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通用5篇)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通用5篇)

  魯迅的文章,總是能讓我們猶如身臨其境,我們不僅感嘆魯迅那下筆如有神的文采,也彷彿看到了舊社會的動盪。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 篇1

  內容概括:

  《祝福》這篇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並且拿走了她在魯四老爺家打工的所有工錢,然後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樸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因傷寒病復發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行屍走肉,於是,走投無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魯四老爺家。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魯鎮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但是,人們非但沒有可憐她,還都罵她是一個謬種。

  作品簡介

  《祝福》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它是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寫於1924年2月7日。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正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殘酷的現實不久就讓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高壓化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因此他在作品《祝福》裡,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 篇2

  《祝福》情節內容:

  對《祝福》情節高潮的認定,一直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是在捐門檻這一事件上;有的認為是從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聽了柳媽的話之後。這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種看法,但都不夠準確。《祝福》情節的高潮實際上應該在祥林嫂捐了門檻以後,四嬸仍不准她在祭祖時動祭品這一場面的描寫上。書中這段描寫,對祥林嫂的命運來說,是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將她推入絕境的深刻反映。

  在封建制度的殘酷壓榨下,祥林嫂飽嘗了封建夫權、族權對她的摧殘和蹂躪。各種物質生活的種種痛苦,她完全能頂得住;牛馬的勞作和奴隸的地位也壓不倒她。但是她無法抵擋萬惡的封建禮教對她精神生命的扼殺。本來她的兩次婚姻遭遇都是封建制度的罪惡表現,然而卻成為她不能活在世上的理由。柳媽向她說的“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等話,對她是致命的打擊。祥林嫂聽後“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圈著大黑圈”。這是封建“神權”借柳媽之口,徹底毀壞了她的希望。儘管如此,她絕處求生之念尚存,依照柳媽所指出的封建禮教的信條,將一年辛苦勞動所得,捐了門檻。這一行動是她剛強性格在最困難情況下的發展,也是她在封建政權、夫權、族權、神權四大繩索勒緊她頸項時最後抗爭。可是在祭祖時,她的幻想完全破滅了。在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時,四嬸慌忙大聲說:“你放著罷,祥林嫂!”這一聲喊叫,宣佈了祥林嫂精神生命的死刑。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縮了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直是一個木偶人”。可見祥林嫂的命運,經過這一打擊,已經步入絕境了。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被封建“四權”的繩索勒死的。

  這段描寫,是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本質揭露,是魯迅先生精密構思的結晶。馮雪峰同志在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時提到,魯迅先生是以“愛和科學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感情來寫的,是以“最尊敬的態度對待一個被踐踏、被損害的女人的”。《祝福》第一部分設下的懸念正是魯迅先生這種感情和態度的集中體現。小說透過對祥林嫂、魯四老爺和“我”的交錯描寫,深刻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思想。而高潮部分“最尖銳”、“最明朗”地回答了小說的懸念。

  祥林嫂向“我”提出的三個主宰她整個精神世界的問題:魂靈的有無、地獄的有無、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見面,在不準動祭品這一部分都作了回答。因此說,這段描寫是小說的高潮。否則,把高潮認定在捐門檻這一件事上,是與作者構思的原意不相符的。在行文上既是一筆帶過的敘述,同時也沒有緊扣小說的標題《祝福》,其深遠寓意不易為人所忽略。把高潮認定在自聽柳媽的詭秘話到祥林嫂成木偶人的看法,把高潮的時間拉得過長,這就違背情節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因為高潮是反映客觀事物矛盾衝突的最緊張的階段,是矛盾的“高峰”,是衝突的“頂點”。它佔有的篇幅是不允許過長的。

  《祝福》的情節功能:

  在小說《祝福》中,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這一情節,而魯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這一情節的背後必定寄寓著作者深刻的用意。那麼,這一情節的設定有哪些功能呢?它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資訊??

  首先,這一情節是祥林嫂命運的又一次悲慘轉折,並催化了祥林嫂徹底絕望感的產生。

  阿毛被狼銜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轟然倒塌,僅有的一點希望也變成了絕望。而由於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順的賀家的人了,所以,大伯來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她對靈魂有無的疑問,除擔心真有靈魂而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外,更為關注的是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如果真有靈魂,到了陰間,她又可以見到她的阿毛了,這當然是祥林嫂求之不得的。可見,對靈魂的有無這一問題的答案的期待,祥林嫂本身又充滿矛盾,而這一矛盾對祥林嫂來說又是致命性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阿毛被狼銜去這一情節催化了祥林嫂徹底絕望感的產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運悲劇的發生。

  第二,各種不同敘述視角的重複敘述,展現了各種不同人物的心態,同時也暴露了國民性的弱點。

  在對阿毛被狼銜去這一情節的處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敘述視角的重複敘述。先是衛老婆子的敘述,接著是祥林嫂自己的敘述,最後是魯鎮上聽祥林嫂敘述故事的人打斷祥林嫂的話進行的搶白。

  衛老婆子的敘述相對祥林嫂的敘述要簡略得多,這是因為這一事件可以滿足自己及別人的好奇心,因此有著強烈的敘述慾望;但畢竟事不關己,不必也不可能動情,也就不必也不會詳細說來。

  而祥林嫂則是咀嚼這巨大痛苦的當事人,她的講述是要釋放自己巨大的痛苦,併力求博得別人的同情,從別人的同情中尋求一點點慰藉,因此,她的講述就詳細多了,但又由於這巨大痛苦的壓抑,便欲說還休,因此,祥林嫂的敘述就成了概略敘述與詳細敘述的交替過程。至於魯鎮的那些聽眾,他們本來就是帶著極大的好奇心來賞鑑這一故事的,他們聽祥林嫂的敘述並不是或不主要是出於對祥林嫂的同情,而是為了透過對別人的痛苦的玩味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點點樂趣,調劑一下單調的生活而已。因此,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當祥林嫂的這一敘述不能調劑他們單調生活的時候,他們也便不再有聽祥林嫂敘述的興趣了,所以他們對祥林嫂的調侃,也便非常可以理解了。

  第三,側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識,並揭示出性別壓迫的殘酷性。

  一個人在悲苦的處境中是有著強烈的敘述慾望的,因為在敘述的過程中至少可以緩解自己的痛苦。

  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可謂多矣,除了阿毛被狼銜去這一事件之外,被婆婆賣到賀家 被迫改嫁,在魯四老爺家連做一個奴隸的資格都沒有,擔心到陰間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等等,都是祥林嫂難以承受的悲苦之事。但通讀《祝福》,我們卻發現,祥林嫂向別人傾訴的只有阿毛被狼銜去這一件事,因為,在祥林嫂看來,只有阿毛被狼銜去一事不會被別人嗤笑,自己在這一件事上至多是失職,並沒有過錯,並沒有違犯封建倫理道德之處,而其他的事就不一樣了。一女不嫁二夫,向來是古之遺訓,一旦違犯這一遺訓,便會被人唾棄,哪怕並非自己之願,並曾作過極大反抗,但只要結果沒有改變,也仍然會被別人所鄙棄。

  因此,在魯四老爺家失去了做一個合格奴隸的資格,到了陰間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也便都罪有應得,於是,儘管自己的內心由於這些事件而極端悲苦,但並沒有了向別人傾訴的勇氣與慾望,因為那樣不僅不會緩解自己的痛苦,反而會在別人的嘲笑與鄙視中增添自己的痛苦。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識。

  但是,把這沉重的奴性意識歸咎於祥林嫂自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恰當的,因為祥林嫂本身就是一個封建倫理綱常與性別壓迫的受害者,她的奴性意識也是被長期浸染的結果。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 篇3

  魯迅祝福的主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落潮以後,魯迅要繼續將文學革命推向深入,但卻始終擺脫不掉獨戰的悲哀和孤獨彷徨狀態。因此,從存在主義角度看,我認為本文借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表現出魯迅先生對人的存在的深切關注和對人生之謎的困惑,也表現出一種孤獨絕望的無奈,甚至一種宿命論的色彩。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薩特看來,人的自由選擇是毫無支撐點的,我存在,別人也存在;面對著我的自由選擇,是他人的自由選擇,而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又總是指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於是他人即是地獄,處處都有衝突和罪行,步步都有障礙和陷阱,每個人都成了在荒謬而冷酷的處境中的一個痛苦而孤獨的人。《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她死了第一個丈夫後,便到魯鎮來,在魯四老爺家做傭人,付出了繁重的勞動代價,得到的卻很少,然而她卻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說明祥林嫂的人生追求,只不過是希望做穩了奴隸,這一點本身就帶著令人沉痛的悲劇性質。可是,就連這樣一點可憐的要求都不能永遠地保持下去,相反卻迫使她一步步走向滅亡。她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當時的世界不允許她存在。細加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力量的迫害,二是自然力量的摧殘。一般人都將祥林嫂的悲劇根源歸結到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殘酷迫害上,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社會力量的迫害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一是魯四老爺,二是祥林嫂的夫家,三是魯家以柳媽為首的女傭人以及魯鎮上的人們。但是自然力量的`摧殘卻很少有人提及:首先是病災,祥林嫂的兩個丈夫都病死;其次是狼災,祥林嫂惟一的精神支柱──她的孩子阿毛被狼吃掉。上述這五條線索切斷任何一條,祥林嫂都有活下來的可能,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祥林嫂的死都歸結到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迫害上。實際上,魯迅先生就是在借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一種孤獨與絕望的意識,從而也可以看到魯迅小說中希望──絕望相交織的悖論主題和反抗──絕望的深層意蘊。

  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加繆在他的哲學隨筆《西緒弗斯的神話》中認為,西緒弗斯敢於承認自己命運的痛苦與無望,承認現實,由此而對摺磨自己的力量產生深深的蔑視,這是一種反抗。它意味著人對光明和幸福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反抗是潛在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但它既不能震動任何人,也無力改變任何現實。這種反抗的結果是荒誕的,這就是人類的悲劇。魯迅作為孤獨的個體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面對黑暗無邊的社會現實,常常陷入虛無與絕望之中,然而他並沒有停留於此,而是在虛無與絕望中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表現出絕望的抗戰,這在祥林嫂身上也有所體現:她希望有兒子,可是她的兒子已被奪去了,但她希望死後能看見兒子;她相信死後還要被鋸成兩半,但又希望沒有地獄,不被地獄支配,就去捐了門檻;最後死在魯鎮準備祝福大典之際,表示了她最大的反抗。但這種反抗的結果是荒誕的。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 篇4

  一、“嘮叨”“囉嗦”的藝術魅力

  魯迅在談到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可是在《祝福》中,卻有大段大段的重複。這就是寫祥林嫂絮絮叨叨講“阿毛的故事”。阿毛故事前後完整地出現了二次,把這兩段對照一看,只不過文字上略有改動而已。這樣大段大段的重複,不是太囉嗦了嗎?—般地說,文章要力避重複,尤其是大篇幅的重複。正如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要力避“嘮叨”,不要“陪襯拖帶”。現在魯迅怎麼也“言行”不一致了呢?細細品味,你會發現這貌似囉嗦的重複,並非魯迅說做相悖,“言行”不一,而是他獨樹高格、平中見奇的藝術手法。

  言語可以透露心理反應。這兩段重複的文字,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祥林嫂“就只是反覆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的情形,而且還非常準確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精神的紊亂、性格的病態。這是在重複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變化的歷程,凸現祥林嫂豐富而複雜的精神世界。這種“囉嗦”是魯迅為了表達的特定需要而有意為之的,它本身充滿了暗示,是一種隱喻,是魯迅高超的寫人技法。

  這個從前“不很愛說話,別人問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的人,現在逢人便說“我真傻,真的……”變化如此之大,反差如此之強烈,這表明祥林嫂在兩次喪夫、愛子又遭狼害的沉重打擊下,已陷入了極度痛苦的深淵,在心靈深處產生了難以癒合的創傷。阿毛的罹難,使她失去了唯一的安慰、最後的希望。阿毛活潑可愛的形象只能留在她那痛苦的回憶裡。“阿毛的故事”是她“受傷的記憶”,她“日夜不忘”她的愛子,時刻思念著她的阿毛。她無法解脫這種失子之痛,從而導致了性格的病態—— 一開口便是“我真傻”,逢人便講她的阿毛。阿毛故事的兩次完整出現,無疑是魯迅精心巧妙的安排。這貌似囉嗦的重複,把祥林嫂受到極大刺激、精神分裂的病態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了。它形象地展現出一個正常的勞動婦女從肉體到靈魂的毀滅過程,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因而震撼著讀者的心,激起人們對祥林嫂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和對製造這個悲劇故事的吃人社會的無比仇恨。這就是魯迅藉助於“嘮叨”“囉嗦”而收到的強烈的藝術效果。試想想,倘若作品中沒有這樣的“嘮叨”“囉嗦”,而只是用漂亮的語句簡單地敘述一下,那是無法這麼傳神地表現出祥林嫂的內心痛楚、精神恍惚的,也就嚴重地削弱了小說的那動人心魄的悲劇效果。

  綜上所述,魯迅透過精心設計的重複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病態,預示人物的悲慘命運,這和我們平常所講的囉嗦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是語言大師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創造,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探討魯迅這種“囉嗦”的語言藝術,對於我們如何精當描寫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心理,提高表達技巧無疑具有借鑑意義。

  二、非常詞序的非常功效

  漢語的詞序比較固定,一般情況下不能任意變動。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如迴環修辭格就是透過變動詞序來實現的。不同的詞序在表義方面側重點往往有所不同,所以說“詞序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在漢語中,許多正常詞序是可以變動的,變動之後可以獲得較好的修辭效果。”(王希傑《漢語修辭學》)小說寫祥林嫂敘述阿毛故事時,就有透過變換詞序而增強藝術效果的範例,體現了魯迅對作品精益求精、嚴肅認真的創作精神。

  祥林嫂敘述“阿毛的故事”裡有這樣的一句話:“直到下半天,幾個人尋到山坳裡,看見刺柴上掛著一隻他的小鞋。”這個句子中“小鞋”的兩個定語——“一隻”“他的”的排列順序是不合常規的,似乎是錯誤的。按照常規順序排列,應當是“他的一隻”(表領屬的詞+數量詞)。如從《無常》手稿上,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就把“鬼王拿的是小小的一塊虎頭牌”的語序改為合乎常規的“……一塊小小的虎頭牌”。《祝福》最早發表在1924年3月25日《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號上時,這一句的語序就是非常符合我們語言習慣的“他的一隻小鞋”。可是等到該小說編入《彷徨》,魯迅藉機再次進行語言推敲與潤色時,卻改成了並不符合我們表達習慣的“一隻他的”(數量詞+表領屬的詞)。這樣看來,這是魯迅有意為之,是出於再加工的需要。因為他曾對青年作家說過“將來匯印時,再細細的看一看,……一定可以更有精采”(《致張天翼》)。看來這是魯迅身體力行,為青年作家做示範的體現。這個不符合一般習慣的詞語次序,出自經受過兩次喪夫,接著又遭受失子之痛的祥林嫂之口,應該說也是正常的。這和她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家,一開口就是“我真傻,真的……”一樣,同樣是她“就只是反覆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情形的真實寫照,也是她神情有些恍惚、有些紊亂的形象揭示。“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個人。”(《花邊文學·看書瑣記》)看似不合常規、實則合乎事理的語序是祥林嫂“非常態訴說”中的“準確敘述”,是“不正常”裡的“正常”。顛倒的詞序所表達的語義宛如不斷推進的電影鏡頭一般鮮明,由遠而近,非常清晰、有序地“再現”了祥林嫂央人搜尋兒子,看到“一隻”鞋子,發現是“他的小鞋”(根據樣式、質地等來迅速判斷、確認)的全過程。“阿毛的故事”是祥林嫂“日夜不忘的故事”,是她的受傷記憶,對這些細節記得越清晰、深刻,就越說明了她所遭受的打擊之沉重,承受的苦痛之巨大,也就越能震撼讀者的心靈。一種褫魂奪魄的悲劇美的力量由此而生。而發表稿上的常規語序只是一般的平常敘述,非人物的“情境語言”,無法包藏如此豐厚的內涵、豐富的意蘊。這個不合常規的語序是獨特的“這一個”,起到了正常語序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

  這個好像調換錯了的詞序,看似變異、反常,實則是魯迅別有深意的表達技巧,是他出奇制勝的藝術創造。詞序變換之中又見語言錘鍊的匠心。“反常合道”,有意顛倒的詞序,使人物語言更情境化,“更有精采”,給讀者造成一種新奇、別樣的審美感受,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這種藝術的語言、語言的藝術,我們不咀嚼、品鑑,豈不辜負了大作家的獨妙匠心?

  三、標點符號的豐富內涵

  標點符號雖沒有語音形式和語義內涵,卻能配合文字,準確記錄說話的停頓、語氣、語態等語言現象。“言為心聲”,那些精確記錄語氣語調變化的標點符號,實質上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和折射。這樣的標點就不只是“文法上的標點”“意義上的標點”,而是“修辭上的標點”。它“往往在用來調和音節的同時,還用來刻劃有關人物的語調神情;有時甚至主要不是用以調整音節,而是用以表現和顯示人物的腔調情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祝福》中就有這樣精彩的“修辭上的標點”。小說在寫到有人報告魯四老爺,說祥林嫂已被她婆婆派人劫走的訊息時,魯四老爺只說了“可惡!然而……”這麼一句沒說完整的話。話雖不完整,卻藉助於“!……”的輔助,生動展示了魯四老爺心理反應的全過程。

  從小說描寫可以看出,魯四老爺對這種事先不打招呼,竟然搶走他家女傭的行徑是憤憤然的,因為這畢竟有礙他的尊嚴,有傷他的面子,因而“可惡”兩字便脫口而出。一個“!”使得魯四老爺的憤懣之情呼之欲出、躍然紙上。但這個封建衛道士轉而一想,祥林嫂這種出逃做工,違背“家法”,“有傷風俗”,婆家搶回又完全合乎“禮義”,無可厚非。魯四老爺完成了他的這些“內部言語”,可是他並沒有把心中所想的明說出來,說到“然而”便戛然而止,“內部言語”沒有完全變成“外部言語”。魯四老爺的默許、贊同都包含在“然而”後面的的“……”。從“!”到“……”生動傳神地表現出魯四老爺由不滿、氣憤到默許、贊同的心理變化過程。“然而”後面“……”把這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故作心氣平和的虛偽本性和維護封建禮教的反動實質,表現得細緻入微、毫髮畢現。假如這句話裡沒有這些標點的“參與”,光靠四個方塊字,能如此真實生動地展示這半截子話嗎?能把這複雜微妙的心理變化表現得如此細膩傳神嗎?

  作家秦牧說:“講究文學語言,同時,也得講究標點符號的使用。”(《語林採英》)此言說得極是。“修辭上的標點”本身就是文學語言的有機部分,“每一個標點符號有一個獨特的作用”(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這些具有獨特作用的“小不點兒”到了文學大師魯迅的手裡,如同魔術家手裡的魔棒一樣,出神入化,點石成金,在字裡行間發揮著獨特的修辭功效。真可謂不是文字,勝似文字。難怪作家杜鵬程盛讚魯迅作品“不僅文字是有生命的,連每個標點符號都是活生生的”(《日記摘錄》)。魯迅這種精湛的標點運用藝術,值得我們細細把玩。

  魯迅《祝福》課文內容概括 篇5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魯迅先生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稱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也不過份。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魯迅祝福的複述

  舊曆的年底,我回到故鄉――魯鎮,暫住在四叔家,鎮上的人都忙著準備“祝福”,由於我和四叔話不投機再加上祥林嫂昨天問我是否幽靈和地獄,我的回答是說不清,怕這話要負若干的責任,所以我決計明天要走。第二天短工淡然的告訴我祥林嫂已經死了。

  回憶起祥林嫂的半生事蹟是很悲慘的。她二十六七歲時因為沒了丈夫所以到魯鎮來打工,臉色青黃,兩頰紅潤,鄰居們都說比男人還勤快。過了幾天,祥林嫂被婆婆捆綁回去,人們這才知道婆婆是想收財禮才把她嫁給了賀家。祥林嫂強烈的反抗都毫無作用,硬是把他和男人關在新房裡。到了年底,他就生了孩子,過了幾天的好日子,但是男人因為的了傷寒送了命。兒子不久也被狼銜了去。祥林嫂由於夫喪子亡,走投無路才第二次來到魯家。這時的她臉色依然青黃,但兩頰已經失去了血色,精神不如以前,手腳也沒有先前的靈活。這引起了四書的不滿:雖然可憐但敗壞風俗,不讓他參與祭祀把她視為不祥。祥林嫂空閒時就給鄰居們講兒子被狼銜去的經過,開始鄰居們還對她有些同情,但聽得多了煩厭的頭都痛,幾乎都能背誦下來。

  這天祥林嫂和柳媽閒聊,柳媽告訴他只要捐門檻就會贖了這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祥林嫂把所有的家當都那去捐門檻,但四嬸仍不讓她祭祀,他精神失常的站著,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最終他被四叔趕出了魯家,淪為乞丐。

  爆竹聲連綿不斷,雪花團團飛舞。魯鎮的人們早已投入到無限的幸福中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