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賞析

陸游《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賞析

  引導語:陸游《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於陸游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我們一起閱讀下文學習這首詩的賞析吧。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翻譯】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遊之地,不知道是什麼地方。

  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

  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髮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並未死去!

  【賞析】

  陸游有大量抒發愛國主義激情的記夢詩,在詞作裡也有。這首《夜遊宮》,主題就是這樣。師伯渾是陸游認為很有本事的人,是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夠得上說是同心同調,所以把這首記夢詞寄給他看。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關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裡來。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是什麼地方;然後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裡,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這樣莽蒼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誰的手裡呢?那就不忍說了。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一燈熒熒,斜月在窗,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冷落的'環境,反襯出作者報國雄心的火焰卻在熊熊燃燒。自許封侯萬里之外的信心,是何等執著。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後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戰工作。“有誰知”三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聯絡著,使五十七字的中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為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陸游《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練習題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氣氛。

  B.“想關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

  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續的意思。

  答:[ D ]

  ②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勢的浩大。

  B.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後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構緊湊。

  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D.作者透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寫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C ]

  ③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3分)

  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 a、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4)這首詞以“夢”為題,上片和下片敘寫的角度和表現的內容有何區別?

  上片寫夢中所見,表現渴望行軍作戰,為國收復失地的心情。下片寫夢醒所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對末三句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自幼立志而終生不輟 B.年華老去而未能如願

  C.壯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現實無望而心如死灰

  6.縱觀全詩,分析詩歌主要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4分)

  答:虛實結合。(2分)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關塞風光畫面,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一燈熒熒,斜月在窗,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冷落的環境,反襯出作者報國雄心的火焰卻在熊熊燃燒。(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