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特別的朗誦技巧

《沁園春長沙》特別的朗誦技巧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沁園春長沙》特別的朗誦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沁園春長沙》特別的朗誦技巧

  《沁園春長沙》是毛主席詩詞中的名篇,多年來一直被選進高中語文教材,也歷來被人們奉為朗誦的經典之作。

  全詞透過對長沙深秋景色的描繪和革命鬥爭歷程的回憶,表現了毛澤東同志及其戰友對國家命運、革命前途的關切和激流勇進的革命鬥爭精神,體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青年以天下為己任,肩負起國家興亡、改變民族命運的壯志豪情。朗誦時要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內容,傳達其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讀得聲韻飽滿、大氣磅礴、昂揚豪邁。

  朗誦這首詞,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感情基調,即貫穿全篇作品的主導感情色彩及其強度。《沁園春長沙》整首詞景物形象生動,情感熱烈奔放,詞風遒勁有力充滿豪氣。朗誦中要自始至終把握住剛勁豪放這個總的基調,再透過揣摩語音語調的高低、停連、快慢、輕重,以恰當的聲音形式表現出作品的情感。當然,也不能從頭到尾一個調子,還要有變化,但要服從於總的基調,努力表達出毛主席在此首詞中所蘊藏著的革命家的豪氣。

  要朗誦出這詩詞的深刻內涵與感情傾向,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受詞作。朗誦實際上是基於理解的聲音呈現,其要點是“心悟口誦”。因為“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於心則蕩乎音。”朗誦者應從全篇作品著眼,深入探究其思想感情的變化,努力尋找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內在依據,並由此出發去研究語言發動的全過程。只有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聲音形式呈現朗誦者的理解,才能表達出詩詞的主旨與情感,使朗誦有一定的感染力。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是毛澤東同志於1925年深秋時節經過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詞分上下兩闋。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首先點明瞭時間、地點和寫景抒情的獨特環境,開篇三句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裡,朗誦時語調應莊重平穩,樹立起詩人毛主席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接下來的七句,重點描寫鮮豔明麗、生機勃勃的深秋美景。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抓住“富有生命活力”這一總體特徵,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從多角度集中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為下面抒情渲染了氣氛。朗誦時,“看”字後面要有一個較長的停頓,以顯示其總領關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語速稍慢,語調舒緩,“遍”字要上揚、拖長,“染”字也要拉長。“漫江碧透”以下逐漸加快加強,語勢上揚,以增強動感,顯示活力。“萬類”後稍頓,然後放慢速度,“霜天”作為狀語不能和“萬類”連讀,最後三字“竟自由”要讀得高亢有力。上闋的最後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要改變社會的決心:一個“悵”字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而一個“問”字則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榮枯和社會盛衰由誰來主宰這一問題的追問,寓答於問,表現了詩人的胸懷與抱負。朗誦這三個分句的語速是慢——快——慢,聲調是由低到高,頂峰在“誰”字上,“沉浮”讀得凝重有力。

  下闋側重抒情。開頭兩句“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概寫曾和當年的同學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朗誦時語氣要舒展平和,語速稍緩。下面七句,回憶青少年時期同學們雄姿英發的精神風貌、革命活動和英雄志趣。那時,詩人和他的同學朋友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情懷奔放,朗誦時在“恰”後面停一下,下面四句要讀得情感充沛、乾脆有力、意氣風發、連貫流暢;後面三句更加有力,速度比前四句還要加快,到“糞土”之後再放慢。整個這一層要一氣貫通,鏗鏘有力,激昂奔放,同時要注意不可把“糞土”和“當年”先組合讀,因為“當年萬戶侯”是一個整體。最後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借回憶游泳的情況來表現同學們的精神和力量,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這一問題的巧妙回答,

  要讀得親切熱情又堅強有力。起句應輕而慢,第二句加快上揚,到“水”字又放慢拖長,最後一句,總體要讀得慢、高、強,尤其是“遏”字要透過音高、音強、音長和停頓等技巧來突出強調。最後,所有的力量和氣勢都集中於“飛舟”上。末句要讀得震撼人心,令人蕩氣迴腸,以突出革命青年激流勇進、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以聲傳情、聲情並茂是詩詞朗誦對有聲語言的基本要求。這首詞在語言上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且一韻到底,講究平仄。朗誦時須注意語音的停頓、輕重和緩急,努力體現出其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感。所以,朗誦前可先劃分節奏,標出停頓、重音和韻腳;再結合對詞作的理解與分析,透過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出偉人高大的形象、明麗生動的深秋美景和革命青年朝氣蓬勃的群體形象,深入地把握這首詞的感情基調,理解詩人的.情懷;最後,將作者賦予詞中的情感進行內化,努力與作者形成感情共鳴。朗誦時儘可能地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頭的青年詩人,面對大好秋色,自己就是抒情的主人。這樣感同身受,朗誦者心中不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具備,朗誦出來自然就會聲音動人,情感飽滿,達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沁園春·長沙》 的朗讀停頓如下: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詩歌朗誦技巧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前三句應慢讀,其中,“北”字要重讀,“橘子洲頭”這句要稍稍拉長。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層用不快不慢的語速讀,其中,“看”字為領起字,要讀的稍長,“萬”字起一個強調的作用,所以要重讀,“層林盡染”的語調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語調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的“擊”字要重讀,“淺”字也要重讀,不過是很輕鬆的感覺,想象當時的語境是,魚兒自由自在的在水裡嬉戲,游來游去。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三句,屬於快讀部分。“悵”要重讀,讀出詩人的那種豪情,“問蒼茫大地”這句的語調要升高,“誰主沉浮”要讀的稍微長些。

  從上闋中,要讀出作者的樂觀的積極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句的朗誦不做重點要求,只需讀對節奏即可,其中的“憶”字是下闋的領起字,稍重讀。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恰”要讀的長一些,剩下的語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調的起伏即可,要讀出當時那個年代像毛澤東,蔡和森,他們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氣與活力。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句也屬於快讀部分。和上闋要求基本相同。“曾記否”,這句重音應在後,“到中流擊水”語調升,最後一句讀的長,給人以“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從下闋中,要讀出革命者對於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