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觀後感(精選8篇)

魯迅故居觀後感(精選8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故居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1

  小雨微飄的江南水鄉—烏鎮,總給人一種淡淡的隨意和幽靜,初來這裡,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魯迅筆下的舊屋,陌生的又是一種清新的欣然,魯迅故居觀後感。走進小鎮,迎面撲來的是滿眼的古樸,沒有華麗的顏色,沒有故作的嬌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牆,黛色的瓦,翹翹的飛簷,雕鏤的廊。彎彎的小河從鎮中穿過,賦予小鎮以生命的流動,又象是一幅籠罩在煙雨濛濛下淡雅的水墨畫,讓人駐足難移。

  緩步走在青石鋪就的小街上,兩邊都是木結構的古式老屋,有著鏤空的門窗,雕著精美、細膩的人物和花草。不時又會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現在你的眼前,有製作狼毫的筆店,有藍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飄出的陣陣酒香。象在細細地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和輝煌。

  不知不覺間走到魯迅紀念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於1953年1月,三味書屋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組成。

  魯迅故居是魯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室內陳設按當年原樣擺放,不少傢俱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園是周家原已荒蕪的菜園,是童年魯迅休憩和玩耍的樂園,佔地2000平方米,現基本保持原樣。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處私塾,魯迅12~17歲在此讀書。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透過大量實物、照片、手稿、書信、圖表等展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思想發展歷程。

  從魯迅故居參觀出來,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盡感慨,看到街兩旁的古老民宅,看見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簷下安頓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著一群羽翼漸豐的小燕,並帶領它們熟悉周圍的環境,好在來年春暖花開的時節重回舊地,觀後感《魯迅故居觀後感》。讓思鄉的情結慢慢地延續著。

  小船在河中輕輕地滑行,搖擼在船公的手中緩緩擺動,擊起層層漣漪,向兩岸悠悠地盪漾開去。拱形的小橋橫臥河上,三三兩兩的遊客流於小橋兩端,不時回頭遠眺或停步細端,也許想在這白牆黑瓦、小橋流水間尋回記憶深處曾有的點點依戀。

  忽然間想起馬致遠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幽幽地勾起一絲莫名傷憾,不禁黯然……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2

  今天天氣不錯,參觀了一下魯迅故居,隨便發了幾張照片,也是作為觀後感吧。

  開始說過了紹興很棒,有很多特產啊,古蹟,名人與地道的文化,那麼紹興的文化讓我覺得最有代表的肯定是魯訊了,我還時常說,乾脆叫魯訊市算了,魯訊,我從小崇拜的文學偶像,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一直指引著我做人,處事。也好,今天剛好有機會,作為一名遊客就去了一次,與我同行的還有我姨父,和弟弟。開始的情況我就不說了,都是些什麼人多啊,今天天氣好啊等等。那都是些我小學時會寫的什麼作文的片段,目的就是為了文字達到多少字來帶一下老師的籠子。還是說一點正題吧,魯訊故居如魯訊筆下描繪的一樣,什麼阿Q,孔已己,三味書屋,回香豆,現在都成了一種品牌,至於魯訊,他當年那張刻了’早‘字的課桌現在也成了文物了,他旗下的祖屋,也是一種文化了,當然遊玩的不只這麼點,至於詳細的我就不列明瞭,反正這種意境只有體會的人知道,魯訊,儼然是當代的一中品牌了,是紹興的一種旅遊標誌了,但是關於魯訊又有多少人知道了,反正我是不知道,也只要那一代的人才有那感覺,我們90後怎麼體會的到了。只有作為一種旁觀者了。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3

  魯迅筆下的紹興一次次呈現出它的古樸、厚重以及揮之不去的人文氣息。現在的紹興怎麼樣了?還找得到往日的神韻嗎?那我們現在就跟著魯迅的足跡去感受感受吧。

  與魯迅關聯最緊密的當然是魯迅路一帶了。在解放路、魯迅路的交叉口就是魯迅廣場,有先生的雕像,暗黑的銅色,眉眼間的堅毅是人們熟悉的神情。廣場臨著水和橋,對面就是紹興的古玩市場───古色古香的石牌坊,裡面長長的石板街,依著水,一家家玲瓏的小店,可以看到古樸精緻的古玩、有些年月的字畫,後來還有了郵、幣、卡交易市場。更有味道的是還保留了當年花鳥市場的部分,全是活潑潑的小東西,彌散著小城市特有的熱鬧和一點世俗的豔麗。

  順著魯迅路走就是魯迅紀念館。紀念館是淡白色的建築,中國風味的飛簷。裡面的收藏品豐富得有點出人意料。文字照片書籍圖紙自不必說,更吸引人的是實物:有先生用過的傢俱、衣物,有孩提時的玩具,還有閏土送給他的貝殼……

  魯迅故居在紀念館一側,出了館步行不過3、4分鐘。是當年的周家新臺門的一部分。一座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這座臺門共有六進。現在供參觀的是西首的房子,典型的江南大戶人家的格局,堂廳、廂房、灶間、雜屋,仍可見當年的氣韻。

  百草園是周家的後園,各個房族在這個園裡都種有一些瓜菜,有的地秋後還用來做曬場,但因園大草深而顯得有些荒涼。園分大小,大園在南,西邊有一垛長達44米,高約1米的泥牆。泥牆南端有塊界碑,這就是被魯迅稱作“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牆”。

  這個荒蕪的園子,不僅瓦礫成堆,雜草叢生,而且有樹木、藤蔓和飛鳥爬蟲。你一定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吧!“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即使現在已難尋舊蹤,但文中濃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帶給你豐富的想像。百草園易主朱家後,小園中的平地上壘起了假山,並構築了魚池和花廳。

  三味書屋也只一箭之隔。它坐東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書房正中上方懸掛“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末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書。藍底灑金屏門的正中掛有一幅“松鹿圖”,圖下襬設長條案桌,書屋中間是老師的八仙桌和木椅,學生都坐在窗前壁下。東北角的一張有兩隻抽屜的硬木書桌是魯迅用過的,桌面右上角那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先生當年親手刻下的。書屋後面的小園裡有磚砌的小花壇,種有臘梅、天竹、桂花等。三味書屋從周圍環境、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至今仍儲存十分完好。

  如有興趣,還可以去探探不遠處的紹興民俗博物館,看看最土最俗的紹興器具、房屋、擺設、婚喪禮儀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多次出現在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上海都已開了兩家分號。但要尋根問底,還是要到紹興的魯迅路上。“咸亨”二字源出於《易經·坤卦》:“品物咸亨”。“鹹”,意為全、都;“亨”,即亨通,可見這命名的大吉大利。

  在“無處不酒家”的紹興,這裡算得上是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瓦白牆,店外臨街的牆上書有斗大的“酒”字,店內有一個緊靠街面並與之平行的曲尺形櫃檯,上置木柵,內中擺著下酒菜餚──“過酒坯”。與街面垂直的櫃檯主要用來做買賣,也可供“短衣幫”站著喝酒。櫃檯靠店堂裡面的一端豎有青龍牌,書“太白遺風”四字。櫃檯內備有熱水,可隨時溫酒。櫃檯前堂裡是黑漆的木桌椅。店堂內掛有一幅國畫,題款曰:“魚米之鄉紹興遊,文豪筆下咸亨酒。勝似春光今日裡,賞菊沽酒茴香豆。”堂口的一幅對聯是作家李準撰寫的:“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店門外的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長衫襤褸,瘦骨嶙峋,一碗水酒一碟茴香豆,惟妙惟肖。到這裡來品嚐紹興地方菜,酒足飯飽之後別忘了與他合張影。

  今天的咸亨酒店和魯迅時代已經大有不同──在這間小小的、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咸亨酒店四周,呼啦冒出了許多以“咸亨、孔乙己、魯迅、樹人”等命名的酒店、商務中心等,黴乾菜、茴香豆、紹興酒、烏氈帽應有盡有。來這裡做生意的三輪車伕不少都穿著布衫、戴著烏氈帽,真是時光倒流,商機無限。

  與魯迅路垂直交叉的是南北向的解放路。解放路與府橫街的交叉口就是魯迅在《藥》中描寫的“丁字街”。這裡原有一閣,橫匾上題字“古軒亭口”。屢建屢廢,現已無存,只剩地名。軒亭口也是巾幗英雄秋瑾就義的地方。1931年11月,就在路正中立起了秋瑾紀念碑。碑高7米,近似四方柱,正面刻有“秋瑾烈士紀念碑”7個金色大字,另幾面是蔡元培撰、于右任書的碑文。1998年,這裡又拓出一塊小小的秋瑾廣場,立起了秋瑾的漢白玉塑像:眉目清秀,神情淡定、衣袂飄飄,風采如舊。

  紹興市政府位於另一主幹道勝利路上,而與它緊鄰的更新更漂亮的建築群則是紹興一中。當年魯迅在這裡執教時,還叫“紹興府中學堂”。先生辦公、休憩的那幢舊樓仍保留著,闢為了魯迅紀念室。樓前面是一條石板走廊,廊下是一個狹長的天井,種了各色花草。先生在《秋夜》中提到的兩棵棗樹,就栽在這兒。進門就是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樓下靠東的第二間是魯迅辦公與就寢的地方。用木板隔開的前半間是辦公室,朝南開著一扇五尺高、四尺闊的格子窗。緊靠窗門是一張淡黃色的五斗寫字檯,東牆下放著一張茶几和兩把椅子。靠北壁是一張荸薺色的八仙桌。後半間是臥室,一張棕色的油漆木床,一張黑漆的二斗長方形桌子,簡樸至極。

  離新臺門魯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間小小的土穀祠──這也就是阿Q 的棲身之所。土穀祠的門口,除了大門,還有一道木柵門,塗成赭紅色。門口上面有寬寬的翻簷,下面是不高的石門檻。進內一個很小的天井,兩邊有二條石凳,還有兩條通向廟堂的窄窄的走廊。過了天井便是廟堂,供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兩尊泥像。平時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農曆四月十四),便有人來燒香、拜佛,冬至則來點蠟燭,才比較熱鬧。紹興真是個底蘊深厚的古城,許多收穫就在邊走邊看中不經意得到的棗不過,還是要感謝魯迅的生花妙筆哦。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4

  在魯迅先生身上,似乎總可以閱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調簡單的魯迅,文字中尖利充滿激情的魯迅。

  魯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讓人將它與魯迅先生的外貌聯絡起來。上海山陰路132弄9號是一座很容易埋沒在一群紅磚房子中的寓所。這雖算是一個旅遊景點,但卻有一種讓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這條小巷上共有10戶寓所,在其他單元裡似乎還有居民住著,甚至門頭簡易的信箱裡還有電費之類的賬單。這樣的'感覺很好,即使魯迅先生早已離我們而去,但魯迅先生的精神和氣質總是和廣大人民聯絡在一起。

  故居的擺設不算高貴,但都很講究。比如一樓客廳用小門隔成了幾個小間,海嬰的玩具櫥裡都還擺放著些什麼。據說,如果天氣不太好,房間裡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魯迅的模樣一般,低調,不張揚;生活要講究,但用不著奢侈和浪費。在魯迅先生的房間裡,床,桌椅,桌上的檯燈都是再普通不過了,但卻雅緻清爽地組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想起魯迅先生拿根菸鬥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這樣的不起眼,魯迅先生卻投入大量熱情在這裡寫下了七本雜文集,翻譯多本外國文學作品。

  當他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時,那是飽含著魯迅先生多麼的一腔熱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喚醒國人,要拯救中國!

  蕭紅女士筆下的魯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寬厚、豁達的長輩的形象,但真實心境的魯迅,心中有一團火在燃燒,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說卻讓所有人能夠感覺得到。魯迅紀念館那精緻的浮雕上刻著的三個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奮鬥的目標,也是他想傳達給每一個後人的意志。

  人說,下等人用刀殺人,中等人用嘴殺人,高等人用筆殺人。扛著槍的,未必勝過執筆的。所以,不輟筆墨的魯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戰士。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5

  昨天,我們跟隨爸爸開車來到了浙江紹興市,你們知道紹興最有名的名勝古蹟是什麼嗎?那就是魯迅故里。

  早上吃完自助餐後,爸爸開著車把我們送到了魯迅故里,我們跨進大門,看見了魯迅爺爺那龐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門口,走進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先來了到了第一景點:魯迅祖居,我們懷著著急的心情走了進去,聽旁邊的導遊小姐介紹道:“魯迅的祖父是個做官的,所以魯迅的家境在當代還算是比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們的餐桌,傢俱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我們又跟隨導遊小姐去了魯迅的故居我們參觀了書屋,臥室和他們家的德壽堂和思仁堂,······

  它們家有一個後院,名叫“百草園”,那裡是魯迅幼童時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的地方,聽媽媽說,兒時的魯迅在這裡留下了快樂的時光。在“百草園”的中央,有一口井,據說魯迅小時候非常調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遠就是魯迅的紀念館,首先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魯迅爺爺的雕像,下面標著1881—1936年,屈指算來,魯迅爺爺的壽命才五十五歲。透過紀念館的資料,圖畫顯示,我得知魯迅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其中有一段話,每天魯迅在學習中要做到三到,這三到分別是:心到,口到,眼到。這就是他給自己訂的學習方法。在紀念館裡,展示了魯迅爺爺生前的許多文學作品,有很多我都讀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在廣闊的天地裡》:“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看到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但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和許多農民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痛苦,和花鳥並不一樣了。”我讀完這段話後,隱約的感覺到,當年的魯迅雖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沒有一絲瞧不起窮苦農民,並富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參觀完魯迅紀念館後,我們來到了魯迅幼時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從前是一個書塾,書屋正中的牆上掛著一幅畫,畫著一棵古松樹,底下臥著一隻梅花鹿,畫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聽導遊說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裡搬來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魯迅的那一張書桌在東北角上,當年魯迅就在那裡讀書,習字的。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已經到了中午12點,通過了參觀魯迅故里,我今天認識到魯迅爺爺是一位多麼偉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聞名遠揚。我敬佩你—來自紹興的魯迅爺爺。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6

  一年多前,我與父母參觀了紹興的魯迅故居。

  進入魯迅故居,只見一條窄窄的青石板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口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拾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觀了魯迅故居後,我知道了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他邁出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因為他認識到了改變國民性的重要,所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魯迅曾經說過我若從醫只能拯救少數幾個人,而我從文拯救的則是一代人。

  魯迅還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線政策。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現在魯迅故居已被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讓更多的人受到魯迅愛國思想的薰陶,弘揚歷史文化。

  聯絡現在,祖國正需要我們來強大發展,但強國必定要從科學開始,沒有豐富的知識就沒有中國強大的未來。所以現在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奮學習,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將來才能在各行各業貢獻我們的力量,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世界強國。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7

  今天我隨媽媽一起來到紹興參觀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包括三個地方:魯迅家的老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們先來到魯迅的老宅,哇,魯迅家還真大呀,我想魯迅家在當時也算得上大戶了吧,家居面積很大,擺設也很氣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紅木的,很結實也很名貴。穿過大廳來到正堂,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客廳,這裡很寬敞,正中是一張八仙桌,兩邊有兩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魯迅家的長輩坐的吧。穿過客廳再往後走就是魯迅家的臥室了,臥室分了很多等級,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結構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帶腳踏的,外面有簾子。再往後走有書房、衛生間和廚房。聽導遊說,魯迅就是在這間廚房裡最初結識閏土的,我能想象得到當年兩個小夥伴相見的情景該是多麼美好!

  再往後走就是百草園了,聽媽媽說,我上初中的時候會學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這篇文章裡,魯迅將百草園描寫成了一個樂園。其實映現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個面積不大的菜園子,裡面種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牆壁上刻滿了字,據說是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手寫稿,上面到處是修改的痕跡。當年魯迅就和小夥伴們在這裡玩耍嬉戲,我還真羨慕他們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魯迅家,在街對面我們來到三味書屋,那是魯迅上學的地方,魯迅的老師叫壽鏡吾,是一個品行方正教書認真的老師。三味書屋的正面有一個匾額,寫著“三味書屋”三個大字,下面是一幅畫,一隻肥碩的鹿 伏在古樹下,據說是講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福祿壽”的意思。魯迅的書桌在西北角,當年魯迅刻在上面的“早”字還清晰可見。

  有時間大家也到紹興來看看魯迅的故居吧!

  魯迅故居觀後感 篇8

  今天,我來到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故居。這時我才深刻的體會到了他那熾熱的愛國之心。

  魯迅為救治國人便選擇了學醫。但他在日本留學時一次上細菌課加映有關日俄戰爭的幻燈片,畫面上日本軍人抓住了一個據說替俄國軍隊當偵探的中國人,正要斬首。片子還特意映出了圍觀的也是中國人,他們竟無動於衷。這時,日本學生都高呼萬歲,而魯迅的心卻像被毒劍擊中了一樣痛苦,他痛切的感覺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1906年3月,魯迅毅然離開仙台回到了東京,開始從事鼓吹革命的新文藝運動。沒過多久,他又回到祖國拯救國民。

  在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民族和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黑暗歲月,魯迅用他的巨筆揭露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軍僚資本主義的黑幕,喚醒了沉睡在籠中的民眾,鼓舞人民搏擊黑暗、戰取光明。他鼓勵青年運動,並參與“民權保障同盟”的活動。當陳延年、華磊、楊銓等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後,他冒死參加了追悼儀式,提筆做舊體詩《悼楊銓》,以誌哀思,並當著特務發表了慷慨陳詞。他曾兩次邀請陳賡到家介紹“圍剿”國民黨的情況。魯迅根據下層人民的需求來判斷是非、決定取捨、表達愛憎,因而在他逝世之後被民眾發自內心地譽為“民族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