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牽手親情 唱響關愛。其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對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原因是兩課時我都分別上了先行課。這單元,我們語文組研究的主題是“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每上完一節課,我都進行了積極的反思,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回想兩節課的小組學習,每個小組的組員都能在組長的帶領下針對問題積極的討論學習,課堂效果很好。比如,在上第二課時的時候,我採用牽一髮動全身的方法,圍繞“魯迅先生為什麼受到人們的愛戴?由此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調動學生利用多種形式學習,先自己勾畫關注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描寫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註。再小組討論、交流勾畫批註,理解關鍵詞語,談感受等。從而充分深刻地感受魯迅這個人,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的學習能力。這樣的.小組學習的效率就非常高。

  我讓每個小組長記錄臨組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課後依據發言的多少給予不同的加分。全班交流的時候,每個小組都爭相搶奪發言權。以至於我班學習最好的陳媛同學,課上只回答了一個問題而流下了眼淚。我只好課下勸解,老師讓你當科代表就是對你很好的信任,把機會留給其他同學一些。這樣,她才擦乾了眼淚。那節課後,我終於明白了,調動了小組學習的積極性原來能如此啟用課堂的氣氛。這樣利於閱讀教學能層層深入,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能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挖掘課文內涵的學習興趣。

  大家都知道;魯迅是一位令中國人崇敬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提起魯迅,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便映照心間。本文透過回憶魯迅先生給作者周曄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生字詞和讀文的學習。但課前匯入的環節時間太長,以至於最後的環節處理的太倉促。在引導學生弄清每部分大意,對主要內容進行概括之後,進行概括小標題的訓練。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透過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透過空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要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為短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小標題。小標題的概括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給每部分加小標題,既鍛鍊了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也檢驗了學生讀懂課文的效果。最後讓孩子找到中心句,初步認識魯迅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課時的學習,由回憶四件事引出魯迅是怎樣一個人。出示自習提示時,我引導學生根據“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找出課文中心句,然後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讓學生去勾畫描寫魯迅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先自學然後進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就調整了閱讀的順序:大致瞭解第一部分主要內容後,直接學習下文。然後引導學生進行中心思想的滲透理解,在吃透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每分析完一件事,就讓學生抓住周曄的那句話,多次朗讀,去深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進而概括中心思想。

  在合作探究,理清課文的結構的同時,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我其實暗中在引導學生探究第一部分與後面幾個部分的關係。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後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每分析一件事後,回到第一段周曄的話的朗讀。設計到理解文章的難點的時候,我出示了文章相應的寫作背景,對學生的學習幫助很大。

  總之,是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麼多人的愛戴。學完課文,魯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偉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銘記在了學生的心中。我趁機引導學生來品讀巴金先生在《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一文中所寫的四句話,使學生情感再一次得到提升,進而齊讀周曄的話,當我們失去這樣一位伯父時,我們會怎樣呢?此時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洩,更深入的走入魯迅。如果再設計一個小的練筆或口語交際,你此時要和魯迅伯父說些什麼呢?我相信課堂效果會更完美。有了先行課的課例,我也對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把握,對小組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課堂上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自讀自學的空間。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實現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這樣不但小組合作的效率會高,而且課堂也更有實效性。正所謂“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思則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