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芍藥花的散文

寫芍藥花的散文

  芍藥,別名別離草、花中宰相,屬五椏果目,芍藥科芍藥屬芍藥組多年生草本。

  芍藥之谷

  安康平利有一景點名叫芍藥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金庸筆下那些書劍恩仇的故事現場。

  我多次去到那讓人產生幻想的地方。

  第一次去是五年前。那時它還未出名。道聽途說它尚有幾分姿色之後,頗想親眼目睹,以期得到什麼印證似的隨著一個採風團去了,心情自然有幾分戲謔。記得那是初夏,紛紛揚揚的雨下得很是輕佻。

  從平利縣城出發,沿省道308往安康方向行六公里於芍藥溝入口拐進村道,山路九曲十八彎,路隨山勢盤旋而上,如一條絲帶繞過一片片坡地,環著一層層小梯田。山中細雨紛飛,輕霧朦朧繚繞,雨霧兩相曖昧。駕車的是個寫詩的,生怕這景緻撩起了他的詩情,那是會切實影響到一車人的安全的。所幸的是,每到詩情澎湃時,他都會把車停妥當,再下得車來,吟誦一番。我們總算有驚無險。

  初夏時節的那一天,山中的雨卻還似春雨。性子溫和,又下得散漫,輕飄飄的,飄在半空就被調皮的山風吹散了。頭上,臉上,身子上,落的都不是雨,只是那一天的清涼意。

  霧是變幻莫測的。人在霧中,奔著前面那一團更濃的霧去。人到,霧卻散了。人走,霧又聚了。

  山陡峭而高。兩側的山都需要仰視,高處有如斧削的,有如雷劈的。更有散落山地的巨石,大而堅硬。傳說遠古時雷公劈山石供女媧補天,剩下的石頭扔在了芍藥谷,現在看到的石頭,大致就是那時女媧補天剩下的了。就這樣,慈悲又寬厚的人們,把事實上的華南板塊南秦嶺構造帶中一場巨大的崩裂運動輕易諒解了。

  谷幽暗而深。巨大的聲響提示水流自高處跌落深淵的氣勢,獨特的轟鳴是山谷裡繞指之柔的流水與鏗鏘堅硬的岩石相遇與碰撞之後產生的自然交響!

  行至芍藥谷山頂雷家坡處停車,駐足細看。一方方的小梯田,依山勢而築,依次遞接,逐水而上,又順著山坡蜿蜒開去。路邊的蕨類植物旺盛茂密,飛蝶旱、馬齒莧之類的山野菜隨處可見。蜿蜒的山路邊,乳白色的槐花一串一串,香味如同茉莉。坡地裡玉米土豆長勢正旺。路邊少有磚混結構的樓房,泥牆瓦片的農舍,因地就勢,與這裡的山,這裡的田,這裡的地,這裡的人,這裡的雞鴨豬狗相得益彰。

  見到了一些自在的人影,或在小小的水田裡彎腰插秧,或者揮動鋤頭在坡地耕種,或者立在屋旁小山一樣的柴垛旁午飯。小狗在不遠處搖著尾巴,小山雞自在覓食。山中新綠一片,人間的炊煙冉冉。生活的河流,在這裡以別樣的方式緩緩流淌。

  二進芍藥谷是次年冬天。一行人棄車徒步,進谷看冬景,穿過緩坡下到了谷底,又從谷底爬到另一面緩坡,再進入另一個谷底。

  枯水的季節裡,芍藥谷裡的水流依然保持著可觀的流量。遇到的,是一個又一個飛瀑流泉。這裡的水藉著岩石的千姿百態之勢,永遠都有它別樣的生命狀態。或飛流直下,或九曲迴腸;或一碟三潭,或直抒胸臆。

  谷底巨大的岩石,歷經千年的風雨,萬年的滄桑。巖體上各種各樣的斑痕,見證了自然界的造化,也見證了時間的魔力。有幾面巨大而平坦的岩石,上面可供百十人立足,坐下來一邊歇息,一邊想象遠古年代,這裡曾經是怎樣的一場天崩地裂洪水滔天,不由得感嘆大自然中蘊藏著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回程時於窄處遇一越野車。有人說,這是來搞旅遊開發的。

  再去芍藥谷,是六月的雨後。

  驅車一路向上,車窗外,雨後初晴的山谷面目清明。看修竹碧草,層嵐疊翠;聽飛瀑流泉,水聲轟鳴。山中居民養殖種田,怡然散淡。不禁感嘆,山中風景時時變幻,每一次都會帶給觀光客不一樣的感受。看客,當清空一切情緒和觀點,帶著欣賞的心情行走。

  雖是雨後初晴,谷底溼滑難行,但終難抵擋水聲的誘惑,於是隨眾人下到那一處風景極佳處觀瀑。巨大的水流自甚高處遇層層岩石而跌落,形成了飛瀑天梯,大大小小的水的碎片一片潔白,最後落入深潭,化為碧綠。人立在遠處,臉上迅速被水霧籠罩。

  午後,朋友安排在雷家坡一農戶家喝茶,聊天,吃飯。

  這戶人家蓋起了兩層小洋樓。旁邊的泥牆老屋並未拆除。問遠居深山,靠什麼力量蓋起了這麼漂亮的房子?回答說前幾年養羊和販羊,收入不錯。問現在還養羊嗎?回答說現在搞旅遊開發了,家裡栽了幾片竹,也準備接待一些遊客預定的農家飯菜。

  轉到屋後,便是主人的田地。幾方水田,因山就勢,大小不一,秧苗青青;幾池藕塘,嬌嫩的荷葉在六月的陽光下煥發著碧玉般的溫潤光澤。一池新綠,一池辛勤,一池希望。田埂上,是一排排的紫芽姜------新的稻米上市,紫芽姜也可上市了,去年賣到了十多元一斤,合著秋季的山椒清炒,是一道開胃的下飯菜。屋側,是一塊巨大的石頭,旁生一株李子樹,枝頭上累累果實壓彎了枝椏。幾隻散養的黑色小山雞,跳上不高的枝椏上躲太陽。樹旁一小塊空地上,主人見縫插針種了旱芋。

  晚飯開在主人新樓房的一樓餐廳。白色的餐桌餐椅,自養柴雞,土雞蛋,自家的.菜,農家手藝,風味獨特。山裡農家的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相會交融,也可以這樣來得自然而然。

  歸來。沿路細看一番路邊新修的魚池。觀瀑的道路也已修建,幾處景點已經有了新的人文點綴。開發的速度日日掘進。

  問朋友,這芍藥谷的名字可有來頭?

  朋友說,周文王的伯父叫太伯,民間尊為太神。歷史上記載的太伯,被認為是至德的典範。太神兄弟三個:太伯、仲庸、季歷。老三季禮的兒子最聰明,被認為是可以繼承王位的人(姬昌)。為此,太伯就說服仲庸離開岐山南遷。途經陝南平利藥婦溝一帶,不料女眷生病痛經滯留,民間獻方用當地芍藥治好。芍藥谷因此得名。我想,那時這裡該是一片灼灼的芍藥花谷吧?

  聽得的故事淡化了內心裡關於刀光劍影、愛恨情仇的種種想象,卻自此記住了歷史上一個厚德的人,記住了這夢幻的名字、美麗的山谷,以及這片土地上善良的子民。

  芍藥花開分外香

  四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經不起和煦陽光的誘惑,利用難得的時間和機會,和家人一道,背起行囊,一頭撲進石埡的懷抱,撲進那青青的山,藍藍的天,縷縷芍藥花香的懷抱。

  石埡位於龍泉山脈尾端,是典型的深丘小山村,距中江縣城10.22公里,離德陽市區35公里,有多條道路相通,交通便利。它被崇山峻嶺所環抱,山高林深,自然環境十分優美,空氣中彌散著負氧離子,十分清新,令人怡然陶醉,宛若世外桃源。一到每年四月下旬起持續到五月上旬,這段時間便是芍藥盛開怒放時節,洋洋灑灑,蔚為大觀,裝點著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宛如一幅典雅脫俗、富麗堂皇的水墨畫卷,被譽為“芍藥谷.情人源”。漫山遍野的芍藥花,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後的奇葩,一枝獨秀,爛漫於五月,把石埡打扮得繽紛五彩,讓人流連忘返。每天成千上萬的各地遊客蜂擁而至,紛至沓來,使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聲名遠播。

  都市中的人們或自駕,或騎遊,或乘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花花綠綠,有的一家傾巢而出,有的三五好友結伴而行……隨著春末夏初輕盈的步伐來到石埡,放飛自己被桎梏的心情,讓大自然的美景浸透我們的身心。

  我們登上一處小山崗,一陣微風拂過,令人氣清神爽。極目望去,湛藍的天幕,遼遠而深邃,朵朵白雲,似輕舟劃過浩渺的煙波。遠山近嶺莽莽蒼蒼,輕風為它們披上了綠色的圍裙,在淡淡薄霧的映襯下,飄渺若紗,宛如仙境。俯看山下,整個山村盡收眼底,層層田土錯落有致,順著山體蜿蜒而出五月的旋律。石埡人家依山構築房舍,錯落如畫。山坡上的各種樹木、各種花草綠得耀眼,開得那麼燦爛,令人賞心悅目。

  在不經意間,芍藥花睜開了眼,大大方方,楚楚動人,含情脈脈,就那麼回眸一瞥,陶醉了整個夏初,初夏時節便欣欣然,一派生機。上萬畝的芍藥,在山崗上、在田地裡、在道路邊、在農家房前屋後競相開放,一團團、一簇簇,爭奇鬥豔,紅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交相輝映,將石埡這個小山村裝扮得如此妖嬈迷人。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道︰“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芍藥自古以來,就是“別離”、“多情”的象徵,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情花”,故又稱之為“將離草”。著名中江籍詞作家龍清江有感於芍藥花的多情,創作了深情濃郁的《芍藥花開》︰“百花凋謝後,漫山芍藥紅。顧盼一瞬間,怦然已心動,都誇牡丹富貴,怎知芍藥意濃。從來花中姊妹,唯獨芍藥情重。誰能解讀花語,心有靈犀相通。芍藥花開啊,芍藥花開,嫣然一笑風情萬種,相謔戲花影,把酒喜相逢,年年歲歲春風。此情與共,佳期如夢。”

  我們走進花叢,親密接觸,芍藥花向我們點頭,致禮。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這花叢之間,嬉笑、打鬧,飛來飛去……和煦的清風,芍藥花隨風搖曳,顧盼生情,送來芍藥縷縷的馨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醉,到處洋溢著初夏歡愉的氣息。我們徜徉在這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也像蝴蝶一樣追逐著春末夏初的流光。

  整個芍藥山谷撲面而來的馨香,將整個小山村浸泡在花香釀造的美酒裡。遊人們,打著陽傘,像魚兒一樣遊弋在花的世界裡,腳下是落英鋪就的地毯,眼裡是無盡的畫意詩情,心裡是美不言傳,“樂不思蜀”。他們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拍個不停,做著各種姿勢,poss,想把這五月的美好珍藏在永久的記憶裡。

  芍藥谷的風情,讓我們打包裝進行囊,鼓鼓囊囊,收穫很多,包括好心情,也包括這個夏天少不了的花語、花香和氣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