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的結構分析

《木蘭詩》的結構分析

  《木蘭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的結構分析。希望你們喜歡。

  【結構分析】

  全詩緊緊扣住木蘭從軍這一主題,突出了木蘭這個英雄形象。

  這首詩按照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和結束,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開頭八句“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是當時民歌的套頭,交代了木蘭從軍的緣由。“套頭”也稱“套語”,即用比較固定的詞語或句式作為民歌的開頭。這雖不是《木蘭詩》所僅有,但也是從內容需要著眼寫的,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中也有這樣的“套頭”:“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詩一開始,先以象聲詞“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織”的形象,點明瞭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著寫木蘭停機嘆息這個與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產生疑問,從而引出下文。木蘭究竟為什麼嘆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見的問答形式,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強調木蘭別無它想,別無它念,只因朝廷徵兵火急,父老弟幼,無法應徵而嘆息焦慮。“願”、“替”二字寫出了木蘭深明大義,經反覆思慮,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第二部(第3自然段),寫出木蘭準備出征和奔向征途。“東市買駿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寫木蘭出征前緊張的準備工作和木蘭辭別爺孃、踏上征程的情景。

  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當時應徵者需要自己準備鞍馬、弓箭等物。詩中所用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是虛指的。用這種排比鋪張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齊,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又能突出渲染木蘭出征前的準備鞍馬時緊張忙碌的氣氛,顯示了民歌的特殊風格。“旦”、“暮”也是虛指,極言時間的短促,有“這會兒”、“那會兒”的意思。這反映了當時戰爭緊迫、木蘭早行夜宿、急速行軍的情景。詩中只用了過黃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蘭出征的歷程,“不聞……但聞……”既逼真地表達了木蘭離家遠、思親切的內心活動,又繪聲繪色地寫出征戰途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寫木蘭的十年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寫木蘭轉戰沙場的戎馬生涯。“萬里”誇張地寫出了征途的遙遠,“若飛”比喻行軍神速。這就形象地描敘了木蘭躍馬飛奔、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氣之中傳來陣陣打更聲,清冷的月光照在戰士們的鎧甲上。這裡用對偶句極為簡練地描繪了北方戰地生活的艱辛。“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意思是說身經百戰的將軍喋血沙場,英勇善戰的木蘭奏凱歸來。“壯士”,是古代對男子英雄的稱謂;“百戰”、“十年”,極寫戰爭時間長久,鬥爭激烈殘酷,同時也襯托了木蘭英勇、機智、善戰。這一部分只用了

  30個字概括了木蘭長年行軍作戰的艱難歷程。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

  第5自然段,“歸來見天子……送兒還故鄉”,寫木蘭奏凱歸朝,蔑視功名利祿,只求還故鄉。首句“歸來見天子”,緊承上一部分末句“壯士十年歸”,結構緊湊,語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可見天子接見木蘭的儀式是隆重的。“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突出木蘭功勞之大,皇帝對她賞賜之多。“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突出她鄙棄高官厚祿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

  第6自然段,“爺孃聞女來……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與家人歡聚的場景。這一段,作者透過明快的節奏,細膩而傳神地描敘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態歡迎木蘭歸來的熱鬧場面,交代了故事的結局。“相扶將”是說父母雖上了年紀,還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理紅妝”是寫年輕姐姐趕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豬羊”形象地寫出了小弟弟忙著準備佳餚的情景。接著寫木蘭歸還故鄉,恢復女兒裝的喜悅自豪之情。“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忙。”這一充滿喜劇氣氛的場面,更加突出了木蘭的.光輝形象。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對木蘭的讚詞。“雄兔腳撲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雙兔作比喻,表示了人們對這位喬裝出徵的女英雄的喜愛和讚美。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五、六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三、四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二句,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裡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透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當窗理雲鬢”應“對鏡”,“對鏡貼花黃”也要“當窗”。這裡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樣變換鏡頭,表現了木蘭脫下戎裝的動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經過十年軍旅的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兒家感覺的興奮之情。再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句,對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二句,“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瞭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裡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鬚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幾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現出一種急促跳蕩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這些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敘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