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書法陋室銘原文

行草書法陋室銘原文

  《陋室銘》意境之高雅令人非常的感嘆,而作品中所表達的精神更是讓人敬佩。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行草書法陋室銘以及陋室銘原文,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賞析:

  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託物言志,透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覆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線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覆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並將其刻於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麼“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麼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裡(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麼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臥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劉禹錫《陋室銘》註釋賞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註釋]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儲存著。

  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功德,表示紀念或者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

  “山不”二句:山不在於高不高,有神仙居住就名聞遠方。

  “水不”二句:水不在於深不深,有龍潛藏著就有靈驗。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斯是”二句:這座簡陋的房子,也正是由於我具有美德而散發出芳香。斯、是,都是代詞,“這”。惟,只。馨(xīn欣),散佈得很遠的香氣。

  “苔痕”二句:點點青苔滋生上了臺階,臺階因而呈現著綠色;草色映入簾帷,室內也顯得一片青翠。痕,斑跡。

  “談笑”二句:在室中一起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相互往來的沒有一個不識字的人。鴻儒,大儒。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文化的人。

  調素琴:即彈琴。調,撫弄樂器。素琴,樸素無華的琴。

  閱金經:讀佛經。金經,古代用混金(一種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無絲竹”二句:是說悠閒地調琴,沒有繁弦急管那種嘈雜的聲音;潛心靜默地讀經,用不著處理官府事務那樣勞神。絲竹,絃樂器和管樂器。案牘(dú讀),官府公文。形,指身體。

  “南陽”二句:是說諸葛亮的草廬和揚雄的子云亭也是簡陋的,但都因主人而聞名。言外之意是以自己的陋室和它們相比。南陽諸葛廬,諸葛亮隱居南陽(今湖北襄陽西)時居住的草房。西蜀子云亭,西漢學者和辭賦家揚雄(字子云)在成都的住所,又稱“草玄堂”,因揚雄在這裡寫作《太玄》一書而得名。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麼簡陋可言呢?《論語·子罕》說:孔子打算到東方少數民族地方去居住,有人勸他不要去,說那個地方太簡陋,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按,本文只本句沒有入韻。

  [譯詩]

  山的名聲不在於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於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裡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麼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賞析]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簷,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淨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為官,清廉無私,勤於政務,關心民生;為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為後人留下許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