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貝爾獎感言全文

莫言獲諾貝爾獎感言全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一些觸動,這時就可以寫一篇感言。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莫言獲諾貝爾獎感言全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為一個從中國一個遙遠的縣城——高密東北鄉走來的農村孩子,今天能夠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廳裡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簡直就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當然,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獲得這個獎項。我堅定地相信,只要他們繼續寫作,只要他們還相信文學是人類和上帝給予的權利的美化,‘她必將花冠加在你頭上,把榮冕交給你。’

  我同樣意識到,文學對於政治爭議和經濟危機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對人類的影響卻是古老的。當文學存在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當它不存在了,我們的生活會變得粗鄙而野蠻。因為這個原因,我為我的職業而驕傲。

  最後,我想感謝我在高密東北鄉的父老鄉親,我永遠都是你們中的一員。”

  【拓展】: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 12月6日,莫言獲頒授澳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4]

  2013年10月30日,中國首家培養網路文學原創作者的公益性大學“網路文學大學”開學,莫言擔任該校的名譽校長。

  拓展內容:

莫言勵志人物故事

  他出生在一個大多數中國人都在捱餓的年代,在兒時的記憶裡,食物就是全部。每逢開飯,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著別人的碗號啕大哭。餓急了,他就公然地搶奪別人碗中的食物,搶得雙淚長流。能吃的東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簷上的草。有一次學校拉來了一車好煤,他拿起一塊就放在嘴裡嚼,同學們也跟著一起嚼,都說越嚼越香。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他們就在下邊嚼煤,咯咯嘣嘣一片響,全都一嘴烏黑。

  後來,他當了兵。為什麼當兵?因為從此可以和飢餓道別了。在部隊裡,他每次至少吃8個饅頭,吃得別人都睜大了眼睛,但他感覺肚子裡還有空。再後來,日子過好了,一上宴席,他卻仍是迫不及待,好菜壞菜什麼都吃,生怕吃不飽。許多朋友說他吃起飯來奮不顧身,埋頭苦幹,好像狼一樣。他也曾一次次告訴自己:少吃,慢吃,吃時嘴巴不響,眼光不惡,夾菜時只夾一根菜,“痛改前非”。但,一見到好吃的,他立刻便恢復原樣。

  後來有一次,他遇見了一個自稱是作家的人,作家白白胖胖,一看胃口就十分好。作家說,他寫一本書就能得成千上萬的稿費,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兒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滋滋”地往外冒。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頓餃子的人?作家二字讓他震驚。

  從此,他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是肥肉餡兒。那時,他就下定了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一個作家。

  幾年後,他果然出了一本小說,名字叫《紅高粱家族》,是暢銷書籍。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是中國第一部走出國門並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影片,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開創了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他就是作家莫言。

  如今的莫言發福了,山珍海味可謂吃遍了,但曾經的飢餓記憶,卻在生命中永遠不會消失。

  什麼是飢餓?我覺得飢餓是生命的鬧鐘,時刻警醒著你前進。飢餓讓正在飢餓的人產生求生的動力,拼盡全力擺脫困境;飢餓讓曾經飢餓的人永遠保持危機的意識,永遠不能鬆懈,不能墮落回困境的泥潭;飢餓讓已經富足的人珍惜擁有的滿足,明白幸福的來之不易。

  莫言說:“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飢餓,絕對是生命的鬧鐘,它隨時告訴你如何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這鐘聲迴盪在你的心裡,讓你從容,讓你豁達,讓你珍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