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味道是人間煙火的散文

故鄉的味道是人間煙火的散文

  故鄉的味道飄在遊子的記憶裡,就成了鄉愁 

  《晉書·張翰傳》中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故有了蓴鱸之思的典故。千年前的味覺記憶,成全了張翰。千年後的遊子,也會因為一道家鄉菜,勾起一縷鄉愁。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鄉音易改,口味難變。也許你走南闖北,品嚐過許多珍饈佳餚,但是最愛的那口,也許就是北京的豆汁兒、武漢的熱乾麵。

  故鄉的口味就是隻有故鄉人才解其中之妙的'味道,好像一種味覺基因,在你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排列完成。許多小吃,經過不斷改良和本土化,在全國遍地開花,也有一些滋味,走出去了,就水土不服。還記得幾年前,在北方的一個熱乾麵連鎖店裡,看見一位大爺一臉茫然地問服務員:“小夥子,能給我加點湯不,太乾了不好咽啊!”小夥子解釋了半天還是給大爺兌了點熱水。再路過那個地方,熱乾麵店已經不見了蹤跡。

  小時候,去姥姥家。尤其是在初春的時候,總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獨特的味道,融化的雪水混合著青草的味道,還有就是柴火燃燒出的煙火氣味,後來,城市改造,小城的百姓都搬到了樓上,那煙火的味道也成了一種記憶。

  故鄉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可能不是山珍海味,但總讓人回味。有時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本身,食物中也包含著情味。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時候,外賣成了都市人的不二首選。但是無論外面多麼可口精緻,都少了些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入冬的時候,媽媽總是包許多餃子,放在外面凍著,凍結實了,裝盒快遞到我住的城市。其實,餃子店到處都有,可是,媽媽的味道,只有媽媽才能調製出來。以前,總和媽媽說,我們這裡啥都有,別費事包了,現在,每年冬天,都跟媽媽撒嬌,讓媽媽包上幾袋子,其實,媽媽包的除了餃子,還有牽掛。餃子送到了,牽掛也送到了。所以看見今年網上流傳的春節返程後備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會烹飪,一日三餐,除了外賣就是飯店,吃時間久了,再好吃的館子,一樣會乏味。我覺得,飯,可以沒有時間做,但一定要會做。當吃夠了外面的東西,當有空閒的時候,自己在家做點家常菜,和愛人小酌幾杯,還是很愜意的。而且兩個人一起動手做飯,也會增進感情,如果一個家是常年不開火的,那這個家裡,總會缺少一些東西,又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清冷感。我曾經看過很多外國的紀錄片,發現許多國家的中小學都把烹飪作為一門課程。而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還是一心撲在學業上,生活技能其實都不用掌握,有能力了,請個保姆一切都解決了。其實許多人不懂,做飯、打掃、整理、清洗,這些細細碎碎,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學會這些,不僅僅是學會了生活的技能,而且會讓人感知到生活的趣味。一個會生活的人,也許比一個只會賺錢只會工作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真諦。尤其是烹飪,做飯,不僅僅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讓家人,記住家的味道。讓孩子即使離家萬里,也會在想起媽媽做的飯,也會想把一味覺記憶,傳承下去。

  故鄉的味道,是人間煙火,是一種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