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鑑賞及譯文

秦觀《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鑑賞及譯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句吧,詩句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觀《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鑑賞及譯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

  宋代:秦觀

  露顆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無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鸞翼。雲散無蹤跡。羅帳燻殘,夢迴無處尋覓。

  輕紅膩白,步步燻蘭澤。約腕金環重,宜裝飾。未知安否,一向無訊息。不似尋常憶。憶後教人,片時存濟不得。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譯文

  月光下,花朵上掛滿了晶瑩透明的露珠,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愁思得過度了,就使人昏昏沉沉,如同醉酒一般無力。離她那麼近,近在“咫尺”,還要寫信去試探她是否有情。那情那景,恍如隔日,像“雲散”一樣無影無蹤了,想起來真讓人煩啊!香料已燃完了。夜深了,我在夢裡見到你的情景,醒來後全不見了,一片虛無冷落的氣氛。

  輕紅膩白,紅是胭脂,白是鉛粉,你打扮得很美;以至於你走過後,都能留下一路誘人的花香味。你本來很纖細,再戴上金手鐲,益發顯得無力,但正是這樣,更能顯出你的嫋嫋輕姿來。長久以來都沒有訊息,不知道你過得怎麼樣?這回憶與以前不同啊,那時候懂得什麼是愁呢?而今,貶居他鄉,孤處異地,才真正識盡愁的滋味了,所以一想起你,就讓人一刻兒也安寧不了啊!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註釋

  促拍滿路花:詞牌名。《欽定詞譜》卷二十:“此調有平韻仄韻二體:平韻者,始自柳永《樂章集》。注:‘仙呂調’;仄韻者,始自秦觀。或名《滿路花》,無‘促拍’二宇。秦觀詞,一名《滿園花》。”案:秦觀《滿園花》起句為“一向沉吟久”,與此調不合,系另一調,《詞譜》誤。萬樹《詞律》卷十二:此調名《滿路花》。

  露顆:即露珠。此字宜用仄聲,故用“顆”。無名氏《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月彩:月光。唐虞世南《奉和御製月夜觀星示百僚》詩:“早秋炎景暮,初弦月彩新。”強本作“霜隙”,誤。

  中酒:醉酒。唐杜牧《睦州四韻》詩:“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無力:形容酒後疲勞無力。

  洞房:深邃的內室。《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注:“洞,深也。”後稱結婚時的新房。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此指女子居室。

  青鸞(luán)翼:喻書信使。青鸞,鳥名,似鳳。《洽聞記》:“光武時有大鳥,高五尺,五色舉備而多青。詔問百僚,鹹以為鳳。太史令蔡衡對曰:‘凡像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此青者乃鸞,非鳳也。”一稱青鳥。《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千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三青鳥如烏,夾侍王母旁。”後以之喻信使。唐曹鄴《梅妃傳》:“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

  燻(xūn):指點染香料。燻殘:《花草粹編》作“春殘”。萬樹《詞律》卷十二杜文瀾按:“《詞譜》‘羅帳燻’句‘燻’作‘春’。‘燻’字與下復,應遵改。”可備一說。

  輕紅膩白:謂脂粉。

  蘭澤:塗發的香油。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沐蘭澤,含若芳。”李善注:“以蘭浸油澤以塗頭。”

  約腕金環:腕上金鐲。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見親手,皓腕約金環。”

  一向:此猶雲“許久”。《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一向,指示時間之辭;有指多時者,有指暫時者。”

  存濟:此意雲身心安頓不得也。《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存濟,安頓或措置之義。”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在處州時回憶起舊日所愛而作。“不似尋常憶”,點明是在特殊環境中回憶的,而這特殊環境也只能是遭貶謫。這是一首俗詞,當為應歌而作。秦觀之作以雅詞為主,間亦寫俗詞,乃為青樓演出需要而作,其內容往往涉及豔情。此詞便是一例。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賞析

  此詞以男主人翁的口氣寫出。時當春夜,庭院裡花朵上染有顆顆露珠,顯得分外的鮮豔明麗。月光從窗戶的縫隙中投進來,照著孤眠獨宿的男主人公。此刻他滿懷春思,好像醉酒一般,渾身無力。他想起從前所愛的女子,相距不遠,曾經有信給他,信中自然向他傾訴一腔愛慕之情。“洞房咫尺”,有室邇人遐之意。既相距咫尺,卻還託“青鸞”寄書。因為當時封建禮教甚嚴,男女授受不親,故須託人(例如丫環侍女)傳遞情書。可是過了不久,他們分別了,就像易散的彩雲,一去無蹤。“雲散”一辭,比較含蓄。宋玉《高唐賦》雲:“昔者先王(指楚懷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在傳統詩詞中,便以“雲雨”比喻男女幽會,而以“雲散”比喻離別。所以在“雲散”一辭的背後,當隱藏著一段愛情故事,此處被詞人省略了。因此下面接上“羅帳燻殘”一句,便有睹物思人之感,並寓有春宵夢短之義。男主人翁所做的夢,自然是與戀人的歡會。一旦夢迴,伊人不見,便彷徨無主,到處尋覓。尋覓不見,便黯然傷神。

  下闋前半,是回憶伊人。在這裡刻畫了一個美麗的女性形象,她濃妝豔抹,臉上塗著脂粉,頭上搽有香氣馥郁的髮油。走起路來,散發著陣陣芳香。在她手腕上,還戴著一副金鐲。詞筆至此,可以想見,他們之間是如何稔熟。前面所說的洞房間隔,只是一時而已,此後他們當時時接觸,以至曾經歡會。

  下闋後半,轉向今時,也就是起首二句所揭示的規定情境。此刻男主人公在想,伊人是否平安無事。前雲“雲散無蹤跡”,此雲“一向無訊息”,是層層加碼法。人去無蹤,訊息全無,往日的青鸞竟然斷翼,不再傳書送信。難怪這位男主人公輾轉反側,“片時存濟不得”了。

  此詞語言通俗,以方言入詞,倍見淺俚。然而在淺俗中有含蓄,在豔情的描寫中避免粗俗徑露。試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云:“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歐陽修)、少遊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周邦彥),便有貴婦人與倡伎之別。”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作者介紹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

  秦觀藝術成就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秦少游時,習慣上總是把他與婉約詞聯絡在一起,卻較少提及他的詩,更少論及他的文。其實,在秦少游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當然,評價一個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數量而不看質量,有的作家存世雖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儘管如此,要歷史而客觀地評價秦少游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果只論其詞,而不論其詩其文,尤其是不論其策論,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評不出一個完整的秦少游。

  1、緊扣現實,不尚空談

  秦少游的策論共有50篇,其中進策30篇,進論20篇。認真分析這些策論的內容就可以發現,這些文章大都能緊扣當時的社會現實,較少作書生之空談。這一方面與當時制科之文的要求有關,一方面也與其業師蘇東坡的鼓勵與點撥有關。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創作的成就頗高,他的鼓勵與點撥當然是經驗之談。

  2、引古證今,說理透徹

  策論是古代的一種特有文體,相當於現代的政論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關國事、朝政的意見和建議。它的閱讀物件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寫作上不能長篇大論地泛泛而談,篇幅要短,立論要明,論據要足,說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議、深入淺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據,言而有序。統觀秦少游所寫的策論,基本上達到了以上幾點要求,特別在引古證今、說理透徹方面更是無懈可擊。

  3、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熙寧四年,宋神宗採納王安石的建議,改革科舉法,“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士”。為了應舉,秦少游在策論的寫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對策論寫作的重視甚至超過詩詞賦。他曾說“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飣餖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 正因為如此,秦少游的策論無論長短都非常注意謀篇佈局,注意結構和章法的變化。

  4、鋪陳排比,氣足神完

  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和後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講究運用“整句”鋪陳排比,讓人讀起來感到有一股氣勢撲面而來,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飽讀大量經典散文的過程中,對散文中如何運用鋪陳排比心領神會,加之他青少年時也寫過《浮山堰賦》《黃樓賦》《湯泉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和淵明歸去來辭》等,特別是為紀念蘇東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寫的《黃樓賦》就很得蘇東坡的賞識,認為這篇賦“雄辭雜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賦中運用得駕輕就熟的鋪陳排比又運用到策論中來,就使文章更加氣足神完。綜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論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有一種特有的藝術張力,完全可以用“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來一言以概括之。

  其實,對秦少游策論的評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至於議論文字,今日乃付之少遊及晁、張、無己……”。蘇東坡《辨賈易彈奏待罪札子》:“秦觀自少年從臣學文,詞采絢發,議論鋒起,臣實愛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捫蝨新話》:“……少遊文學西漢,所進策論,頗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東坡,不覺望洋而嘆,然亦自成一家。”現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則說:“予於少遊之書,尤喜讀進策三十篇,觀其所得,導源東波,所見益卓。其論選舉與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為世俗之言。”

  秦觀文學貢獻 

  秦觀詩文亦為北宋一大家。明胡應麟於《詩藪雜編》卷五言:“秦少游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秦觀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為出色。其策論文筆犀利,說理透徹,引古徵今,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黃庭堅認為秦觀詩只是盡情揮灑胸臆,專任自然,並未去刻意構想、苦心經營,這點頗類似李白詩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其實,秦觀也並非不講究文辭的細密精緻,只是不顯出過份人為的痕跡,而別以清暢流麗之態示人而已。他的“詩似小詞”,若換用李清照《詞論》的話,是“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縱觀淮海詞,則多為純情任心之制。所以,馮煦《蒿庵論詞》雲:“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在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也許,正是在這種特定意義上,可以說秦觀詞與李白詩歌的主流藝術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過為計較,他們二者在藝術風貌上悽婉綿邈和飄逸豪放的顯著差異。

  不言而喻,秦觀詞的藝術精神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如今來談論其主流部分,但卻不意味著可以以之總攬全體;從另一方面說,這種藝術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經歷了他的整個創作生命,存在著一個不斷變化而發展的過程,始終呈動態流動形狀。如果將上述者置放於詞史、乃至文學史的'大視野中來觀照,或許便能夠更清晰全面地認識其意義與價值取向。

  秦觀在某些特定環境情勢,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如憶舊、遷謫時製作的這第三種類型的詞,已使原來侑飲娛興、按拍協歌的傳統價值歸屬摒退於很次等,甚或無相關連的幕後位置。而另外卻命其擔荷起詩歌在古典詩教理論裡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為自我主體心態意緒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滿足他嘆喟命運悲劇、宣洩人生愁煩的現實精神需要。

  在這裡,秦觀徑直將個體生命存在的種種缺憾納入詞中,再也無須假助以往閨思離怨之類的慣有模式,或故為飾辭託言以求深隱婉約之姿。對於上端,他一般僅只聊借來增大詞的容量與彈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風情韻調之際,又平添出若許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見空濛雋遠之致。因而向來與周邦彥一齊被推許作“詞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詞,周、秦兩家,皆極頓挫沈鬱之妙。而少遊託興尤深,美成規模較大,此周、秦之異同也”(陳延焯《白雨齋詞話》)。

  他的這種藝術精神,多曾薰染影響到後來的許多詞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孫、張炎等,皆緣於生平身世國運而寄慨於詞,更大程度上朝向詩化的道路認同、復歸,乃至逐漸衍變為長短不葺的詩,相互間益愈以辭采意格相高,更加傾注到“娛己”的旨趣。雖然他們出於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風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為相對獨立之支派。但從總體而言,卻改造、更新,或者說更大程度上發展、擴張了花間、南唐以來的傳統藝術流派,使之不斷勃發充溢著生命活力,不至於趨向僵枯沉晦的末路。這其間,秦觀的貢獻是必須給予充分肯定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