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莫言《說故事的人》

解讀莫言《說故事的人》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他在瑞典文學院發表了獲獎感言《說故事的人》,前面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只是最後莫言寫了三個故事,有些叫人摸不著頭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解讀莫言《說故事的人》,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覺得,要弄清楚三個故事的寓意,應該注意莫言這篇演講稿的目的。

  莫言在說最後三個故事之前,演講的內容應該說已經結尾了。他指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無論是讚賞(鮮花)或批評(石頭)或汙衊(汙水),都與自己無關,他建議要了解他最好讀一下他的那些作品,因此,最後的三個故事本是不必說的。但是,既然說了,肯定不是畫蛇添足,而是有其寓意的,甚至,寓意是十分豐富,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的。按我的解讀,他最後的三個故事都可以從寬容的角度理解。前兩個,應該是反思提醒自己的,而最後一個,或許才是提醒世人的。我覺得這才是思考這三個故事的起點。

  解讀:

  第一個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裡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別人哭的時候自己該不該哭的問題,誠如張頤武的解讀的:“誰也沒有逼著別人取悅你的權利。”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也都有表達自己意願或情感的權力和方式。因此,我們要以寬容的態度,允許別人保持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發表不同的意見。

  聯絡莫言自己,就是說,我雖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我的作品也只是一種我對這個世界的個體體驗、感受和認識罷了,只是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而已,大家對我的作品有不同看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第二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第二個故事是寫老長官到辦公室沒有看到自己,而自己頂撞老長官的事。這並非只是一個文明禮貌的話題,更重要的是說明要人懂得寬容對待別人不知道自己。寓意是,有時候我們並不在別人眼裡,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沒有必要斤斤計較,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明知道老長官問的不是自己,幹嘛偏偏要賣弄自己也是個大活人呢。這裡莫言是想提醒自己:雖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要寬容地允許別人不拿自己當回事。換言之,莫言要借這個作品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

  第三個故事: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捲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誰該出廟接受天譴的。莫言說的.意思是,其實每個人都有罪惡,放大別人的罪惡,不能減輕自己的罪惡,只會使自己遭受更大的災難。那麼聯絡莫言獲諾獎後的“惶恐”心理,莫言是不是在提醒人們,大家不要互相挑刺了,挑刺不能使諸位進步,可能還會使大家遭受損失。或者說,我雖然贏得了諾貝爾獎,但我本人和我的作品都毛病很多,我自己很明白,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老挑我讓我惶恐了,有這個時間,不如好好發展自己吧。

  莫言是“說故事的人”,而好的故事大都寓意豐富,可以多角度多側面解讀,而作者也不會直接告訴讀者他的寓意。因此,這裡的解讀只是我自己從某一特定角度的膚淺看法。同時我以為,解讀對否並不重要,因為莫言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哭不哭的機會,特別是當哭成為表演的時候。

  學會對慾望說“不”的人生哲理故事

  兒子大學畢業,分在基層公司工作。公司搞得不錯,這次差額選舉,意外地選上了副市長。兒子當了副市長,光宗耀祖,父親喜親喜歡。喜歡也還是原先的那條家規,“在家是父子,授事為君臣”。工作上,父子關係是同志關係。回到家,同志關係是父子關係。

  兒子孝順,知道父親退下來寂寞,工作再忙,也常回家看看。前天回家,給父親捎來雙喬丹牌運動鞋。名牌終歸是名牌,這喬丹鞋穿在腳上,就是舒適軟和,又起腳。

  父親問:“多少錢買的?”

  兒子說:“不貴。一千五。”

  父親一聽,老半天動不了步。“不貴?一千五?你狗小子,你以為你是老布什的兒子呀?一個月的工資,為我買雙鞋?下個月,你準備把你媳婦兒子寄到和尚廟裡去養呀?”

  兒子說:“穿唄。你還能穿幾雙喬丹鞋?”

  “不,不穿。就是明天火化,我也不穿一千五一雙的鞋。你給我趁早拿去退了。”父親說著就坐下來脫鞋。

  “退?上哪退去?”

  “哪買的,哪兒退。”

  “哎呀!退什麼退?朋友送的。”

  父親一聽,馬上停住了。脫下鞋,拿在手裡,認真地看著兒子:“朋友送的?你小子在我跟前打馬虎眼是不是?送這雙鞋的,肯定不是朋友。你收人家禮?”

  父親坐到沙發上,不慌不忙地對兒子說:你坐下來坐下來,我給你講件事。有一位名畫家,他一輩子畫了無數的名畫,人物、花鳥、山水,什麼畫都有。

  但是,這位畫家還想畫一張最出名的畫,他想畫聖人耶穌。這個耶穌誰也沒見過,咋畫呢?於是,他就想找—個最善良、最純潔的人,來做模特兒。找呀找呀。誰是最純潔最善良的人呢?

  一天,有人告訴畫家說,修道院裡有一位修士,挺純潔,也善良得很,你就去畫畫他吧。

  名畫家就到修道院,找到那位修士。給了那位修士許多錢,請他做模特兒。不久,一幅聖人像就畫好了。

  畫出了聖人畫,這位名畫家更是名聲大振。

  有人又對這位名畫家說,世界上怎麼只見聖人耶穌,而不見魔鬼撒旦?你應該再畫出魔鬼撒旦才更好。

  這位名畫家說,對。

  好是好,不過到哪裡去找魔鬼這個模特兒呢?沒有模特兒,再有名的名畫家也畫不出來呀?有人建議他到監獄裡去試試。

  這位名畫家就到一座監獄裡來找模特兒。在許多犯人中,名畫家一眼就看到一個最難看,最兇殘,最可怕的犯人。

  名畫家決定就畫他。

  名畫家來到這個犯人跟前。對他說明來意。

  那個犯人聽了卻放聲大哭起來:“哎呀!畫家先生,你怎麼又來找我呀?你以前畫的那個聖人就是我呀!”

  這位名畫家大為震驚:“這怎麼可能呢?你到底是誰?”

  那個犯人越哭越痛心,說:“畫家先生,我得了你的許多酬金之後,再也無心修道,一味地吃喝享樂。後來,你給我的錢花光了,只好去偷,去搶,去騙,去殺人……結果落得如此下場!”

  這位名畫家一聽,棄筆無言而去。

  父親講完這個故事,兒子在一邊不聲不響,將那雙喬丹鞋,好好地裝到鞋盒裡。

  學會對慾望說:“不”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從部落首領那裡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後,地主還沒有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在路上累死了。

  我相信那個地主不會忘記,你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我也相信,他一定不止一次地停住西行的腳步,準備往回返。這時他就想:再走幾步吧,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慾望一點一點地牽引著他越走越遠。

  很多人都說那個地主太貪婪,但很多人都無法拒絕慾望一點一點的誘惑。

  一位女同事,買手機時總是挑最時尚的買。但沒用幾個月,市場上就出現了更流行的款式。她就接著買新的,把不用的手機拿到二手市場便宜賣掉。對時尚的追求令她欲罷不能,幾年裡換了很多手機。有一次她感慨萬千地說,不斷地換手機使她損失了上萬元,但她現在用的手機還不是最新的款式。

  —位朋友在結婚前買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積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裝修也很簡單,沒花多少錢。朋友說,對於他的收入來說,這樣的面積和裝修是合理的。如果買流行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並進行豪華的裝修,那在以後的幾年裡,他必須有節制地消費有計劃地還房款,生活將不再從容。朋友說住進新房後他感到很滿足,他不會羨慕別人面積更大裝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會羨慕有錢人的豪華別墅,因為那樣會使他—輩子都不快樂。

  朋友真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懂得對慾望說“不”。故事中的地主無法拒絕誘惑,最終成為走不回來的人。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慾望牽引著越走越遠,越走越找不到快樂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