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通用7篇)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1

  【教學目的】

  1、品味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童年是自由的天堂。成人後回憶起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魯迅懷念童年時代的小說──社戲。品味一下這位偉大的鬥士對童年時代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另外,他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了《魯迅全集》中。

  1922年前後,作者看到了曾飽含熱望的辛亥革命終遭夭折的悲慘結局,也目睹了仍處於軍閥混戰,封建割據下種種黑暗、落後、冷酷、汙濁的社會現狀,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舊知識分子身上固有的弱點。那麼,能夠推動中國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兒呢?魯迅由看京戲引發的強烈的失望之情,而傾注更多的筆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龍活虎的農村少年身上。這裡暗含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分析課文

  教師泛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線索,根據線索劃分段落。

  1、線索:看社戲。

  2、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看社戲前。

  第二部分(4~30段) 看社戲中。

  第三部分(31~40段) 看社戲後。

  四、學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齊讀,思考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⑴ “我”在那裡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⑵ 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於南山”。

  ⑶ 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兩個字來”。

  ⑷ 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最聰明的雙喜、樂於助人的桂生、公而忘私的阿發。

  ⑸ 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2、這一部分與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祥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引導學生自讀第二部分。思考:

  看戲之前遇到了幾次波折?後來又如何解決的?並找出反應“我”心情變化的詞語。

  明確:

  三次三波折,三次轉機,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

  2、找出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並體味其運用之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頭上一磕,退後幾尺,既又上前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擼,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3、引導學生討論體會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的兩次景物描寫。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般的戲臺,而且回來時卻將戲臺放至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裡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彩的描寫埋下伏筆。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縝密。

  4、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不好看?那鐵頭老生沒表演絕活,小旦唱得聽不得,很老的小生讓人乏味,後來“我們”所怕的老旦出場,唱起來沒完沒了。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一致贊成回去。重點品評“偷豆”一節,小夥伴們在什麼地方“偷”?為什麼“偷”?“偷”誰家的?怎樣“偷”?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六、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學生默讀,然後思考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晚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吃呢?

  ⑴ 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的,隨心所欲的享受。

  ⑵ 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特定的環境,豆味也就不同了。

  ⑶ 是在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鮮。

  2、分析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形象,他對孩子們偷吃他的豆並不怎麼介意,還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兒誇獎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為細心播種、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這麼高興,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侷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3、討論文章最後一句。刪去可不可以?為什麼?這句話有哪些深意?

  ⑴ 不可以,因為這句使我們聯想起自己失落了的童年,從而攪動我們心靈深層的積澱,引起“心絃的共振”。

  ⑵ 假設將最後一句刪去,作品的感染力就大為遜色。

  ⑶ 這句話表明魯迅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內心深處一些閃光的品質,如淳善、直率、質樸等。

  七、齊讀全文,並談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1、全文寫了七個故事情節:

  ⑴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⑵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⑶ 看社戲前的波折;

  ⑷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⑸ 趙莊看社戲;

  ⑹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⑺ 六一公公送豆。

  八、總結全文

  1、中心:本文透過對“我”十一、二歲時和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敘述,讚美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質,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2、寫作特點:

  ⑴ 景物的描寫傳神逼真;看戲途中的夜景,表現一幅動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寫趙莊戲臺;寫歸途的景物“比喻”。

  ⑵ 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

  九、佈置作業

  1、背誦從“一出門”到“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2、習作課後練習第二題。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2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領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3.瞭解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4.掌握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匯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學們,你們看過社戲嗎?好看嗎?你們喜歡嗎?如果你看過,那就請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假如你沒看過,那我們今天就和魯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筆下的社戲是什麼樣的,是否也能引起你們對看社戲的嚮往。(分別請學生談談有關社戲的課外體驗,自然匯入介紹作家作品及對“社戲”的補充介紹。)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或學生分讀課文,提出要求:

  (1)標出自然段序號;

  (2)圈出讀音有困難的字、詞;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結構。

  2.為生疏字注音(根據“詞語手冊”等實際情況作增刪),掃清文字障礙。

  宕dàng 沁qìn 頭昏腦眩xuàn 憚dàn 踱duó

  棹zhào 歸省xǐng 行háng輩 攛掇cuān duō

  鳧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3.學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先小組討論再進行全班交流)

  三、研討結構,把握情節:

  1.學生討論課文的段落結構並複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間兩次看京戲的回憶。

  (1)第一次看京戲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戲的情形。(至“我後無迴路,自然擠而又擠,終於出了大門”)

  第二部分:平橋村隨母歸省的生活。

  (1)隨母歸省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平橋村的環境,突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2)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的情況(熱情、好客)和關係(平等)。

  (3)寫平橋村的樂事(釣蝦、放牛)。

  第三部分:在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1)看社戲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在趙莊看社戲。

  (4)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第四部分: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研討課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點是寫看“社戲”,為什麼用很大篇幅寫在北京戲園裡看京戲的情景?是否是多餘之筆?

  (1)找出兩次看京戲時的場面和人物描寫的句子。

  (2)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意在用看京戲的令人生厭反襯社戲的令人神往。欲揚先抑,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比如:戲院裡的場面是那樣的嘈雜、混亂、齷齪,這恰好與看社戲時和諧、清新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在戲院裡向坐在近旁的胖紳士請教,對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態度是那樣的冷漠、傲慢,這恰好又與看社戲時小朋友們的互相友愛形成鮮明的對照;看京戲和看社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鄉生活的不同,顯然,作者的感情是傾向於後者的。

  2.為什麼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討論。)

  明確:

  (1)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我”作為客人,在這裡“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夥伴們對“我”體貼照顧的無微不至,在“看社戲”一節中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

  (2)也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因此,“我”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結。

  1.教師再次強調有關魯迅的重點介紹、課文的結構安排意圖。

  2.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提出質疑。

  六、佈置作業:

  1.抄詞(見《詞語手冊》)各三遍。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表現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並分別說說美在哪裡。

  3.思考課後“閱讀練習探究”三、四題。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第三、四部分:

  講析上節課的作業第2題,在學生分組探討的基礎上,全班討論。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並舉例說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戲的途中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可以從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

  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

  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

  2.情美:(這一內容較多,主要是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等品質。)

  如“伴我來遊戲”,“蝦照例是歸我吃”,“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起‘犯上’兩個字來”;當“我”為沒看成戲而不樂時,“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並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託桂生買豆漿去。……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幹,阿發的無私,大夥的團結協作。另外,還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樸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瀾曲折的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描寫等。)

  如看戲前的風波,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幹,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二)指導朗讀幾個重點段落,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開船出發:“一出門,……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學情處理)

  二、自讀課文,討論疑難。

  (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相互討論,為下節課作準備。)

  三、佈置作業:

  1.思考課後“閱讀練習探究”一、二題。

  2.摘抄文中所有表現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詞佳句。

  第三課時

  一、複習前課內容,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大家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由同學們解答,不能解決的,由教師解答。然後,引導大家集中討論以下問題。

  二、問題討論。

  1.作者既然寫社戲,為什麼還要寫開頭“平橋村的情況介紹”部分?

  ——這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境和人物關係,既寫出了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又為情節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小夥伴們對臺上的戲感興趣嗎?又為什麼要想去看戲,並爭著去看戲?

  ——小夥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後的那種氣氛、感覺。

  3.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麼作用?

  ——這樣寫一是有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了小夥伴們的熱情能幹的特點。

  4.文章最後寫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表現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的原因是――平橋村的人的善良可愛。深化了主題

  5.怎樣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詞句,進一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1.課後“詞句品味積累”第1題,加著重號的詞語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2.課後“詞句品味積累”第3題,你有過類似經歷嗎?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導歸納中心: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嚮往。

  四、佈置作業

  1.細讀文章,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說說你為什麼喜歡他?(提示:可從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談。)

  2.熟讀、背誦文中的體現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個人》

  提示:(1)在橫線上填寫一個詞,如:“欣賞”、“難忘”、“喜歡”、“討厭”等,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題目。(2)用具體的事例和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性格。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3

  學習目標:

  1、訓練朗讀和背誦

  2、品位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3、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教學重難點:

  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這從我們今天要學的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可以看出來。(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裡。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學生朗讀課文:

  1、瞭解課文內容。

  2、畫記並解決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瞭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4、理請文章結構,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段落。

  線索:看社戲

  (1)看戲前(1--3)--(2)看戲中(4--30)--看戲後(31--40)

  四、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三名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有一個詞即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

  方法:班上集體討論,教師歸納。

  (1)"我"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2)可以不念〈詩經〉只類難懂的書

  (3)可以釣蝦、放牛等

  4、這一部分與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小結:(略)

  六、作業:

  1、朗讀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文中沒掌握的字詞帶拼音寫一遍。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2、請一名同學讀第10自然段,其他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並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略)

  3、結合課後練習,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法(見教參)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明確:不好看。

  (1)想看-----------------

  (2)想看----------------

  (3)最怕看---------------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月下歸船"的段落。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夥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激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孩子們偷豆時,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請同學們找出來,並思考表現了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的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徵。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後部分是寫社戲的餘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並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文章最後一句話。刪去可不可以?為什麼?

  提示:

  (1)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我"卻有這種感覺?

  (2)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麼感受?

  (3)文中最後一句話充滿著一種怎樣的情愫?

  四、佈置作業:

  1、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2、習作:《童年趣事》。

  板書設計: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得當 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體會小說透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

  2、景物描寫優美。

  3、培養理解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預習作業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37頁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

  三、整體感悟

  1、快速默讀全文,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並大聲朗讀。

  2、理清小說的脈絡,把握小說的內容。

  明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小說按看戲前,看戲中和看戲後三部分組成,其中,看戲是課文的主體部分,可分為四層:看戲前的波折──看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看戲──偷吃羅漢豆

  3、按照敘述的先後,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要點:

  小說的主要情節有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其中,看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是詳寫,其餘的是略寫。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明確:我在這裡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優待;可以免念《詩經》之類的難唸的書。可釣蝦放牛,體驗鄉間生活的許多樂趣。

  2、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試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確:

  ⑴ 雙喜的形象(找出有關雙喜的語言、行動描寫,從而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雙喜是個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聰明、熱情、機靈、善於為他人著想。

  ⑵ 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個淳樸的鄉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夥伴搞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他並不是吝嗇的人,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後來他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的熱情,淳樸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他竟非常地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3、課文的景物描寫極為成功,仔細研讀夏夜行船、月夜歸航片斷,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開對景物描寫的?反映了人物怎麼樣的心情?(結合課後練習二進行)

  明確: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立意筆法,從色彩、氣味、聲響等方面,描繪了夏夜行船、午夜歸航等畫面。情景交融,充滿了水鄉特色。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加強表達效果。

  夏夜行船,主要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入手,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襯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月夜歸航,寫得更具有童話色彩。那航船在浪花裡躥一句,烘托出孩子們的歡暢愉快心情。

  4、小說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應怎麼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類似的體會嗎?

  明確: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浪漫的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

  五、練習鞏固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第37頁課內深化部分內容,並評講。

  六、佈置作業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第38頁課外拓展部分內容。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5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絡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於對文字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裡?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於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演示)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裡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裡,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透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裡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著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透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x人性美。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著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著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透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社戲》學習要點

  《社戲》一文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於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裡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築,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築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後的農閒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瞭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並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瞭解情節敘述的詳略處理和景物描寫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2、瞭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對淳樸健康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純真無私、誠摯善良的優秀品質的歌頌。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

  1、敘事的詳略處理原則與方法。

  2、景物描寫。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質疑、整體把握全文)

  1、指導學生按下列[預習提綱]進行預習。

  [預習提綱]

  (1)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瞭解作品時代背景(寫成資料卡片)。

  (2)閱讀課文後,思考以下問題:

  ①課文的第一段有一個關鍵詞語,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題思想,你能找到嗎?這個詞語又和小說的標題是什麼關係?

  ②小說寫了幾件事?詳寫什麼?略寫什麼?為什麼這樣來處理?

  ③課文中你喜歡的環境描寫是哪一段?你為什麼喜歡它?

  ④課文中你認為最生動的場面在哪裡?作者為什麼能寫得如此生動?

  (3)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質疑。由同學們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後由教師把大家提的問題,歸納整理在[預習提綱]之中,加以研究。

  3、師生共同評點課文。

  (1)首先要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與作者的思路脈絡。可結合[預習提綱]中的思考①題來研究評點。

  先由同學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課文時代背景的資料。抓住要點是①文章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②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2)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①題進行討論分析評點,整理出作者的思路應是:文章的標題是社戲(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註釋①),這是民間一種活動,在浙江紹興一帶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每年所演的“年規戲”。這是文章的中心線索,全文以到趙莊去看社戲為線索而寫出。但文章的主題思想卻在“樂土”二字上(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段後找出這兩個字,並作評點)平橋這個小漁村是樂土,去看社戲是在樂土上的快樂活動之一例。

  那麼去看社戲樂在哪裡呢?作者怎樣寫出“樂”字來呢?你認為樂不樂?(可以和作者一起來討論一下嗎?)循著這個思路,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二個環節,對課文的重點作區域性的精讀與分析。

  (3)結合[預習提綱]中的第②題,討論研究評點。

  請注意作者對平橋村的描寫是多麼的簡單樸素:“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驟然一看,會叫人納悶,這個小地方有什麼可值得寫的呢?先用一個冒號,解說清楚了為什麼是樂土?平橋村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難懂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見封建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給孩子們心靈中留下的烙印是多麼的可怕而又可恨啊!一個冒號點明瞭主題。一句話作了概述,這是“樂土”與“牢籠”的對比,略提後者,詳寫前者。

  作者怎樣詳寫樂土──平橋村的農家生活特點呢?(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2、3、4段後作概述)大家閱讀後有什麼感受,樂不樂?

  一接觸課文,就會給我們一種很強烈的感染力:這裡是多麼有趣生動的生活啊!首先,這裡不存在著封建意識中“犯上”的觀念,因為“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封建禮教的干擾少些,這是民主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樂土。第二件事寫“釣蝦”,寫出鄉間小夥伴的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照例”二字樸素而又認真地寫出這種習俗已經流傳很久,人人皆知,事事如此。而第三件事“放牛”,則寫出“我”的無能,才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光會念“秩秩斯干”是沒有用的,而小夥伴們在實踐中是怎樣的多才多藝啊!

  以上三件事是詳寫中略寫,只在點明平橋村是塊“樂土”。是為下面的詳寫去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課時

  用“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一句引入課文重點詳寫部分,過渡很自然。

  課文的第5-9段,在大略讀過之後,深感這一大部分雖然只是在交代事件發展的過程,但也少不了作者的精彩的著筆:“我”“急得要哭”到“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和最後的“不開口”,都在說明“我”的“無能”與無奈。而一個“大悟”與“攛掇”,終於使盼望成為現實,難怪大家高興得“立刻一鬨的出了門”。描寫形象真切,叫人如聞其聲了。少年夥伴們的聰明才幹,善解人意,躍然紙上,兩相對比,又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以上可以劃為小說的第二部分。

  小說的第三部分是去趙莊看社戲,是高潮部分。部分是詳寫。讓我們來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寫的?如果讓你來寫這段,你將怎樣處理這些材料?

  小說按照順敘的思路在發展。第10段是寫出發,在這樣一段本來是平淡的敘事中,作者也沒有放過渲染主題思想的機會:“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多麼能幹,多麼周到,多麼有組織!令母親與外祖母都非常放心,只有一句“要小心”的吩咐,追上來相送這離弦箭般的小船了。

  下面該寫什麼?當然內容很多,寫法也很不同。在選材上,什麼是重點詳寫的部分?這可根據作者寫作的不同意圖而定。那麼,魯迅先生是怎樣處理的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來。

  作者首先詳寫的是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秘的色彩,令人陶醉:真是樂土!

  指導學生三遍誦讀第11、12兩段,體會它的用詞的特點,並在頭腦中想象出月夜行船的美景來。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是柔和而不襲人的;月色朦朧在水氣裡,是溶化為一體,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朦朧”極為生動形象;而連山,像踴躍的鐵的獸脊(因為它是淡黑色而又稜角分明的)都遠遠向船尾跑去了。這是寫船在飛速前進。把靜態與動態,嗅覺與視覺,真實與想象都和諧地統一起來了。正當你沉浸在美景時,再加上第12段的音樂的描寫,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便把人們引向一個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自失起來”了。大家都會陶醉在一種美的享受中。

  當我們再繼續閱讀課文的第13-21段落時,大家有什麼感受呢?這一大部分是詳寫,而且直接是寫看戲的情景的,但人們似乎在這裡沒有看到精彩的戲劇場面,也沒有發現有會意的描述,相反倒是與小主人公一同來到,這老旦真是“最可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因為一唱就沒完沒了!)好不容易“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雙喜終於熬不住了,”在他一聲“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的分析中,大家只得返航回家了。這段描寫,我們應怎樣理解呢?表面上看,所述的事情很淺顯,都能看懂,但你細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且還是詳細地寫?在這裡就有個深層次的理解任務了,這就要與作者一同去思考討論的了。首先,這一大部分寫得很真實,少年兒童的心理活動描寫得傳神維妙,這是真實可信的。其次,寫這部分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對少年兒童來說,追求與探索比得到更富有魅力。得到一個物件,或看到一齣戲,這些只是暫時的得到與滿足。而真正生動的追求與探索,則是在對大自然與社會中的無窮盡的熱愛中。可見少年兒童也能領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間”的道理的。這才是本文的真正旨意“樂土”所在。

  所以在這部分將要結束時,作者再次描寫了美妙的音樂和歸航的歡快。“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這段描寫的象徵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它使人近乎進入了一個童話的意境了。

  回家路上,本應已無話可敘的了。一般的文章,到此也可以收口了。但作者在這裡卻又奇峰突起,再次掀起高潮:吃羅漢豆。課文進入第四部分。這可真是神來之筆,略略一寫,人物形象就豐滿起來了。

  指導學生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④題來閱讀第25、26段,找出大家認為最生動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語寫出了阿發的淳樸、誠懇、熱情的性格,而少年兒童的純真無私的心境也坦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小說的結尾也很別緻:儘管年齡的差異,使老年人與少年夥伴待客方式互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使客人高興,他們是不惜一切的。所以六一公公得知自己的豆子被偷來待客時,不但不生氣,反而說“請客?──這是應該的。”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我”只說了一聲“很好”,竟令他“非常感激”地說了許多話,又送來很多的羅漢豆。漁民的善良性格,鄉俗民風之純樸,自在不言之中了。

  這一切當然又是“樂土”二字的真正內涵了。扣題在人情美三字上。

  (4)指導學生再回到全文的整體上總結全文。

  ①小說的主題思想歸納,這是個比較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問題。其旨意也較為深沉。要點是:第一,抨擊封建教育制度與封建禮教觀念對青少年的禁錮與摧殘;第二,讚美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懷對人們心靈的陶冶與拯救;第三,表達了對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②歸納總結作者的深刻的主題思想與巧妙的構思謀篇是透過什麼寫作方法表達出來的?對比(與襯托對比:“樂土”與“牢籠”;“我”與小夥伴;追求的與得到的。襯托:大自然的風光美與勞動人民的人情美相輝映)

  (3)詳略處理方法。略中有詳,略寫時不草率,抓住每個機會來烘托主題;詳中有略,詳寫時不繁瑣,利用詳寫來深化主題。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字詞在文中的特殊語義。

  2、能力目標:體會敘事的詳略、學習人物與景物刻畫的方法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從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風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2、難點:如何透過語句與事件表情達意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你們童年生活中有過什麼有趣或好玩的事情呀?(讓幾個同學起來發言,跟大家分享下,老師不做闡發,意在勾起同學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好,同學們的童年果然是豐富多彩,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看他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麼把這些事情呈現在紙上的。

  (板書課題,播放課件:有關社戲的圖片,同時,播放課文的錄音)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整體感知,請兩三個同學用一句話簡短地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我”在鄉村和農村小夥伴看戲的一次經歷)

  (三)研讀課文

  1.默讀——劃分段落、理清情節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錢的波折

  (4)夜航去看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讓學生自己完成,完成後,請同學站起來說出自己劃分的段落與概括的段意,最後從幾個同學中選出一個劃分最好的寫在黑板上,老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2.在文章中做旁註——品味文章重點詞語、句子、語段。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重要的有寓意的詞語語段勾出來,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並追問學生覺得文章哪裡寫得好,為什麼覺得寫得好。最後請同學發言。

  A 例子(詞語):“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隻櫓……”

  幾個動詞,將少年開船的動作合作划船表現得頗為詳細,顯示了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心情愉悅。

  B例子(語段)“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留了艇子看著連喝起彩來……”

  運用的手法:比喻。好處:富有童話色彩;反映了兒童富於幻想的特點和愉悅的心情,而老漁父的喝彩是透過旁觀者的讚美來襯托孩子們的駕船技術。

  C語段例子(11段)這是月夜行船的一段,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景物立體感由此而生。(讓學生進一步分析)

  最後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子好吃?戲好看嗎?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份特有的農村風光,以及人與人之間誠樸、祥和、親密的關係。這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過的,在後來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這正好表達了作者對往事的深情回憶,以及美好生活的嚮往。

  3.重點品評偷豆的是與非

  “偷”是不好的行為,為什麼在我這個有修養的城裡人看來卻是有趣的?

  偷的豆:貶——褒——(作者覺得)好吃——為什麼?可以看出什麼,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取向?嚮往什麼(人情)?討厭什麼?

  送的豆:褒——貶——(作者覺得)不好吃——為什麼?體現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取向?嚮往什麼?討厭什麼?

  由此不難得出這是一種什麼種寫作手法,體現了作者什麼感情。

  討論——學生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來,由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解答

  (四)拓展延伸

  A:選擇一件讓你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B:以說故事的形式複述本文。讓同學們給文章改變標題,分析“社戲”這標題好不好,由好在哪裡?有沒有更好的標題?為什麼要換標題?

  (五)小結作業

  回顧本課所學,給同學們傳授記敘文的學習方法,學習詳略得到的寫作手法以及寫景、敘事、寫人的表現手法。背誦喜歡的段落、句子。

  四、板書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