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原文及賞析

秦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原文及賞析

  天涯舊恨,獨自淒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譯文

  遠隔天涯舊恨綿綿,悽悽涼涼孤獨度日無人問訊。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腸百結,就像金爐中燃盡的篆香。

  長眉總是緊鎖,任憑春風勁吹也不舒展。睏倦地倚靠高樓欄杆,看那高飛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註釋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此調將《偷聲木蘭花》上下闋起句各減三字,故名。

  篆(zhuàn)香:比喻盤香和繚繞的香菸。

  黛蛾:指眉毛。

  鑑賞

  這是寫一個獨處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遠方情人的離愁別恨至深的詞。詞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離寫遊子之遠、彼此分離天各一方,“舊恨”就時間寫分手之後,別愁離恨之長。次句,“人不問”,寫無人對語,獨居高樓,本夠淒涼,有誰關心慰問,即連同情的人都沒有,故“獨自淒涼”,即分外感覺到淒涼難堪了。這裡“人不問”之人,當指為其朝思暮想遠在“天涯”之人。其人“不問”,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難寄,這就必然加重了她對遠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見的慾望更加強烈。“欲見”兩句,寫女子在百無聊賴愁苦之極,只好用燃香數刻來耗費時間。“欲見”寫懷情人之切,“迴腸”寫內心之痛,用形狀迴環如篆的盤香,形容恰如人的迴腸百轉。“斷盡”,指炷一根根斷盡。這裡用以突出女子柔腸寸斷,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強烈感受。香斷煙消,也是形容時間流逝、愁悶未散,女子的願望終於煙霧一樣虛幻。總之,這兩句極寫其相思懷人的愁苦。

  過片從一年四季寫愁。“黛蛾”兩句寫這位女子從冬到春愁眉難展的情狀。由於別恨難消,故存於心頭而現於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緊鎖,儘管春天來臨,“東風”勁吹,具有神奇偉大的東風,吹綠了大地江岸,吹開了百花吐豔。但無論怎樣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雙愁眉,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長斂”、“不展”背後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構思特妙,它和辛詞《鷓鴣天》“春風不染白髮須”同一機杼,都可說是文藝美學上無理而妙的寫法。即透過這種似乎無理的'描寫,卻更深刻地表達了人的情思,給人以無窮的韻味。歇拍“困倚”二句,寫她從夏到秋守傍高樓,默默無語地目視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渴望著有遠人錦書的到來,但她憑著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經驗,明知那畢竟是縹緲無憑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樓,也依然是天涯離恨。因此在她眼裡,那遠去飛鴻組成的“人”字飛翔,實際上都可說是一個個“愁”字而已。這就是俗話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她思念情人,見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變成了“愁”字。因為人在激情強烈情況下,客觀景物在人的眼裡會改變情調色彩的。所以,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話是言之有理的。

  賞析

  此詞寫一女子獨處懷人的苦悶情懷。上片寫女子獨自淒涼,愁腸欲絕;下片寫百無聊賴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樓。全詞先著力寫內心,再著重寫外形,觸物興感,借物喻情,詞采清麗,筆法多變,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深重的離愁,抒寫出一種深沉的怨憤激楚之情。“天涯”點明所思遠隔,“舊恨”說明分離已久,四字寫出空間、時間的懸隔,為“獨知淒涼”張本。

  獨居高樓,已是淒涼,而這種孤悽的處境與心情,竟連存問同情的人都沒有,就更覺得難堪了。“人”為泛指,也包括所思念的遠人,這兩句於傷離嗟獨中含有怨意。如此由情直入起筆頗陡峭。

  “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是說要想了解她內心的痛苦嗎?請看金爐中寸寸斷盡的篆香!篆香,盤香,因其形狀迴環如篆,故稱。盤香的形狀恰如人的迴腸百轉,這裡就近取譬,觸物興感,顯得自然渾成,不露痕跡。“斷盡”二字著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腸寸斷,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強烈感情狀態。這兩句哀怨傷感中寓有沉痛激憤之情。上片前兩句直抒怨情,後兩句借物喻情,筆法變化有致。

  過片“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從內心轉到表情的描寫。人們的意念中,和煦的春風給萬物帶來生機,它能吹開含苞的花朵,展開細眉般的柳葉,似乎也應該吹展人的愁眉,但是這長斂的黛蛾,卻是任憑春風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見愁恨的深重。“任是”二字,著意強調,加強了愁恨的分量。這兩句的佳處是無理之妙。讀到這兩句,眼前便會浮現在拂面春風中雙眉緊鎖',脈脈含愁的女主人公形象。

  結拍“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結拍兩句,點醒女主人公獨處高樓的處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高樓騁望,見懷遠情殷,而“困倚”、“過盡”,則騁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見言外。舊有鴻雁傳書之說,仰觀飛鴻,自然會想到遠人的書信,但“過盡”飛鴻,卻盼不到來自天涯的音書。因此,這排列成行的“雁字”,困倚危樓的閨人眼中,便觸目成愁了。兩句意蘊與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相似,而秦觀的這兩句,主觀感情色彩更為濃烈。

  此詞通體悲涼,可謂斷腸之吟,尤其上下片結句,皆愁極傷極之語,但並不顯得柔靡纖弱。詞中出語凝重,顯出沉鬱頓挫的風致,讀來愁腸百結,抑揚分明,有強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