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透過運用拋錨式教學,闡述如何有效地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理解。

  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所謂拋錨式教學,是要求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透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憑藉學生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提出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類真實事例或問題就作為“錨”,而建立和確定這些事件或問題就可形象地比喻為“拋錨”。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學習內容和學習程序也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而被確定了。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也漸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於魯迅的作品既富於思想深度,又比較重視行文的技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普遍認為魯迅的文章往往比較難教,學生則覺得較難理解。在教學中,我發現拋錨式教學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從組織“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入手來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並在此過程中尋求對作品的理解。

  拋錨式教學的過程結構可用以下簡式表示:

  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一、創設情境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使學生的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絡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透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拋錨式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創設一個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情景,也就是設計一個宏觀情境下的“錨”。

  二、確定問題

  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根據“拋錨”這一思路,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劉和珍是什麼人?為什麼要紀念她?請在文中找出劉和珍不平凡的事蹟來。

  2.這篇文章濃縮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瞭解這種情感是怎樣的嗎?請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這兩個問題相當於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的問題——一個“真實宏觀情境”的“錨”。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比較容易感興趣的,並且也能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有了這些設計,學生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調就一目瞭然,而文章的教學難點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學習

  在拋錨式教學中,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鼓勵學生圍繞“錨”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收集資訊、確定完成任務的子目標、利用並評價有關資訊與材料、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等。教師則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一定的“腳手架”,以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運用了魯迅小說最常用的“歸鄉”模式,這種情節結構模式的特點是: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構成一個復調。作者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在這裡,恰當的視角是作者展開故事與讀者理解作品的關鍵。在《祝福》中,作者為什麼選擇“我”這一個遠離故鄉的知識分子作為敘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魯四老爺、四嬸、沖茶的短工或是柳媽呢?在學習中,可讓學生圍繞著這個“錨”去收集材料,從而獲得對作品的理解。

  四、協作學習

  討論、交流,透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這是協作學習的要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應該鼓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特別是後者)的討論或對話,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錨”中問題的可能辦法,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鄉》一文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現實的“故鄉”是什麼樣子呢?它與回憶中的和理想中的故鄉有什麼內在的聯絡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關係構成的呢?怎樣概括自己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呢?“故鄉”與魯迅心目中的“祖國”有何關係呢?這些問題,就需要透過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才能達到對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評價

  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檢測,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拋錨式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解決“錨”中的問題,而且要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完成學習目標,自主地解決複雜背景中的真實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與大多數思想內容豐富的作品一樣,魯迅作品的閱讀與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魯迅作品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魯迅的原作,與魯迅直接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講解只是一座橋樑,目的是使學生認真地讀魯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從而得到感悟與體會,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拋錨式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種學習的途徑和空間。

  【參考文獻】

  [1]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語文出版社.1997年2版

  [2]沈韜.《當代閱讀認知理論概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陝西師範大學雜誌社.1999年第4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