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有感

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有感

  篇一: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有感

  在寒假期間,我抱著緬懷革命文人,繼往開來的心態,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了無比的震撼。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給我們這些晚輩留下的,不僅是文章、語言,更多地是精神和靈魂得感動。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財富,無人能及的是他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帶來的革命,誰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館是專門介紹魯迅和許廣平之間的愛情經歷的。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的一段佳話。從1923年起,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執教期間,魯迅發現許廣平是最敢於淘氣和放肆的一個。她坐在第一排,好提問題,有時竟會打斷魯迅先生的話。是她的聰明、才氣以及肯動腦筋的好習慣打動了魯迅先生,使魯迅對她頗懷好感。後來與許廣平相識、相知,並彼此傾心愛慕。

  魯迅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父親過世得早,從小是母親帶大的。從小是母親帶大的。所以當他得知母親騙他回國娶親的真相後,也沒有拒絕,他說過,他說過,與朱安結婚是母親送給他的一個意外的禮物,是母親在娶兒媳婦,“我只能好好地保養她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於是和朱安的名義婚姻一直持續到了魯迅去世。

  魯迅的偉大體現在他的愛國上。他曾經立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言併為此而奮鬥著,棄醫從文是他意識到從精神方面改變國民的重要性所做的決定,為此邁出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 當封建制度死灰復燃時,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有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後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在這段時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實伴侶許廣平。可以說,正是有了許廣平的大力支援,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後9年時間內,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學作品。

  魯迅,這個名字永遠烙印在我心裡,每當聽到這個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夠參觀魯迅紀念館,興奮之情難以言說。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樸,他把他的一生致力於喚醒國民、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之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二: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有感

  從魯迅路口向東,沒幾步就看見“咸亨大酒店”,華貴巍峨,門前盤踞著一排汽車。再往前,才是大家更熟悉的“咸亨酒店”,仍是小說中古色古香的模樣。門前有孔已己手罩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的塑像,一個小女孩正依著它拍照。時值正午,人聲鼎沸。每個顧客面前的桌上,大都擺著一小壺黃酒,一碟茴香豆。看看價格,卻著實不菲。孔已己今天肯定是吃不起了,我也有點躊躇。站了一會,望望四下裡喧譁的食客,一陣寂寞襲上盡頭:原來我也是個上不上、下不下的讀書人啊。

  魯迅對自己的故鄉非常熟悉。這句話有點像廢話,誰不熟悉自己的故鄉呢?但就有這樣的人,比如徐志摩,他的故鄉海寧從未在他筆下出現過,他更熟悉的是康橋。這令他的故鄉人多少有些尷尬。魯迅不。在魯迅紀念館,陳列著很多魯迅整理、編撰過的紹興史籍。從越王勾踐到明朝遺民朱舜水,魯迅瞭如指掌。他知道紹興“不是藏汙納垢之地,而是報仇血恥之鄉”。對故鄉的體認就是對自己的體認。像一切優秀的作家那樣,魯迅知道自己的根。阿Q、孔已己、祥林嫂、長媽媽??是世界的,中國的,但,首先是,紹興的。走進紹興,你就走進了魯迅的'世界:咸亨酒店、三味書屋、阿Q酒、孔已己茴香豆、七斤嫂飯店、華老栓土特產??我下榻的旅館叫:百草園招待所。你會感到魯迅就是紹興,紹興就是魯迅。一個地方如果出了個名人,如果這名人湊巧是個文人,如果這文人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故鄉,這地方可就非常幸運了。紹興就是這麼一個幸運的地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魯迅,就沒有今天的紹興。當然,反過來說也一樣,沒有紹興,也就沒有魯迅。

  早就知道魯迅最初是學醫的,後來受到刺激憤而從文。但當我在紀念館看到他在水師學堂、礦務學堂的講義,在仙台醫專所作的生理圖,在杭州任教時採集的生物標本,著譯的好幾本科學著作,才明白學理學醫對魯迅意味著什麼。他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啊!他並非學得不好。他之從文,完全是為了開啟民智,喚醒國人。我們可以質疑他這種文學救國觀念的有效性,卻不能不承認,他的出發點是純潔而高尚的。後來他不寫小說了,只寫犀利辛辣的雜文,許多人為之惋惜。這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我想,如果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這一轉變,倒是可以理解的。他發現身邊滿是各種各樣“有病”的人,只消把真實所見所聞寫出來就達到“暴露國民性弱點”的目的了,又何必去繞圈子寫什麼小說呢?

  魯迅筆名之多眾所周知,但當我在紀念館裡,看到那張密密麻麻的筆名統計表時,還是吃了一驚。我沒有細數,總在100左右吧。很多名字,如“阿二”、“敖者”等,我聞所未聞。這些名字,明顯是隨手署上的,毫無意義。筆名以三十年代為多。現在提到魯迅,我們都覺得他是大人物,很風光似的,其實在他活著時遠不是那麼回事,東躲西藏,發表文章常常連名字都不能署。他為什麼還要寫呢?站在那密密麻麻、毫無意義、隨時都會被人遺忘的筆名下面,我悟出魯迅的偉大:他是徹底的視功名如浮雲的人。

  走出紀念館,看見兩個小學生趴在牆上抄那些介紹性文字,文字何其多也,我擔心他們不能堅持到底,更擔心他們因此覺得魯迅是個挺累人的傢伙。這大概是老師或家長佈置的作業。很多人對魯迅有一種近乎本能的畏懼或反感,恐怕正與對魯迅過早的被動性的接受有關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