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的法天地陰陽

內經中的法天地陰陽

  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下面是內經中的法天地陰陽,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道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2“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鈃、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執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 。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於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3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體內的元氣就得到了養頤,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歲。而如今的人,對養生不已為然,飲酒無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體為正常,經常醉酒行房,為所欲為,無節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氣(性慾無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節制性慾,固精保氣,為養生之道),當今的人也不顧身體得狀況,過分使用精力,滿足一時之快,尋歡作樂的方式都是有悖於養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歲便提前衰老了。

  4清淨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5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秘”,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道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髒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道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道醫認為是“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洩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道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症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係,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7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裡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於淤積而衝開河堤氾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8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9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0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於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執行緩慢,可使肌肉鬆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週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拓展閱讀:黃帝內經中疾病的三個成因

  《黃帝內經》裡頭有三句話,把疾病的起源都講得很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容易腦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思則氣結,思慮太過,氣機就容易板結,不是長包塊,就是生癌腫,所謂的甲狀腺腫,肝囊腫,腸息肉,子宮肌瘤,脂肪瘤,只不過是氣結在不同臟腑部位的產物而已,名雖不同,氣凝其痰血,使血水結聚不散的本質的相同的。學中醫是重本質,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嚇到。所以一切包塊結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慮過度啊!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無私也,無為也,巋然不動,感而遂通。人多思則多病,寡思則寡疾,清心寡慾,即是延年益壽。

  恐則氣下,人容易害怕擔憂,不好的事情總會來,這叫怕什麼來什麼。人一恐懼,腿腳就無力,一牽掛擔憂,心被絆住了,腿都邁不動,所以腰腳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頻尿急,遺精滑精,抽筋,腿腳痠軟無力,腫痛等,都離不開恐則氣下,因為腎主腰腳,恐傷腎。

  第二句是生病起於過用。現在天底下疾病種類越來越多,病人頭疼,醫生也頭疼。為什麼呢?現代研究認為,我們這時代,絕大部分病,癌症腫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生活方式太快了,我們看什麼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風知勁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節奏的生活,讓人處於透支狀態,身體過用狀態,身體就出問題了。所以病人有千百個疑惑問題,老問醫生我該忌什麼,你只要懂得一句話,原則性的一句話,就是忌過度過用過快,那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好用。現代人用心用眼的頻率程度,是古人的幾十幾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識靜不下,身體怎麼會好呢?蘇東坡看到這裡,感嘆地說,安心之外無他方。

  第三句是德全不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篇就把養生最高境界講出來,道德日全,就沒有危險,道德不全,身體四處就容易有危險,人們一直以為道德只是一個人的修養標準,不知道也是一個嚴格的健康的科學概念。德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必得其祿,必得其位。古書上講,亡德而富貴者,謂之不幸。一個人沒有道德,卻空有富貴,這樣墮落起來,就像箭一樣快,還不如清苦生活,少造業。所以我們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別人的需要,是我們自身健康的需要,我們大家嚴重低估了道德的價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夠活得繪聲繪色,有滋有味,過了百歲,還動作不衰,是什麼原因呢?他們道德淳樸啊!所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們不懼於物,不為物役,所以形與神俱,所以盡終其天年年,度百歲乃去。

  孫思邈又叫孫真人,他看到這點後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說,道德不全,縱服玉液金丹,不能長壽。道德日全,不祈壽而壽延,不求福而福至,此養生之大經也。所以養心山莊我們養什麼呢?養德啊!養的就是這顆清淨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