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愛國故事(通用5篇)

魯迅的愛國故事(通用5篇)

  愛國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魯迅的愛國故事(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魯迅的愛國故事 篇1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後,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蹂躪、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鬥,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人蹂躪、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鬥爭的光榮傳統,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後來又由於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和時代內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衝鋒陷陣的模範,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魯迅逝世以後,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民族魂”棗這正是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透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的愛國故事 篇2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被評為: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那麼現在有個問題出現了:魯迅是個愛國者麼?如何解?查字典故事會跟讀者分享魯迅算不算是個愛國者?

  有人也許會說這不成問題。可我們要去翻一下有關“愛國者”的書,就會很驚訝的發現很多書都沒有把魯迅列入其中,就是勉強列入,也只有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等寥寥幾筆。記得我們念大學時(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次去聽上年級一個師兄的畢業論文答辯,就聽他在高談闊論,說是魯迅死後在他身上加蓋“民族魂”的靈幛是表錯了情,因為魯迅一生都在攻擊這個民族的“劣根性”———換句話說,一輩子都在和自己民族過不去,這樣與自己民族為敵的人,能作為“民族魂”的代表?能說他是一個愛國者?當然,論文中還引了許多魯迅指責中國人的言論,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你也不能說他講得沒有依據。到了上世紀末,更有文學博士兼現代文學副教授的大牌人物葛紅兵在他《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寫一份悼詞》中,就更“理直氣壯”地這麼宣判:“魯迅,這個被人當成一種理念、一種意志、一種典範,甚至捧到了民族魂的人,又當如何?發生在他留日期間的‘幻燈片事件’已成為他棄醫從文的愛國主義神話,然而,他真的這麼愛國麼?既然愛國,他為什麼要拒絕回國刺殺清廷走狗的任務?徐錫麟,他的同鄉能做的,秋瑾,一個女子能做的,他為什麼不能做?難道他不怯懦嗎?”如果說,我那位不知名的師兄還只是從言論上判斷魯迅不是民族魂的話,那這個有名的評論家可就是從行動上指出魯迅不是愛國者了。這樣,從理論到實踐,似乎都可以判明這個一輩子寫文無數最後嘔心而死的文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愛國者。然而,這“有理有據”的結論可靠麼?唯唯諾諾。

  的確,從言論上看,魯迅沒有什麼愛國的豪言壯語———也就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倒是他攻擊中國人的言論,甚至說中國人國民性不如日本人的言論在他書中屢屢可見。倒是他的另一個同鄉的愛國言論屢屢可見,什麼“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單從言論比較,後者當然比魯迅愛國。可,當我們知道這些慷慨激昂,充滿愛國情懷的詩句是出自汪精衛之手後,還會以言取人麼?西方人所謂“言語是銀,沉默是金”,良有以也。中國的老子講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是這個道理。魯迅自己也說過:“滿口愛國,滿身國粹,也於實際上做奴才並無妨礙。”所以,當別人罵他為“買辦”時,他索性將這詞英文的音譯拿來做了自己的筆名:康白度———這名字當然沒有“葛紅兵”響亮氣派,可我們恐怕也很難因此就斷定後者比前者更有為更愛國。

  其實,魯迅對祖國的愛是以罵的形式來表現的:因為他所深愛的祖國當時已病入膏肓———這就彷彿對一個病人,真正的愛不是無休止地對這病人唱讚歌,甚至連病態也稱頌不已———所謂“紅腫之處,豔如桃李;潰爛之時,美若乳酪”。這樣的“愛”,能說是真正的愛麼?這樣的人能說是“民族魂”麼?這隻能使國家更加沉淪,病態更加嚴重。真正的愛只能是毫不客氣地“指出病症,引起療效”痛下針砭———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一個連自己民族的苦難都不敢正視的人,遑論愛國?!

  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魯迅才會有“能憎,才能愛”的名言,而在他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這一句才會放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前面。

  愛,不一定表現為溫馨;她可以表現為冷峻。

  魯迅的愛國故事 篇3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

  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髒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淨。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

  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魯迅的愛國故事 篇4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覆:“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魯迅的愛國故事 篇5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