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並背誦詩歌第二段。

  2、欣賞詩中運用描寫音樂的語言。

  3、品味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並背誦詩歌第二段。

  2、品味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過程:

  1、音樂匯入,激發興趣:(課前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透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並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

  剛剛老師給大家聽的這首曲子大家覺得怎麼樣?

  那麼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曲中的音樂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嗎?可能這對大家來說並非易事,因為音樂不像高聳入雲的山峰,也不像奔騰不息的河流,蒼翠蓊鬱的森林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飄渺難以捕捉。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但是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卻是不多,堪稱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是描寫音樂的極品,他究竟是怎樣寫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匯入新課。

  播放琵琶曲《漢宮秋月》,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後,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絡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2、猜讀標題,明確重點:

  學生透過標題來猜想本詩重點是寫什麼?表達什麼?進而明確詩歌寫了哪幾個方面。

  3、自讀課文,養成讀書方法:

  學生自讀課文,強調圈點勾畫批註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最後交流重點字詞。

  4、聽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聽錄音,思考兩個問題:

  (1)詩前小序有些什麼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內容,並且找出序文和全詩的對應部分。

  5、抽讀課文,賞析音樂描寫:

  (1)抽學生朗讀第二段,插入朗讀指導和評價(學生互評與師評相結合)。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描寫音樂的句子進行賞析。

  這一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要注意及時引導學生探討下面幾個問題: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寫她的調絃動作和神情,有什麼作用?

  明確: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絃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以來可以說明琵琶女的技藝高超,二來來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展變化過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語”)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

  第二樂段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的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並期待著變化的到來。

  第三樂段一開始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訊號,它發展的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高潮時“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

  第四樂段是樂曲的終止或尾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聲終止時的特點。急速的收尾,讓人一時還不能走出樂曲,仍然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裡。

  ③本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有什麼作用?

  (3)歸納總結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

  6、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析琵琶女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1、複習匯入:

  2、朗讀全詩,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回顧詩歌內容,進入情境。

  3、小組合作,問題研討:

  ①用自己的話概括琵琶女這個藝術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淒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並提出了強烈控訴。

  ②從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能夠反映?這種心情又是如何引發的呢?

  明確:作者的心情:孤寂傷感,淒涼落寞。

  “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等詩句可以看出。

  這種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潯陽江頭的蕭瑟景象,餞別宴上的氣氛,以及琵琶聲的悽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實質上還是源自詩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帶來的心靈觸動。

  ③作者在這樣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④詩人為什麼說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明確:因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溼青衫,發出感慨。具體說來: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才華出眾:名滿京都女藝人——才華橫溢大詩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諫貶江州

  4、總結歸納,把握主題:

  學生繼續透過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總結歸納。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並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2、鑑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麼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鬱;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並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控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構,鑑賞整齊兼變化的結構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構,這種結構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後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係。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容上與正文前後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鑑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現白居易用了一種什麼表現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於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透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

  7、學生探討:白居易在談詩歌創作時說:“事物牽於外,情感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成於詠歎。”(《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閱讀詩序,說說琵琶女的琴聲為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教師點撥:詩人是透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瞭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藉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瞭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並嘗試背誦,結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佈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後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複習音樂描寫藝術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並結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樂曲節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後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製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鑑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悽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鑑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調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合。

  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並茂,都可以讓學生髮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絡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託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及複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透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透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裡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鬱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溼”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悽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並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製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佈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2)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鑑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定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本設計由鑑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造,調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節從學生實際出發,重難點突出,透過圖表形象再現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有利於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3

  一、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三、設計實施:

  1、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2、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3、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4、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5、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7、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8、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四、課外擴充套件:

  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眾禽裡,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