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與反思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與反思

  引導語: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傑出的文學家。《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下文是優秀的教案設計與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學生情況分析:

  目前的教學現狀無疑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就詩詞而言,學生一般只重視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識。近幾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詩詞鑑賞題的比分,應該說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兩個班的情況看,文科班對詩詞的分析能力略好於理科班,但總體上學生對詩詞都談不上什麼愛好。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單元知識“現代詩歌的鑑賞”一章,對詩歌的形式及鑑賞的要領作大致的瞭解。

  2、準備《沁園春•長沙》的錄音磁帶。

  教學目的:

  1、分析作品的寫作主題及意境,領略偉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領會詩歌抒情性的特點。

  3、當堂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瞭解借景抒情的特點

  3、領會詞的意境[難點]

  教材分析:

  一、寫作的時代背景

  這首詞寫於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戰爭開始的前一年,農民運動在全國十幾個省開展起來。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在韶山等地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農民協會,建立了湖南農民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詞。

  二、主題

  本詞透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三、結構特點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點

  上闋即景抒情自然引出問題,下闋由憶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闋頭三句點明瞭時間、地點、環境。然後一個“看”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畫。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即景動靜、遠近結合,對照鮮明,生機蓬勃。最後句由眼前的山、樹、水、船、鷹、魚,一下擴充套件到世間萬物,並對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情狀作了富於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下闋從上闋的獨自舊地重遊,自然聯想到過去的戰友,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一個“憶”字又統領八句,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最後以設問句結尾,對上闋的問題作了藝術的回答。

  五、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語言,用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層”字表現出樹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則活畫出嶽麓山一帶楓林,彷彿人工染成一樣的壯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寫的是近景,“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透”字表現出江水碧綠清澈,“百”字寫舸之多,而一個“爭”字,則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矯健勇猛的雄姿。“魚翔淺底”用“翔”而不用“遊”,精當地把鳥不扇動翅膀盤旋迴飛的狀態,用來描寫游魚在水中自如輕快的神態,形象生動。

  六、獨到的意境構勒

  全詞上下闋各有一個畫面,上闋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下闋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革命鬥爭圖。

  教學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採用課堂討論的形式。

  教時安排: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約三分鐘]

  從提問學生學過毛澤東的哪些詩詞著手引入新課。[如:高二上學期曾研習過《詠梅》]

  二、結合預習提示及註釋⑴簡介本詞的時代背景及主題。[約三分鐘]

  明確:

  1、時代背景介紹見教材分析一。

  2、本詞主題見教材分析二。

  三、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放錄音帶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並透過朗讀品味詞的意境。[音帶放兩遍約二分鐘,學生個人朗讀二遍,齊讀一遍,約四分鐘。]

  四、討論分析:[約需二十八分鐘]

  1、結合註釋,識記如下詞語:

  百舸 廖廓 崢嶸 稠 風華

  正茂 揮斥方遒 激揚 遏

  強調:“糞土”的意動用法。

  補充註釋:“攜來”的“來”為助詞,無義。

  2、提問: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開頭三句點明瞭什麼?

  明確:點明瞭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

  這三句的大意:深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問:

  “獨立”兩字寫出了什麼意境?

  明確:

  ⑴寫出獨自一人來此遊覽,遠望、凝思的情狀;

  ⑵與下闋開頭“攜來百侶曾遊”相照應,說明今天是一人舊地重遊。

  ⑶聯絡“寒秋”的分析和註釋⑴,可以看出這裡更表現出了無產階級偉大領袖在革命鬥爭的驚濤駭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問:

  “看”字領起下面哪幾句?這些句子的內涵應怎樣理解?

  明確:

  ⑴“看”字領起內容:“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畫圖。

  ⑵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萬,表示很多。紅遍: 指嶽麓山區楓林茂密,秋來經霜,山山變紅。碧透:江水碧綠,清澈見底。透,極,與“遍”互文,都是副詞。爭流:爭著行駛。長空:廣闊的天空。淺底:水清澈見底,顯得淺,不是真的水淺。萬類:萬物。霜天:秋天。

  這幾句的意思是:遠望重重迭迭的楓樹林,經霜後一片火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隻爭相行駛。雄鷹在長空展翅高飛,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間的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展。

  強調:主席這段即景氣魄極大,展示了偉人的博大雄懷和凌雲壯志。短短几句話,景有:山、樹、水、船、鷹、魚乃至世間萬物,景既有遠景、近景之分,又有靜景、動景之別。而且即景狀物下筆闊綽,如:“萬山”、“層林”、“漫江”、“百舸”、“萬類”;如:“遍”、“盡”、“透”等。氣度非凡。

  ⑶著重領會“萬山紅遍”的意境,即展開了一幅色彩瑰麗的`湘江秋色圖。又象徵著當時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和大好的革命形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