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精選10篇)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1

  【教材分析】

  錢塘湖是我國杭州西湖的別名,自古以來錢塘湖就為文人墨客所稱頌。《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是白居易作於長慶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時代就對西湖充滿了嚮往之情。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達杭州上任。第二年(823年)春天剛剛來臨,大地稍露些許春的氣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邊遊賞,終於實現少年時的心願。漫步西湖堤上,面對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興筆而作《錢塘湖春行》這首傳頌千古的西湖名詩。這首詩一方面描繪了西湖美麗春光和勃勃生機,同時還體現出作者對春天的欣悅之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3、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4、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教學重點】

  1、透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匯入

  師:我們今天學習一首唐詩,板書《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說說課題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那題目是錢塘湖在春天行走嗎?

  生:“行”是“遊”的意思,題目應該是“春天遊錢塘湖”

  師:看課本註釋“錢塘湖”指的是哪裡?學過寫西湖的詩嗎?

  生: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對,蘇東坡把西湖比作西施,說明西湖很美,但具體有什麼景物你能看出來嗎? 生:不能

  師:是啊,蘇軾寫的是西湖給人的整體感覺,咱們看一下白居易是如何具體描寫西湖的? 師:讀詩,自由讀

  師:指明讀

  生:讀

  師:(指導“誰家新燕啄春泥。”句末雖然是句號,但要讀出疑問的語氣。”這位同學讀的很好。

  師:再自由讀詩,讀完後結合註釋翻譯古詩

  生:譯詩

  師:(5分鐘過後)有不理解的字詞嗎?

  學生沒有說話

  師:問“亂花”什麼意思?

  生:五顏六色的花

  師:也可以理解為“各種各樣的野花”“漸欲”呢?

  生:漸漸要

  師:“迷人眼”呢?

  生:使人眼花繚亂

  師:誰翻譯第一句

  生:經過孤山寺的背面,賈亭的西面,看到水面略與堤平,遠處天水相接

  師:第一句應該是點明旅遊出發的地點“我從孤山寺的背面,賈公亭的西面開始遊覽”,第二句誰翻譯一下

  生: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生:各種顏色的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生: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那裡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師:下面我們進入第三個環節“解詩”(主要看這首詩經過一千多年流傳下來的原因。) 若從表達方式來說,看這八句詩,都用到了哪些表達方式?都有哪幾種表達方式還記著嗎?

  生:五種,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師:對,我們看第一句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第一句是說明

  生:是記敘

  師:說明是教給人以知識的

  生:是記敘

  師:第2——6句呢?

  生:描寫

  師:最後兩句

  生:抒情

  師:拿出筆,把2——6句所寫的景物標出來

  生:水面、雲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亂花、淺草、馬蹄

  師:馬蹄是嗎?

  【這裡我應該這樣引導,寫馬蹄是為了寫什麼?】

  師:西湖除了這些景物還有別的嗎?

  生:有

  師:還有那些?

  生:別的植物、別的動物

  師:作者為什麼寫這些景物而不寫別的呢?

  生:水面和雲腳具有典型性

  師:難道長江黃河就沒有水面嗎?我們這裡就沒有云腳嗎?我們先看第一句和下面四句所寫景物有什麼不同?

  生:“水面和雲腳”是從遠處看到得,下面寫的是近處看到的

  師:有道理,還有什麼不同呢?

  生:“水面和雲腳”寫的大,下面的景物小

  師:對,作者選取景物“有大有小,從大到小”

  師:“早鶯”和“暖樹”有什麼區別呢?

  生:一個是動物,一個是靜物

  師:對,作者選取景物“由動到靜”,“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能不能換成“幾處小鳥爭暖樹,誰家烏鴉正搭槽”呢?

  生:不行,小鳥太籠統,烏鴉和這些美景不搭配

  師:對,有一個形容春天的詞“鶯歌燕舞”鶯和燕都是報春的使者

  師:花草是從什麼角度寫春天的

  生:從顏色的角度

  師:板書:這是寫作特點之一:選取典型的景物,剛才有同學提到這寫的是早春的景物,你從哪些詞語看出這寫的是“早春”,圈劃出來

  生:“初平、幾處、誰家、亂、漸欲、才”

  師:為什麼劃這個詞呢?

  生:“幾處、誰家”說明鶯燕還不多

  師:是啊,若換成“處處”、“家家”就不是早春了

  生:亂花漸欲說明花開的也不太多

  師:嗯,這是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用詞準確

  填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副——的西湖早春美景圖。

  生:讀教參

  師: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比如“描繪了一副有山有水的西湖早春美景圖” 生:“描繪了一副鶯歌燕舞的西湖早春美景圖”

  生:“描繪了一副花紅柳綠的西湖早春美景圖”

  師:既然把西湖寫的這麼美了,後兩句是不是就不用寫了?

  生:不是,後兩句抒發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前面六句就沒有喜愛之情嗎?作者和這些鶯燕久別重逢不是欣喜嗎?再說,作者寫這些小鳥、小草,就給人愛戀之感。

  【其實,我可以這樣引導,那個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學生會找到“最”,我再問,除了這個還有作用嗎?】

  師:前面寫了那麼多原來還不是西湖最美的,最美的在那裡? 生:在湖東

  師:湖東多美啊,作者具體寫了沒有?

  生:只籠統寫了綠楊和白沙堤

  師:這就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這叫言盡而意無窮(板書)

  師:我們看一下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生:都讚美早春

  生:都寫了春草

  生:《錢塘湖》寫的景物多,這首隻寫了“小雨”和“草”

  師:看來,寫景物不一定越多越好,要抓住典型的特徵。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有關知識;

  2、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其中所抒發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教會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透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1、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描繪西湖的詩文,體會西湖的美;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1、匯入:

  師:同學們好!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公認的天下名勝。那西湖風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讓我們一起欣賞幾幅西湖風光圖片,親眼感受一下吧!(配樂,投影風光圖片)

  師: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覺呀?

  師:西湖風光的確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遊覽一番吧?好!今天,就讓我們追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足跡,去做一次超越時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今天帶領著我們遊覽西湖的這位導遊。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呢?(指一生說)

  (幻燈片出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李白、杜甫合稱唐朝三大詩人,是唐代詩人中創作詩作最多的一個,代表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等。長慶三、四年間,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著詩人。在任期間,他寫下了很多有關西湖湖光山色的詩歌。請注意:錢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別名。

  3、背景介紹:

  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時候,到西湖遊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別的氣質吸引了,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言律詩,抒發了自己對春天西湖的讚美和熱愛的感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讀一讀,領略詩之韻。

  (1)朗讀詩歌的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詩歌。

  師: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一遍詩歌。

  (3)點名朗讀,同學糾正,師適時板書讀錯的字。

  (4)聽錄音。

  師: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讀詩也是講究技巧的,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

  師:現在我們來對照一下,看看我們畫出的節奏是否正確,如果有差錯,請迅速更正。(幻燈片)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5)齊讀詩歌一遍。

  師:現代作家梁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享受這種幸福吧!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爭取能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2、譯一譯,通曉詩之意。

  師:在同學們誦讀聲中,不知不覺我們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現在如果請白居易先生做導遊,他所吟誦的古詩啊,我們可能聽不大懂,怎麼辦呢?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譯一譯,通曉詩之意。

  (出示投影)請自由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1)三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講解詩句意思。

  (2)生自學;師巡視,將學生有疑難的共性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3)指名學生翻譯詩歌。

  師備案: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五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4)全部講完,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師:好!同學們對本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不錯了!下面讓我們再次朗讀詩歌,注意:邊讀邊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表現的意境。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後討論:詩中所寫的是春天的哪一個階段,找理由說明:

  明確:寫的是早春,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是“早鶯”,而且幾處,不多,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是不多的幾家,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

  2、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怎樣寫?

  明確:春水,春雲,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漲,春水淙淙;白雲重疊,同湖面相連,水雲相接連成一體;早鶯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剛回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數量多,顏色豔,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剛能淹沒馬蹄印。

  3、品讀詩,賞妙筆

  (1)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顏色之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

  (2)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學生討論找出並說說妙在哪裡?

  明確: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

  (3)想象詩中優美的意境,教師配樂朗誦。投影錢塘湖的春景圖

  明確: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裡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閒,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最愛”,表達作者對錢塘湖美景的讚美熱愛之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請學生回答:面對美好的大自然,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3、西湖是我國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歷代文人詠贊西湖的詩文很多,你們能舉出一些嗎?

  例: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擷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蔭裡”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六、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賞析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七、板書設計:

  所行孤山寺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對春天

  西湖春景圖所見水漲雲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的喜愛和

  讚美之情

  所感最愛湖東行不足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3

  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3、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4、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邽( 今陝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它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篇多得難以統計。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這首詩以即景寓情見長,寫詩人騎馬瀏覽中所見到的西湖早春風光,使人覺得生意盎然,如親見一般,真不愧為名篇。

  二、初讀熟悉全詩:

  1、 聽錄音,要求學生正音正字;

  2、 生齊讀;正音正字

  3、 抽生朗讀,指導朗讀技巧(聲音洪亮,節奏抑揚頓挫,情感自然)

  4、 師範讀,學生思考:A、劃出壓韻的字;B、分析這是一首什麼體裁的古詩?C、找出其中的對偶句,體會其特點。

  三、讀讀講講問問。

  問:詩人是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裡提到了“遊蹤”,但詩裡寫遊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緻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說說詩人的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問: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按:這是總問,以下再逐句問。)

  問:“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為什麼說“雲腳低”?(“虧腳”,指下垂的雲,水位上升,湖面上的雲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講:杜甫有句雲“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句雲“露腳斜飛溼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

  問:“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鶯不多;如多,當為“處處”。)為什麼“爭暖樹”。(餘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鶯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誰家”猶言某家,“銜新泥”者,始築巢也,可見也不多。)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這兩句專寫鳥兒。

  問: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問:第五、六句寫了什麼?(花草)為什麼說“亂花迷眼?(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暗切題中“行”字)淺草有什麼用意?(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問:最後兩句是怎麼結住全詩的?(用抒情方式)這兩句頗有韻味,能品味出來嗎?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在白沙堤的綠楊陰裡按轡徐行,可是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麼詩人“最愛”呢?到最後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徵,這就耐人尋味了。)

  四、精讀尋覓春蹤:

  師:請閱讀全詩,想一想,寫了春天的哪一個階段?

  生:早春

  師:小組自由討論,詩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寫初春的西湖?

  歸納:大致有春水,春雲,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在具體分析時,結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寫。

  師小結:白居易用妙筆為我們繪出了一幅水漲雲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遊人如織的西湖早春圖。

  五、品讀詩中妙筆:

  師: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花開之多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你能找出一些嗎?

  生:看書,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歸納:“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

  六、悟讀景中情語:

  師:請全班有感情的朗讀全詩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詩中流露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發言

  師:詩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這種感情?

  生:“最愛”

  師歸納:前六句景中有情,後兩句情中有景,全詩情景交融

  師:學了《春》、《錢塘江春行》我們對自然應該持什麼態度?

  生:自由發言(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

  師:錢塘湖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有兩位大忠臣陪在湖邊,知道他們是誰嗎?

  生:于謙和岳飛

  師:于謙寫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則是對岳飛的褒揚,我們要學習他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

  七、要求學生誦讀古詩

  八、教師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遊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擷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裡”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透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為主,學生為主,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授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 匯入新課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他的歌政治傾向非常鮮明,重視諷喻,崇尚簡單易懂。代表作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2、 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 準確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1、點名朗讀,同學糾正。

  2、聽錄音朗讀,感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注意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1)、透過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發現什麼資訊?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遊西湖的?

  (2)、作者遊西湖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3)、此詩寫的是西湖什麼時候的景色?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四、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請放聲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2、生自學;師巡視;教師抽查學生自學情況。

  3、指名學生譯講詩歌 。

  五、三讀課文,品味探究。

  1、詩中為突出早春的特點,描寫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3、舉例說明本詩中引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4、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是哪句?

  5、師生共同歸納賞析詩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詩句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七、課堂達標訓練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的“漸欲”和“才能”表現了 ( )

  (2)這首詩是寫( )作者的興趣不在於介紹某一處名勝或某一種景物,而是從總體著眼描繪( )

  八、課外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寫為一篇小短文,題目自擬。

  九、教師寄語

  最後老師根據這首小詩,送給大家一幅對聯,希望同學們 都能做一個富有詩情、詩心之人:

  鶯歌燕舞,奼紫嫣紅,西湖處處春明媚

  詩情畫意,齊歡同樂,心海時時愛暖盈

  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漲雲舒

  賈公亭 遊 春 鶯歌燕舞

  白沙堤 蹤 蹤 花亂草綠

  西 湖 早春圖(最愛)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錢塘湖春行》。

  2、理解詩歌內容,抓住本詩所描寫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徵,感受西湖的美。

  3、體會詩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理解內容,體會詩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人準確的語言,領會詩歌意境美。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明確目標)

  1、師:.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朝時期,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湧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詩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寫詩最多的詩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書)誰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白居易。

  2、學生介紹白居易。

  3、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著名的詩歌《錢塘湖春行》。(板書課題)

  4、解題: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於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不斷地吟唱著具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西湖。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白居易筆下的西湖,即錢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落實目標)

  1、詩範讀,劃出節奏,提示易讀錯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沒馬蹄(mò) 白沙堤(dī)

  2、學生練讀。

  3、指名讀。

  4、齊讀。

  5、明確讀詩方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即全詩八句,每句七個字。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個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做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6、疏通詩意。

  學生自由朗讀,依據註釋疏通詩意,瞭解每聯的內容。

  詩意略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閃光水色。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四句寫到湖邊,後四句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三、品析詩句。

  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春天哪一時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的?請找出來,並對這些字詞進行品析、欣賞。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合作交流。

  3、班級集體討論。

  重點明確以下幾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漲,“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

  ⑵“幾處”“誰家”突出數量的少,“早鶯”“新燕”之“早”“新”也說明此時為初春。

  問: 有人提議把這句改為“處處早鶯爭暖樹,家家新燕啄春泥。”你們認為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不可以。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緻入微的,“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

  ⑶“亂花”“漸欲”說明亂花僅處於漸欲迷眼的階段,也證明是早春,但我們可以想象到,不久,奼紫嫣紅開遍的景象就會出現

  ⑷“淺草”“才能”說明小草還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點。

  相機板書:

  初平 低

  幾處 早鶯

  初春 誰家 新燕

  亂花 漸欲

  淺草 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標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

  明確:表現了詩人對錢塘湖美景的喜愛之情。從“最愛”“不足”可以體會到。

  2、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小結: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了一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日子裡“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標檢測

  (見小卷)

  板書設計:

  初平 低

  幾處 早鶯

  初春 誰家 新燕

  亂花 漸欲

  淺草 才能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6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前幾天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賞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詩人白居易一起去領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書課題)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唐朝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以樂府詩見長,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每寫好一首詩,都先讓老人先讀,不懂就改詩。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稱為“詩仙”)、杜甫(現實主義詩人,稱為“詩聖”)、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人)

  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三、朗讀

  1、自讀,標出不會讀的字詞(抽一名學生讀)

  2、糾錯,範讀(聽節奏及感情)

  3、指導斷句(意義劃分法)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朗讀

  6、齊讀

  四、解題(引導學生完成)

  地點:錢塘湖 季節:春 事件:行(騎馬遊春) 體裁:七言律詩(教師講解: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認知)

  注:結合時代背景講事件

  五、理解內容

  明確:結合註釋,四人一組合作完成課文理解

  六、賞析

  1、本文圍繞哪兩個字來寫。

  明確:“春”、“行”

  詩人的“行”蹤(遊蹤是如何的?從文中找出詞語)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注:抓題眼)

  2、詩人在途中看到了什麼,用原文回答。(尋景物)

  2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 | |

  水 幾 誰 亂 淺 綠

  面 處 家 花 草 楊

  初 早 新 漸 才 陰

  平 鶯 燕 欲 能 裡

  雲 爭 啄 迷 沒 白

  腳 暖 春 人 馬 沙

  低 樹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現在我們看看寫了什麼“春景”?哪些屬於初春之景? 明確:春景-------水、雲、鳥、樹、泥、花、草

  初春之景(細節描寫)-----水面初平、爭暖樹、 啄春泥、 沒馬蹄 早鶯 新燕 亂花、淺草

  4、詩中哪句詩流露出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詩情)

  “最愛湖東行不足”,說明了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體現了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5、賞析:“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因為還是初春季節,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來展現出大自然剛從沉睡中剛甦醒過來。

  七、小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裡”寫白沙堤之景,輕快明麗,令人目迷神馳。

  賞析詩歌的方法:抓題眼、尋景物、悟詩情(重點)

  作業佈置

  1、賞析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2、背誦此詩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7

  設計意圖

  採用以詩學詩之法,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界,加強積累,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體會作者抓景物特徵描寫的妙處,深化學生對詩歌所抒發的情感的理解。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

  ①體會本詩所描寫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徵,感受西湖的美。

  ②學會尋找重點字詞,分析重點字詞,理解詩歌的內容。③能夠背誦全詩。

  2 過程和方法:

  ①用先獨立思考,後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習詩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②利用詩歌引發學生的聯想,使他們能夠聯想到與之有關聯的其他詩歌,加強詩歌之間的聯絡。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西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記憶。

  2 對比法:

  在正比和反比之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體會如何抓事物特徵描寫之法。

  3 分散拓展法:

  在教學中,抓住文字,適時延伸,把視覺觸角伸向詩外,加強課內外聯絡和詩歌積累。

  教學手段: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小學裡我們曾學過一首詩《草》,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誰?誰來說說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師補充。關於白居易的名字有個有趣的典故。師講:白居易應舉,初到京城,以詩拜謁顧況,顧況視其姓名說,長安米貴,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這首詩,隨即改口說,米價雖貴,居之易矣。白居易詩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詩歌《錢塘湖春行》。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利用典故,激發興趣,讓學生帶著高昂的情緒和好奇的心理開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二、讀詩

  1 齊讀全詩。解決字詞讀音:啄zhuó沒mó白沙堤dī

  2 指名讀全詩。

  三、解題

  1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西湖又名西子湖。為什麼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於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在不斷地吟唱著具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西湖。蘇軾這首詩裡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蘇軾的眼裡西湖就像一位絕代佳人,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總是那樣的楚楚動人。

  2 學生觀賞西湖秀麗風光。

  [設計意圖:利用詩歌讓學生初步感受西湖誘人的美:並且進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出示西湖秀麗風光組圖,加深學生對西湖的直觀感受,並且為下文學習作好鋪墊。]

  四、析詩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白居易筆下的西湖。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後小組合作學習。

  1 學生獨立思考。

  2 小組合作交流。

  3 班級交流討論。

  隨著學生的回答,隨機分析詩歌,分散朗讀每一句詩。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①“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漲,“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

  ②“幾處”“誰家”突出了數量的少,“早鶯”“新燕”之“早”“新”說明時令的早。有人提議把這句改為“處處黃鶯爭暖襯,家家飛燕啄春泥”,你們認為可以嗎?為什麼?

  ③“淺草”“才能”說明小草還很小。引導學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你認為下面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與本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時令特徵“早”字深入分析,並且形成板書:

  [設計意圖:根據自主、合作、探究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流程隨著學生的思維變化而變化,並且突出重點,利用正面對比和反面對比的方法,領悟、探究作者用詞之妙。]

  五、悟情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

  表現了作者對西湖的依戀,對杭州的熱愛,也體現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從“最愛”、“不足’可以體會到。

  (2)白居易對西湖、對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們可以從他的另一首詩中得到印證。

  [設計意圖: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採用以字詞悟情的方法,並且引用作者自己的詩來說明作者對杭州西湖的熱愛。]

  六、背誦

  (1)如此美麗的西湖,把它裝進我們的心中吧!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讀第一遍,腦中出現景物之輪廓。

  讀第二遍,在腦中給景物著色。

  讀第三遍,使景物動起來,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2)背誦全詩。

  七、作業:(選做其一)

  1 收集你喜歡的描寫春之景的詩句,並熟讀成誦。

  2 收集你喜歡的描寫西湖之景的詩句,並熟讀成誦。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8

  一、欲讀——進入詩境。

  1、播放《春天在哪裡》歌曲片斷。

  2、請你說一說:春天究竟在哪裡?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詩裡。讓我們隨白居易一起去錢塘湖遊覽一番。

  二、初讀——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

  2、教師範讀。並要求學生標註出停頓。

  (1)、教師講解詩的節奏,學生找規律。

  (2)、結合幻燈展示的停頓齊讀。

  (3)、以接龍的形式讀詩。

  (4)、節奏既可以按音節劃分,又可以按意義單位劃分。範讀。

  3、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4、學生介紹作者。

  5、同桌一人讀,一人閉上眼睛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圖畫。

  6、邊想象畫面邊讀。

  三、賞讀——解其妙處。

  1、問題一:詩中的春景本事一些零散的片斷,使人是如何把它組合成一幅幅流暢的畫面的?

  明確:遊蹤。

  2、問題二:如果我們把這首七言詩的頷聯去掉三個字,變成一句四言詩。你感覺怎麼樣才會不傷害這首詩歌的美?

  學生交流後回答:早鶯爭樹,新燕啄泥。鶯爭暖樹,燕啄新泥。

  3、問題二繼續探究:

  早鶯爭樹——新燕啄泥。

  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試讀這一句,體會新增上的字詞有什麼表達效果。注意重音的處理。

  四、誦讀——詩我交融。

  1、張開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歡的詩句所表現的畫面和情感湧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2、學生描繪,教師板書總結。

  結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頸聯。

  男生讀出醇厚,女生讀出景美請柔。

  3、同桌之間吟詠背誦。

  4、製作卡片,送給同桌。要默寫上這首詩。

  提示這些字的寫法:啄,陰,初

  5、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春行”。

  6、春詩春歌知多少。

  拓展閱讀賞析《春曉》、《詠柳》、《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五、讀罷——咀嚼應用。

  “亂花漸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螢幕展示兩組例句。學生齊讀。

  佈置作業:設計一個語境,恰當的用上“亂花漸欲迷人眼”。

  起立齊誦《錢塘湖春行》。

  板書設計:

  節奏

  錢

  塘

  湖

  春景 行蹤

  水漲雲舒 喜悅 孤山寺

  鶯爭燕啄 賈公亭

  花亂草淺 白沙堤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9

  [教材簡析]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是一首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言律詩,也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讚歌。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一路上,詩人在那湖清山綠、水漲雲舒的西子湖畔,飽覽了鶯歌燕舞、花繁草嫩,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楊柳成蔭的白沙堤,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去了。全詩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詩人帶來的喜悅之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能借助註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古詩大意。

  3.透過感情誦讀、合理想象,感受詩中生機勃勃的初春美景,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難點]

  透過感情誦讀、合理想象,感受詩中生機勃勃的初春美景,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一、課前展示,點出春

  課前學生誦讀古詩。課前談話。引導學生背一背關於春天的古詩。

  二、引出新課,發現春

  1.板書課題。

  2.讀了這個題目,你能試著說說它的大意嗎?

  預設:春天行走在錢塘湖。(遊玩、漫遊等。)

  師:錢塘湖是什麼地方?

  三、初讀古詩,讀好春

  1.出示初讀要求

  (1)將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並讀出詩歌的節奏;

  (2)藉助註釋試著說說詩歌大概的意思。

  2.初讀交流:

  (1)讀:

  ①請兩生讀,正音:“寺、沒、堤”等字。

  ②試著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律。一生再讀。

  ③全班齊讀。

  (2)說:

  你從哪些詩句中發現詩人寫的是春天?

  預設:相機品讀“水面初平雲腳低”。初步體會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3)填:

  詩人遊覽了西湖的哪些地方?

  白居易漫步在西湖畔。他從( )的北面到了( )的西面,繼續行走,最後,漫步在西湖東邊的( )。

  預設:相機品讀“最愛湖東行不足”,感受詩人“行不足”中的不知疲倦、流連忘返。

  四、品讀古詩,感悟春

  1.過渡:為什麼詩人會百遊不厭、流連忘返呢?一路上他還欣賞到了什麼景物?

  預設: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讀: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品味詩歌語言。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詞引起了你的注意?

  預設一:“爭”。這個“爭”彷彿讓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各抒己見。

  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描繪與“爭”字進行對比,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朗讀。

  預設二:“新”:剛從南方飛回來。“啄”:忙於銜取春泥。

  這真是一群﹍﹍﹍﹍的燕子。朗讀。

  拓展:讀著讀著,還有哪些描寫春天小動物的詩句浮現在你的腦海?

  交流。課件補充。從中感受詩人從動態的角度寫出了鶯歌燕舞的生機勃勃。

  預設三:“亂”。從“亂”字感受春花姿態萬千、顏色不一、種類繁多的特點。

  預設四:“淺”。選擇恰當的意思:①時間短;②程度深;③矮小、鮮嫩;④跟“深”相對。

  引:儘管是靜態的亂花,卻使人﹍﹍﹍﹍;儘管是靜態的淺草,詩人卻看到它﹍﹍﹍﹍﹍﹍﹍﹍。於這靜處,我們也讀到了春天的﹍﹍﹍﹍。

  小結:“鶯歌燕舞”、“亂花錢草”這些初春的畫面,它們就藏在詩人的詩句中。板書:詩中有畫。讀出這一幅幅畫。

  五、昇華情感,吟誦春

  1.引讀最後兩句,感受詩人的流連忘返、意猶未盡。板書:畫中有情。

  2.帶著喜悅、喜愛的感情朗讀全詩。

  3.背誦,積累。

  六、拓展昇華

  出示《憶江南》其一、其二,引導學生課後鞏固積累。

  [板書設計]

  早鶯 詩 畫

  錢塘湖春行 新燕 中 中

  亂花 有 有

  淺草 畫 情

  《錢塘湖春行》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10

  一、體會詩意美――聯讀比較賞析《錢塘湖春行》的詩歌內容。

  1、調動積累:運用聯想將原來學過的詩文來為該詩作註腳,用散文去詮釋詩句。本單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圖”、“春花圖”跟《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幾家新燕著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有異曲同工之妙。啟發學生回憶背誦,比較兩種表現方式的異同,解讀、理解律詩的特點,欣賞律詩的聲律和聲韻之美,積累詩句。朗讀品味對偶句,讀出韻味。

  2、插頁補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池塘生春草,園柳變禽鳴”(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孟郊的《春雨後》);“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杜甫《麗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的《天淨沙春》)以上幾首詩中,哪些地方與《錢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進行比較閱讀?

  3、研讀與賞析:“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二、品味意趣――重點欣賞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頁題解:“西江月”是詞牌名,詞是一種和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也稱“詩餘”、“長短句”等。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道中。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物象豐富、意趣盎然。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1、評讀,品評意趣。尋找詞中有哪些地方表現出了詩的意趣?探究後明確

  (1)夜行山中忽逢陣雨, 恰好“忽見”住過的茅店,想什麼就有什麼,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賞明月、拂清風、看驚鵲、聞稻香、聽蛙聲與蟬鳴,感覺閒適與喜悅。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2、吟讀,讀出詞的韻味,劃分節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三、析詞補白――重點欣賞《天淨沙秋思》中煉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現的景有哪些?給讀者的感覺是怎樣的?為什麼?

  討論明確: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愁苦之情。

  2、閱讀比較:元代詞曲作家白樸的兩首《天淨沙》小令: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天淨沙秋》)“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天淨沙春》)在情緒上與《天淨沙秋思》有何異同?

  3、改寫:如果把修飾語和中心詞略加改動,讓詩的情緒變得清新、喜悅,如何改?

  4、析詞補白:詩句的簡潔,為讀者創設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正像繪畫和書法中的 “飛白”, 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請學生想像語詞之間的關係,為這首小令補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小令體現的意境表達出來。可以畫、可以講故事、可以配樂朗誦、可以翻寫新詩或者散文。

  四、讓學生總結

  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課外查詢資料,將下列詩詞補充完整,說說詩詞中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什麼景物,並背誦下來。

  (1) 風吹柳花滿店香(李白)

  (2)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

  (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