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作者簡介及作品賞析

《琵琶行》作者簡介及作品賞析

  導語:《琵琶行》作者白居易,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者簡介及賞析,歡迎大家學習。

  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陝西渭南境內)人。生於河南新鄭。少年時期,避亂江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元和十年李師道、王承宗遣人刺殺宰相武元衡,居易上書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當政者所惡,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出任杭州、蘇州刺史,又內召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子少傅等職,以刑部尚書致仕。有《白氏長慶集》。

  今存白居易詩近3 000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對當時詩歌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於他的理論和實踐,使詩歌得以突破大曆十才子“流連光景”的狹窄範圍,擴大了境界,能以社會政治重大問題為內容。他早年寫了許多諷諭詩,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樂府》50首等,譴責宦官、藩鎮互相勾結,危害人民和國家。他不顧自身的安全,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他之所以要寫這許多諷諭詩是因為身居言官,理應將下情上達,希望朝廷採擇施行,能調整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生產,有利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在當時,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場,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統治,但是對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他寫“新樂府”時間在他的朋友李紳、元稹之後,成就卻超過了他們,提倡新樂府運動的影響也遠比他們大。在藝術標準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為世人所稱許的,他之所以稱得上唐代大詩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這裡。

  白居易從兩個方面繼承了前人的傳統。他常以陳子昂、杜甫並提,因為陳子昂詩多興諷,杜甫即事憂時。在二人中,他對杜甫學習得更多。諷諭詩正是從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變化而出。另一類,他自己所謂“閒適”詩,受陶淵明、韋應物的影響也不小。他在詩中也常表示對於陶、韋詩風的企慕。

  這兩個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並行不悖,既有“兼濟天下”的志向,又作“獨善其身”的打算。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認為“怡情悅性”“流連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濟”時也決不會不要這種“本等”。同樣,他在所謂“獨善”時,也不會完全不關心封建統治。雖然這兩種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他在前期以寫諷諭詩為主,但也有消極性的東西,在後期也寫近於諷諭的詩(如寓言及政治諷刺之作)。但前期的閒適和後期近於諷諭的詩在當時所起的作用不大,只居次要地位。

  白居易把敘事詩中《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列於“感傷類”。事實上,這些詩和諷諭詩中《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等篇的藝術手法很相像。刻畫人物,形象特別鮮明突出,前後脈絡聯絡,達到敘事詩的空前的熟練程度,開闢了歌行體的新道路。

  白居易詩的'風格,深入淺出,以平易通俗著稱。尤其是古體詩,意到筆隨,沒有雕琢拼湊的痕跡。這種平易自然的詩,並不是搖筆便成的。宋代看到他的手稿的人早說:“香山詩語平易,疑若信手而成者,間觀遺稿,則竄定甚多。”古代詩人少有能像白居易寫得那樣通俗化,也少有能像他贏得那樣多的讀者。元稹讚美白詩說:“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這可能有些誇大,但決不會是沒有根據的話。

  (選自《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二、憑弔白居易詩四首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吊白居易》

  年光過眼如車轂,職事羈人似馬銜。

  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涕泣滿青衫。

  ──北宋·夏竦《題江州琵琶亭》

  樂天當日最多情,淚滴青衫酒重傾。

  明月滿船無處問,不聞商女琵琶聲。

  ──北宋·葉桂女《題江州琵琶亭》

  楓葉蘆花兩鬢霜,櫻桃楊柳久相忘。

  當時莫怪青衫溼,不是琵琶也斷腸。

  ──明·楊基《題江州琵琶亭》

  三、兩首描寫音樂的唐詩

  聽穎師彈琴

  韓 愈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李憑箜篌引

  李 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四、《琵琶行》賞析(袁行霈)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詩的內容是寫他和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彈奏,以及他們兩人各自的身世遭遇,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故事是這樣的: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隻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裡透出微弱的燈光。岸邊的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蘆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

  這時,詩人送客來到江邊。主客登船飲酒,想驅走離別的悲涼,但誰也提不起興致,連一句可以解悶的話也說不出來。推窗望去,寒江茫茫,水波不興,一輪明月浸在江心,越發顯得悽清。忽然,從水上傳來動人心絃的琵琶聲,詩人和他的朋友都聽得入迷了。順著聲音找去,原來是一位獨守空船的婦人,在用琵琶排遣自己的寂寞和哀愁。於是,詩人移船相近,邀請她過來相見,並且撥亮燈火,重新安排了酒宴。這婦人帶幾分羞怯,推辭著,遲疑著,“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盛情難卻,這婦人終於開始了彈奏。先是轉軸、撥絃、調音,很利索的三兩聲,雖然未成曲調,卻已是脈脈含情了。每一根弦、每一個音,都壓抑著、幽咽著,顯出沉思的樣子,好像在傾吐自己的失意。她的彈奏自然,沒有一點矜持,沒有一點做作,也沒有一點取悅於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來訴說自己的往事和心中無限的感觸。她輕攏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傳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動作十分準確。先彈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緊接著又彈了一首《六么》。大弦嘈嘈,沉著而雄壯,宛如一陣急雨;小弦切切,細促而輕幽,宛如一片私語。嘈嘈切切交錯著,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一會兒像花下的鶯語,宛轉流走;一會兒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難通,曲調是多麼富於變化啊!漸漸地,泉水冷澀,好像弦被折斷了似的,聲音凝結休止了。但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那弦外之旨,那若斷若續的餘音,似乎更能撩動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如銀瓶乍破,水漿迸瀉;如鐵騎突出,刀槍齊鳴。音樂又以極快的速度和極大的力度展開著,進入了高潮。這時她忽然用撥子一劃,四根弦一起發出聲響,好像猛力撕開絲帛一般,樂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周圍的聽眾被琵琶曲深深打動,東船西舫全都像著了魔一樣,沉浸在樂曲的餘音裡默默無言,只見江心的秋月閃著皎潔的清輝。

  琵琶女思忖著、遲疑著,把撥子插入弦中,站起來整理一下衣裳,從剛才的激動中恢復了常態。隨即說起自己的經歷。她本是京城長安人,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歲就學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屬於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師曹善才歎服,她的美貌又曾引起長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當她演奏的時候,住在五陵一帶的豪門子弟都爭著給賞錢,一支曲子彈下來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紅綃。他們如痴如醉,一邊聽一邊打拍子,鑲金鑲玉的雲篦不惜打碎,鮮紅的羅裙也沾了酒汙。就這樣,一月又一月,一年復一年,在歡笑中輕易地拋擲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覺已經衰老,那些醉心於她的公子哥兒便拋棄她另尋新歡去了。她的門前冷落,不得不委身於一個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離開長安來到這潯陽江邊。丈夫經常外出經商,拋下她一個人在江口守著空船,只有繞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為伴。每當深夜夢見年輕時的生活,不禁妝淚縱橫,從夢中哭醒過來。

  詩人聽了琵琶曲已經很受感動,聽了她的自述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嘆息不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感到自己的心和這琵琶女的心是相通的,忍不住也向她述說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他說:“我從去年離開京城長安,被貶謫到潯陽,又患病臥床,心情十分悽苦。這裡一年到頭聽不到絲竹之聲,住的地方低窪潮溼,房子周圍長滿了黃蘆苦竹,從早到晚聽到的不過是杜鵑的啼血和猿的哀鳴罷了。每逢美景良辰往往取酒獨酌,可是沒有什麼悅耳的歌曲可以佐酒,那些山歌村笛實在是難以入耳啊!今天晚上聽到您的琵琶語,如同聽到仙樂,兩耳為之一新。請不要推辭吧,再為我彈奏一曲,我為您翻寫一篇琵琶行。”那婦人久久地佇立著,聽了這番話十分感動,重新坐下彈奏一支別的曲子。曲調急促而淒涼,滿座的人都聽得掉下了眼淚。其中誰的淚水最多呢?江州司馬白居易的青衫都沾溼了!

  這首詩的突出成就是在敘事方面。中國古代敘事詩不發達,比較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在唐代以前只有《綿》《生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寥寥可數的幾首。到唐代,杜甫的詩裡敘事成分已明顯增加。而到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才集中地出現了一批敘事詩,如元稹的《琵琶歌》《連昌宮詞》,李紳的《悲善才》,劉禹錫的《泰娘歌》,以及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在這批詩人裡,尤以白居易的敘事技巧最突出,就拿這首《琵琶行》來說吧,其中就頗有一些值得總結的藝術經驗。

  首先是敘事與抒情的結合。在敘事的過程中,字裡行間都滲透著對那女子的同情,深摯而雋永。詩人很善於刻畫對方的心理活動,而在刻畫對方心理的時候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例如邀請琵琶女相見的幾句:“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把一個女子的遲移、靦腆,既難忍受獨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間與陌生人相會的矛盾心情,十分細緻地刻畫出來了。又如“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這些敘述都使人感到詩人對這女子是很理解、很體貼、很同情的。詩中穿插的景物描寫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借“楓葉荻花秋瑟瑟”抒寫惜別之情,借“繞船月明江水寒”抒寫琵琶女的孤單與寂寞,借“黃蘆苦竹繞宅生”抒寫謫居臥病的悽苦與無聊,都是詩中畫龍點睛之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