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4篇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4篇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1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古詩簡介

  《贈孟浩然》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湖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全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翻譯/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

  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註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指孟浩然少壯時期。

  4.白首:白頭,指孟浩然晚年的時候。

  臥松雲:隱居。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於自然美景。

  7.事君:侍奉皇帝。

  8.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賞析/鑑賞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讚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閒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雲”,則象徵著仕途與隱遁,象徵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於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後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這裡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2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虛混太清⑵。

  氣蒸雲夢澤⑶,波撼岳陽城⑷。

  欲濟無舟楫⑸,端居恥聖明⑹。

  坐觀垂釣者⑺,徒有羨魚情⑻。

  註釋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雲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雲夢澤:古代雲夢澤分為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窪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⑸欲濟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隻,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槳。

  ⑹端居恥聖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閒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閒居。聖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聖明,社會就會安定。

  ⑺坐觀:一作“徒憐”。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只能白白的產生羨魚之情了。這是隱喻想做官沒有途徑,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張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羨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譯文

  譯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於找不到船隻,聖明時代閒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麼悠閒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譯文二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

  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詩歌賞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進,曾人京求仕,失意而歸。唐時,士人要進人仕途,必須有達官貴人引薦。此詩是詩人寫給張九齡的,希望張薦引他。張九齡在唐玄宗時曾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因事徙嶽州,孟浩然此時遊經嶽州,故作此詩。

  全詩先寫景後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點出“望洞庭湖”的題意,展示了詩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壯觀遠景。這時已屆八月之秋,湖水漲滿,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與太空混而為一;湖上迷濛,似乎整個洞庭湖都籠罩在雲夢澤所蒸發的水汽之中;湖裡波翻浪湧,其磅礴的聲勢,使整個岳陽城都受到震撼。這幾句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偉壯闊,空濛浩瀚的撼動乾坤的氣勢,也表現了詩人此時爽朗開闊的胸襟。

  後面四句由寫景轉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詩“贈張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濟”一句承接上文寫景,似乎詩人在嘆惜沒有船可以渡過洞庭,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後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兩句意思說:我要進人仕途可是沒人引薦,在這聖明的時代閒居獨處真是有愧啊。最後兩句運用《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說獨坐著看別人出仕,而自己空有這種願望,沒有這種機會。說得十分委婉,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實際正是要求張九齡為他的出仕出力薦引。

  全詩借景抒懷,表現了詩人積極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詩人寫此詩匠心獨運,與一般干謁詩不同。先從寫景人手,寫雄偉壯闊的景觀,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後以“欲濟”一句作為過渡,既承接前面寫景,又巧妙地轉人抒懷。而在抒懷之中,沒有直接說出請求薦引的話,而是運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瞭自己的希望,而請求薦引之意也無須直接表白而自明瞭。

  此詩不僅抒情婉轉巧妙,寫景也很出色。詩人緊扣詩題,突出湖水,不寫其他。用“平”字寫出湖水漲滿之後,以廣闊的太空、雲夢澤和雄壯的岳陽城與之映襯,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點染,從而顯出了洞庭湖水的雄偉壯觀和震撼乾坤的氣勢。“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因之成為詠唱洞庭湖的名句。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贈孟浩然

  李白〔唐代〕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明月夜常常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註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白首:白頭,指老年。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於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賞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孟夫子瀟灑的風度人品和超然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兩聯的筆墨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去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說頷聯是從總的方面寫他的生平,那麼頸聯則只是從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這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是說,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尾聯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經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的寫仰望又翻進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拜,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格調高古,飄逸之致的風神,尾聯也具有同樣的風調。頷聯由“紅顏”寫到“白首,像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過渡到描寫,揭示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4

  【作品簡介】

  《贈孟浩然》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註解】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此詩約作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離開長安回到襄陽隱居之後。

  2.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聖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聖人,濁酒叫賢人。關於“酒”與“聖人”之關係,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聖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聖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後世遂以“中聖人”或“中聖”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於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韻譯】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評析】

  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但兩人常相往來,友誼深厚。他欽佩孟浩然清高的品行和自然飄逸的詩風。本詩集中表現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和兩人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這首詩,結構嚴謹,語言古樸自然 ,用的典故全無斧鑿痕跡。

  這首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於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後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這裡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聯即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讚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

  接下來二聯,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閒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雲”,則象徵著仕途與隱遁,象徵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後者雖有人表示傾慕,但未見有幾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棄了功名富貴,便安心林下,終日與勁松白雲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這裡,一“棄”,一“臥”,準確生動地描繪出孟浩然對人生所作出的抉擇。其欲擺脫世俗羈絆的高風亮節,其迷戀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畢現。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這一聯寫孟浩然閒居無事,日以飲酒賞花為樂。前一聯作縱向勾勒,此一聯則作橫向鋪染,縱橫反覆,詳盡描繪了孟浩然的隱士風流。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實,李白的描寫是各有側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樂為之事。寫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灑脫不拘。同時,也愈益顯出二人的靈犀相通。

  尾聯在讚譽對方時發出由衷的喟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對方,流露無限慕敬之情,又與首句呼應;“安可仰”,翻進一層,以己之慚愧不如進行反襯。這就自然逼出結句——對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這是禮讚,這是天性率真的詩人向自己愛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誠。

  【點評】

  李白之大名人盡皆知。他的才華與品德也被後世人所欣賞讚頌。孟浩然也是大名鼎鼎,無人不曉。如果這兩個人見了面會如何呢?最近我就讀到了這首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傳。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孤松。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途此揖清芬。

  真是一首好詩,充分表達出了李對孟的熱愛!押韻的字,對仗的詩句,再加上詩人富有創意的語言,使這首詩的風格十分獨特。全詩的內容,無疑是在讚揚孟浩然。我愛孟夫子,他的風采天下流傳。少時不愛香車冕冠,老年獨臥孤松之下。有月之夜,飲酒作樂,一生愛花草,不事權貴。他就像那高山般不可仰望,只能到此處揖取他的芬芳。

  李白的語言永遠都是那麼浪漫灑脫,短短的幾行字,竟把孟浩然的性情、才華表述得如此淋漓盡致。而最後的兩句“高山安可仰,途此揖清芬”更是將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愛抒發到了極點。李白還懂得運用比喻,他吧孟貼切地比作高不可仰望的山。一位浪漫主義大詩人,其名遠勝於孟浩然,竟用高山來比喻他人,這既是李白的謙虛。李白與孟浩然還真是同一類人,有著對自然的熱愛,把這種自然融入詩中,就使整首詩超脫世俗,十分清新雅緻。

  如果一首詩只能讓人在消遣中獲得快樂,那麼這並不是一首好詩。對於李白的詩,很多人只是認為它的感情強烈,但是我想補充一句,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這首詩中,有一種思想十分值得珍惜,那就是一顆不慕名利,清幽淡泊的心。現在,“向上爬”的心理已經讓人累得喘不上氣來,而這首詩卻能讓人在勞累中獲得內心深處的放鬆。萬物由自然而生,李白也恰巧以此為出發點,讓人瞭解自身的本性,個人的價值。從這一點來講,這首詩也是人們在勞累時的一劑心靈良藥。

  李白的詩,不只是遊戲人間,也是對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詩,不僅僅送給孟浩然,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光芒,普度著後世之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透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覆。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