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的散文

人生哲理的散文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把在人生中感悟到的哲理寫在散文中,讓文字幫我們記憶悟出的道理。

  人生哲理的散文篇一:

  生命

  沈從文

  每個活人都像是有一個生命,生命是什麼,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我說的是離開自己生活來檢視自己生活這樣事情,活人中就很少那麼做,因為這麼做不是一個哲人,便是一個傻子了。“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與生物本性那點獸性離得太遠了,數目稀少正見出自然的巧妙與莊嚴。因為自然需要的是人不離動物,方能傳種。雖有苦樂,多由生活小小得失而來,也可望從小小得失得到補償與調整。一個人若盡向抽象追究,結果縱不至於違反自然,亦不可免疏忽自然,觀念將痛苦自己,混亂社會。因為追究生命“意義”時,即不可免與一切習慣秩序衝突。在同樣情形下,這個人腦與手能相互為用,或可能成為一思想家、藝術家,腦與行為相互為用,或可成為一革命者,若不能相互為用,引起分裂現象,為了這個人就變成瘋子。其實哲人或瘋子,在違反生物原則,否認自然秩序上,將腦子向抽象思索,意義完全相同。

  我正在發瘋。為抽象而發瘋。我看到一些符號,一片形,一把線,一種無聲的音樂,無文字的詩歌。我看到生命一種最完整的形式,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實前反而消滅。

  有什麼人能用綠竹做弓矢,射入雲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猶如長箭,向雲空射去,去即不返。長箭所注,在碧藍而明靜之廣大虛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從此雲空中,讀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嘆與沉默,色與香,愛和怨。無著者姓名。無年月。無故事。無……然而內容極柔美。虛空靜寂,讀者靈魂中如有音樂,虛空明藍,讀者靈魂上卻光明潔淨。

  ……

  人生哲理的散文篇二:

  街頭的自語

  周國平

  上海從來不是幽靜的樂園,用不著擺出這副失樂園的憤激姿態。一種把人與土地隔絕開來的裝置是不配被稱為家鄉的。很多人都說上海人有嚴重的“排外主義”,相信也有很多人也很想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去狠狠地批評他們一番,而這句話很好地為這些人找到了一個理由,一個發洩的出口。所謂“排外”,就是“地方保護主義”。上海人你們沒有失去那個自認為被源源不斷的外地人破壞的家園,因為你們沒擁有過,所以用不著以不屑鄙視的姿態對待外地人。

  有一種人,求名心切,但只善於接近名流而不善於接近思想。“接近思想”,這個說法我很喜歡。不說名流這種遙遠的事物,在都市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接近物質而遠離思想。就算看了不少書,都大多數接近內容而遠離思想。所以我才會把很多書看過了,回想起來卻沒有任何深刻的思想殘留在腦袋裡。只聽見語言而不會傾聽沉默的人是被聲音堵住了耳朵的聾子。“傾聽沉默”,這個說法我也喜歡。傾聽花開的聲音,傾聽雨滴在樹葉上的聲音,傾聽雲捲雲舒的聲音。善於傾聽大自然一切沉默的聲音的人,擁有一個真正意義的耳朵。曾經給我們上詩詞課的一位女老師問道,你們有沒有為一朵花而感動過?你們有沒有曾經為一朵花而駐足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鍾?我想,擁有這種經歷的人,一定不缺少一個真正的耳朵。

  我不忍心看中國父母們的眼神,那裡面飽含著關切和擔憂,但缺少信任和智慧。不用多費口舌,這句話很好地把中國父母們的心理概括了。如果我是父母中的一份子,我從來不會擔心有上述情況。我相信。

  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的.所以一個多愁善感、憂心忡忡的人是不能夠透過臆想把所有的苦難經歷一遍來達到成長的目的的。所以一個親身經歷了苦難的人才會有那麼厚重的心靈力量和人格力量。苦難的力量毋庸質疑,經由苦難獲得的體悟不可輕視。

  可是我還沒有年輕夠,怎麼就老了?青春是短暫的,青春是永恆的。看你怎麼看待。

  不久後,這裡將屹立起氣派十足的豪華建築,令一切感傷的回憶寒酸得無地自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