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通用21篇)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通用21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於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於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著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於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於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著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著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佈,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麼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麼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遊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著、蔓延著。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岩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著痛苦與孤獨延續著,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嘆了口氣,坐於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隻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淒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於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佔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於大雪之中。陪伴著他的,是千萬孤獨。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2

  他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似珮環碰撞般的水聲,心中為之一樂,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格外清涼,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牟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約有百來條魚游來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可以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此時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無比舒適,在那一瞬之間他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應該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輩子都住在這多好啊。歷經嚴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可是,你甘心嗎?

  剎那間,喜悅之情散盡,他像是被從溫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進了他只的心裡,透進了他的骨子裡,一陣陣孤寂,一陣陣悲愁向他襲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那麼落莫,那麼無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渾身上下都在吱吱作響。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參加革新時候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勁,認為一切都會便變好,可惜他想錯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進了一臺叫做“現實”的巨大磨盤裡,被磨成粉、磨成渣,連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廢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個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錢的。

  他絕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滅破碎,如同他那顆殘破的心一般。名為“希望”的荊棘之路使他渾身都在流血,但這條路卻彷彿永遠望不到盡頭。

  於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勢大牙差互”“”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他記下了這番景色,便匆匆離去了。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3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絡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裡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礎——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透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4

  《小石潭記》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寫出了自己被貶之時心中悲涼的心情。這片《小石潭記》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記”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貶在永州長達十年之久。在那裡他當了一個不足輕重的職位,司馬。因為在政治上的問題,在那裡的生活變得甚至有點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處那樣的禁地,他也依然堅持寫詩。他發現這一代地方是沒有開發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這山水之中,也因此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而《小石潭記》也就是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圍繞著小石潭來寫,作者寫出了小石潭的美麗景色,小潭及其周邊的景色,寫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隨風飄蕩,參差不齊。陽光把魚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頭之上,讓潭中的魚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動,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麼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樂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麗的地方。但這種的快樂是暫時的觸景生情,只要一經過淒涼的環境的觸發,那憂傷而悲涼的心境就會流露出來,也就由一開始的樂慢慢的轉變成了憂。

  同我們的生活於柳宗元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能再好了,我們不用擔心被什麼小人所陷害,不用藉著景物去寄託感情,封建的社會已經過去,我們就應該在這個環境下努力學習,接軌祖國的未來。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5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著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6

  中唐傑出作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小石潭記》,在寫這篇散文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後總是鬱鬱寡歡,無事可做,就去觀光,欣賞自然風光來緩解悲傷,寫下許多詩句,把自己的不幸和大度寄託在上面。《小石潭記》是著名的文章之一。

  《小石譚記》整篇文章以寫景為主。在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裡,有一個清澈的水池,池裡的魚自由歡快。看到這麼安靜美麗的風景,幾乎所有的同伴都走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風景。

  文章的語言也很貼切。比如《所有人別無選擇只能在空中游》用“在空中游”這個詞來形容水的透明性,而且像《在蛇上行走》一樣,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來形容靜態和動態,簡潔明瞭,描述了作者觀察後的獨特體驗。

  第一次看這篇文章還是有問題的。倒數第二段,作者寫道,周圍都是竹林,沒有人。為什麼他在最後一段特別指出還有很多人和他一起旅行?這不矛盾嗎?看了另一篇文章,似乎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熟練。在這淒涼的風景中,我忘記了其他人的存在,以此來凸顯自己孤獨的心情。

  這樣的美景開始讓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著景物的加深,《小石塘》的落寞、悲涼、隱逸,使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的失意之情。

  從這次閱讀經歷中,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閱讀過程中,要敢於質疑,認真思考。不管你後來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你都獲得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7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在我讀到這裡時,心中不免多了幾分疑惑——明明作者之前描寫的小石潭既“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幽靜而又清澈,到底為什麼又變成“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後面聽老田講了柳宗元的一些事,我一下子瞭然於心,原來柳宗元是個有些悲觀的人。也難怪,他明明胸懷大才,卻不被賞識,是真真正正的懷才不遇。柳宗元看到無人問津的小石潭,就聯想起自己的遭遇,這才有了後面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試問如果柳宗元是一個不那麼悲觀反而是個十分樂觀的人呢?這一句這一種心情是否還會出現在《小石潭記》中呢?情況可能會兩樣。

  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即使有一點點,那個樂觀的柳宗元充其量也只會稍稍表達一下遺憾之情,而不會悲觀至極。有時候,人的悲觀或樂觀,會對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與其悲觀地沉湎於過去那些傷心之事上,不如樂觀地去面對未來的未知。

  柳宗元確實有才,但過於悲觀,四十多歲就抱鬱而終,真的很遺憾。以此類推,世上的人世上的事如意者會有多少?恐怕一定不會太多,如果大家都像柳宗元那樣悲觀地沉溺其中,而不去勇敢地面對未來,只會讓自己更難受。倒不如坦然面對,眼光不要老是朝後看,而是向前看,這樣才會看到未來和希望。

  讓我們都做一個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吧。心態好才是真的好,很多人的幸福生活,不在於他事業有多成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金錢,就在於他有個好心態。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8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沙”輕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豔的色彩,不需要細緻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儘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於表面,而內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著他,心底長久潛伏著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

  於情於景,到處透露著悽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9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脫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嘆吧!

  偶見潭景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後,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並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偶識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彷彿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於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於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這偶然的美麗,或許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奧秘。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0

  一個清麗幽美的小石潭,這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而被貶的柳宗元在這裡卻感受到了一陣的淒涼與心寒。

  柳宗元是一個文學才子,二十一歲便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被貶時他正當而立之年。人生的路還很長,可他卻被一貶再貶,再難走回官場。他只不過是一個想報效祖國的賢臣,而命運的玩笑,使他就此而止了。

  “永州八記”便是他的心病與山水之間碰撞的'產物。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寄情於美景之中,他已然成了景,而景中也處處是柳宗元的故事。內心的失落、淒涼、孤獨乃至苦悶、悲憤,在他的筆下化為一篇篇的佳作,我們從中認識到了一個熱愛山水,更熱愛國家的柳宗元,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只有在這裡遊山玩水,無所事事,無可奈何。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還有有多少像小石潭、像他這樣的為國與自己作了一生鬥爭的、最終也沒有結果的愛國人士。辛棄疾南渡前生活在戰場上,後被反覆調轉了二十多年,他對每一個職位都兢兢業業,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被一次又一次打破,死前口中唸叨的還是走回北伐的戰場;林則徐為官正直,在中國受英侵略時挺身而出,禁菸後卻被扔在了大漠戈壁度過餘生。而他們作品中自己的心聲,又何嘗不是為國效力的心願?

  小石潭只不過是時代的縮影罷了。我們還是要抬起頭來,看著前方。生活在現實中,能做些實事,像小石潭的美景,柳宗元作品中的才華與思想,大概就是他們最高的價值,所做的最意義非凡的事情了。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1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為跟朝廷關係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裡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為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裡,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我認為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為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裡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2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為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刺史,於是柳宗元來到了這片小石潭。

  柳宗元帶著悲涼的心情,來到了這片小石潭,這片小石潭像它的名字一樣,小潭以石頭為底,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有石底翻卷出來,露出在水面,彷彿像一座座小島一樣。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

  柳宗元坐在了潭水的邊上,四周的竹林包圍著他,寂靜的沒有旁人,讓人感到了心神淒涼。這讓柳宗元回想到了自己在朝廷的時候,他極其擁護王叔文的改革政策,想要把整個大唐帶的更好,讓整個大唐變得國力再次興盛,回到貞觀,開元時期。然而當時的大唐已經不再是盛世了,此時的大唐已經衰弱不堪,宦官專政,各地還有節度使正在起義,而柳宗元想要找到一位與他一樣,想要拯救大唐,有著共同目標的人,但是沒有,他反而還被那些宦官孤立,並且皇帝也在宦官的讒言下,把柳宗元貶到了永州這一塊偏僻的地方。此時的柳宗元,就如同這座小潭一樣,被四周孤立著,孤零零的。而此時的大唐,又何嘗不是這樣子?那些以前的盟友,以前的朝貢國都反目了,那些得到利益的節度使也紛紛起義,整個大唐就像這片小譚和柳宗元這樣,孤零零的,最終走向滅亡。

  而柳宗元,也帶著悲涼的情緒,最終鬱鬱而終。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3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說,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碰撞的聲音。或許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裡,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後,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後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後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裡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許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裡就是古文運動裡和他並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後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說這些魚都呈現出一種“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樣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遊走了,我笑著對柳宗元說:“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說到:“那些平日裡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後,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裡。

  後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裡便裝滿了竹樹。“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說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後就催著我倉促的離開這裡。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合的景色。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4

  最近我學習了《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透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柳宗元把我帶入到了這個世界,閉上眼,那一副副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篇文章即寫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飄忽不定的魚兒,東遊西遊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也寫出了在小潭的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突顯出一片淒涼,傷感還有幾分低沉。

  初讀這篇文言文時我心裡也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靜,但為什麼又會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人呢?是為了點名出他們對於知識的嚮往嗎?其實,這樣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讓我進入了這種境界,一開始作者忘記了自己被貶的淒涼,隨著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水中的魚兒歡快的遊著,時不時的與遊人玩耍,這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仙境啊!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因為在這裡,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如魚兒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讓我重新充滿活力。走進這個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氣息就讓我陶醉其中,讓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這個如人間仙境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體驗,展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美景。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5

  一日柳宗元與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等人共同出遊,共同步於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幾百步,忽然,柳宗元聽到一陣水聲,非常悅耳,便砍斷竹子,開闢出一條小路,走了10餘步便看到一個小,柳宗元走過去捧起潭中的水,發現這水格外的清涼,往小譚仔細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條魚,在清澈無比的水中游動,柳宗元看到這場景,便覺得如此之樂。

  但是往小潭深處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柳宗元沒有先前的愉樂,而是想到如今被貶,冷落的孤寂與淒涼柳宗元終於覺得這太過淒涼,曾經的風光如今一去不復返,頓時無比悲傷,少時,馬上離開。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歲中進士,世人皆嘆後生可畏。

  少年年少輕狂,發奮讀書,立志成為一代良臣,奈何官場殘酷,爾虞我詐,終成為永州司馬,賞永州山水。

  伴隨著他,伴隨著樹,伴隨著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獨千萬,山水同一,縱使山水再美,卻也不能填滿他的心。

  他是那樣有才,有華一,腔熱血,可到頭來卻只能在永州賞山玩水。

  柳宗元,他終究不是劉禹錫,不能“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他不是蘇東坡,不能“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終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終老。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6

  “青樹翠蔓,蒙搖絡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在和友人在山中游玩,忽而聽到水流的如佩環一樣的聲音,隱隱約約地。他們便伐出一條小路,無意中邂逅了小石潭。當時的柳宗元的內心心灰意冷,他在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之後,被貶永州。

  小石潭的景色徹底的將他們吸引住了,青蔥翠綠的樹木藤蔓蒙蓋纏繞在一起,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水清澈見底,下面的魚和石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魚輕快迅捷地在水中游動。溪水的樣子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柳宗元帶著驚喜的心情繼續前行。柳宗元來到潭邊的一塊粗糙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在此細細品味這裡美妙絕倫的景緻。竹林將柳宗元包圍了起來,幾乎隔絕了其他聲音,除了溪水輕輕流動的聲音以外,就只能聽見竹林中藏匿的潭水訴說的聲音,又或者是柳宗元孤寂內心的那份悲涼和無奈的回聲。他沉思了片刻,似乎是想到了什麼,良久,獨自離去。

  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了柳宗元的兩種極端心情的變化,一喜一憂,看似矛盾,實乎合理。也許他是在想在變革時候的得意,又或是在感慨自己目前尷尬的處境,也有可能聯想到了什麼。

  他即使被貶至永州,它既是有過短暫的心灰意冷。但柳宗元並沒有像常人一樣怨天尤人,沒有像愚者那樣的盲目樂觀,更沒有像懦夫一樣墮落沉淪。他就像是一位被關押在無聲囚室裡的一位偉人,與四周隔絕。卻還是心懷大志,關心蒼生。他雖然是被生活所刁難,即使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他卻能改變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它在墮落和堅持的入口來回徘徊,最終他選擇了堅持的這一條道路。它就像小石潭那樣,雖然身處最為偏僻的地方,被人們遺忘。但它還是保持著自己最完美的面貌,堅持向外散發自己獨特和美麗的芬芳。所以他才能被歷史所記錄,所接受。

  他隨時所處困境,但他還是嚮往著光明,雖然他面對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但他還是能夠像小石潭那樣獨自綻放。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7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為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8

  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漫遊山水的遊記散文,作者接描寫自然山水來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對現實的不滿,把高潔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為一體,推動了中國古代遊記散文的發展。

  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裡,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滿山水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先寫所見的景物,然後著重描繪了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中悲涼悽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19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合上書,獨自一人坐在床上,閉上了眼,不僅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貶官失意後,十分的傷心,孤寂苦悶,在看到美麗的小石潭後,美好的心情如同曇花一現,在岸邊的竹樹林坐下後,隨即消失。看到這時,我認為柳宗元非常的傻,為什麼自己給自己找不舒服呢?難道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過於落後,在這裡我對自己如此評價柳宗元以及古人們而感到惶恐,因為我只不過是一箇中學生而已,但我要寫出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小石潭記裡,我們看到柳宗元真的十分非常的傻,絲毫沒有唐宋八大家的氣勢。

  如果現在能讓我和他說一句話的話,我一定會和他說丟掉遺憾,因為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貶官會讓人十分的難受,但我們要想開了,因為貶官後生活還要繼續,與其帶著孤寂苦悶去生活,還不如開心樂觀的面對它,所以說,丟掉遺憾,因為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回望遺憾變得止步不前。

  有一次我在考試中因為過於緊張,少寫了一個‘答’字,導致我失去了那寶貴的一分為什麼說這是寶貴的一分呢,因為我失去了這一分導致了我與年級第一名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就十分難過,同時這一分也成為了我小學生涯的一大遺憾。但我現在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考完試後,雖然會變得十分難過,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時間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與其像這樣帶著傷心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去學習。

  人生總是會有遺憾,但生活終究要繼續,要想活得更精彩,就不要回望遺憾,止步不前,想想希望,遺憾就被希望取代。作者:翟卓眾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20

  世間盡是我知己,何懼無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一千多年前,一個老翁,孤舟泛江,獨釣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雙通靈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後的淒涼,能望盡煙花散盡時的落寞,他也能窺視他身體裡那個名為寂寞的小孩。

  寫《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的心裡也一定是孤獨的,所以整篇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清淨的感覺,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給人寒意,也許正是因為柳宗元能夠把世間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會感到孤涼。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時,內心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來,也像這小石潭一樣隨波而灣,前途未卜。

  人有時候無由來的感到孤獨,儘管周圍人聲喧雜,而自己也會像個冰雕一樣的感到孤獨。然後耳朵會開始聽不到聲音,就像老舊的臺式電視機一樣,會有刺耳的嗡嗡聲。耳朵,因為孤獨能開始聽到心跳,聽到血液流經大腦,聽到身體破碎的聲音。

  我以前經常會在半夜醒來之後再也無法入睡,窗外的路燈冷的暖的,好像都與我無關。所以深夜一個人的時候,人的思維最活躍,我會思念某個人,會幻想世界末日,會在空白的本子裡大片大片的畫畫,這些畫一筆構成,線條交錯,雜亂無章,不見開頭,難覓結尾,就像我的思緒一樣的亂。末了戴上耳機,在震天響的音樂裡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孤獨的人,然後一天一天的難受,一天一天的難過,那種孤獨感,就像是胃裡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書時,讀到了一句話“只要我們以相同的姿勢閱讀,我們就能互相安慰。”這本書都快被我翻爛了,可我卻是第一次為了這句話而感動不止。我和街邊的路燈一樣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樣,始終無法和太陽嬉戲,我和它們一樣孤獨。哦不,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並不孤獨。

  當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時候,比起孤獨,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寬慰,處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種超脫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間萬物皆為我知己,那又何懼身邊無有佳人伴。

  柳宗元《小石潭記》滿分心得及感想 篇21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著佩環的脆響落入心間。洋洋灑灑的三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華美清雅,渾然一體間彷彿又是處處雕琢,暗託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數筆之下,確實變幻莫測,意蘊深遠。一汪名不見經傳的清水,究竟寄託了多少故事?

  ——題記

  柳宗元為訪小石潭,費了不少周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聲,卻讓作者隔篁竹而聞而心卻樂之,還要用“鳴佩環”來喻之,滿心的嚮往還要反覆強調,似乎有一點誇張過了頭的感覺。然而想到柳宗元是為排解心中的憤懣之情,那這細小清越的流水聲何嘗不是他少年輕狂的理想呢?對於有所成就的渴望,對從政的風光,富足生活的嚮往,一個“了”字,道盡所有年少輕狂。“伐竹取道,不見小潭,水尤清冽”,為訪小潭,不惜伐竹取道,層層向內,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壇。遠觀政壇,是多麼清澈,玲瓏狹小,脈絡清晰,還有各式各樣的奇石,為其平添了姿色。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讓作者心情激盪,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走近他們,進而得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美妙動人的未來景色。

  走進小潭,發現其中的魚似乎“皆若空遊無所依”,然而當“日光下澈”時,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糾葛。有的魚看似呆愣,可當你要接近它,觸及它時,卻靈敏地躲開,官場上互相暗中糾葛的黑暗已躍然紙上,“似與遊者相樂”,更像一句諷刺般的感嘆。

  作者又遠遠向小石潭源頭望去,卻發現溪水曲折,像蛇一樣陰森毒辣,連波光都時隱時現,政治官場的黑暗完全顯現出來,那曲折蜿蜒的慢慢道路,勾心鬥角的坎坷過程,讓作者心中蒼涼,連源頭似乎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樹閉塞了這裡的眼界,寂寥淒涼,充滿了自私自利的悲劇性色彩,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願離去,實則是被這裡怵人的寒氣逼走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記》,卻極其隱晦迷離地回顧了自己從進入政壇,參加改革,到失敗被貶的政治歷程。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許是柳宗元腦海中的零星幻想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處景觀而已,但柳宗元這位高超的技師,用大自然詩一般的語言敘寫出自己坎坷歷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無限陰鬱中的一絲寬慰罷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