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現代散文

家鄉的年味現代散文

  今年的春節,似乎比往年來得更加早了一點,剛一進入農曆冬月尾,臘月初家家戶戶都在殺豬宰羊、置辦年貨。

  到了殺年豬季,鄉村還保留著殺年豬,要請四鄰八鄉來吃抬格子蒸肉的風俗習慣。

  正是在這個冬臘月的天氣,氣溫比較低,天越來越冷,沒什麼人在外面活動,也沒什麼趕急的農活要忙,整個村莊幾乎都處於冬眠狀態。

  但是,寂靜的鄉村也頓時在此時熱鬧起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時大格子蒸肉,也在緊鑼密鼓的張羅著,此時必定是要招呼鄰居和親戚朋友來聚一番。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像是提前在過春節,年味由此也漸漸的濃了起來。

  格子蒸肉就是鄂西南土家族,超級大格粉蒸肉。不過,我們在城裡吃的小碗粉蒸肉通常只放米粉、肉和佐料。而土家山寨格子蒸肉的主料有南瓜、土豆,五花肉和排骨,粉也是用玉米粉而不是米粉。

  土家蒸肉在土家山寨又叫抬格子、吃年豬肉,是土家族的第一大菜,用南瓜或是洋芋(土豆)墊底,上面放特殊香料醃製的新鮮豬肉或者排骨裹上玉米粉,蒸至而成,格子是土家族對籠屜的俗稱。

  真所謂:獨居席面大蒸籠,鮮肉南瓜壘若峰。農戶殺豬宴鄰菜,榮登賓館雅廳中。

  在我看來,城裡粉蒸肉與山寨抬格子蒸肉的做法有點相似,但是吃起來粉蒸肉的口感總是沒有抬格子蒸肉那樣肥而不膩呢?我想這其中不一定是小碗與大格的區別吧!

  抬格子蒸肉的食材,純天然,無汙染。還在秋天時候,山寨中的鄉親們早就從地裡摘回了老南瓜,左挑右選,留幾個長得個大、渾圓、光澤度上好的老南瓜蒸格子肉,五花肉和排骨取自自留的那頭不吃飼料或少吃飼料的豬,而且據說這剛殺的豬肉吃起來肉香更足;土豆也和市面上的'菜土豆不一樣,村民吃的這種老種子土豆叫什麼“馬爾科”的品種,吃起來特別糯……

  與其說是吃抬格子蒸肉,更像是年關將至大家一定要在一起吃一吃這熱鬧的氣氛。

  記得去年孩兒他舅殺年豬蒸蒸肉的這一天,他早早的起床在戶外架起柴火燒開水,大舅媽與我夫人在廚房準備蒸肉的材料。隔不了多久鄰居們陸續前來,男鄰居幫殺豬佬“扶雜”,女鄰居擠進廚房幫女主人打下手……

  準備格子蒸肉很簡單,幾乎沒有任何技術難度。無非就是刨好南瓜切塊、削了土豆皮備用、挑選上好的排骨和五花崩洗淨,和著玉米粉和佐料攪拌至勻稱,然後便按順序入大蒸籠,通常蒸一個小時左右便可開吃。

  等待蒸肉熟透的空檔,廚房裡的人還得另炒幾個下酒菜。但大多時候,人們一般只炒一個經典的炒豬肉搭配,長陽方言叫“血蕻子”。為什麼吃蒸肉時如果炒菜只選一個時,大家都習慣性的幾十年不變的選擇炒豬血?我想可能是其它部位的豬肉都可以儲存得更久,唯有這豬血最好是殺豬當天趁熱吃趁鮮吃……

  整個冬臘月,寨子裡都沉浸在殺年豬請吃請喝的年味氣氛之中,抬格子蒸肉吃完了,年也就近了。

  本來現在與以前那個計劃經濟時代大不相同,手裡只要有鈔票,各大超市即使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也仍然在開門營業。沒有必要早早的忙於採購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

  看著大街小巷裡推進湧出置辦年貨的人群,我們一家人也忍俊不住加入到了這個置辦年貨的洪流之中。

  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兒媳婦孃家弟媳婦早就超過了預產期,還沒過小年,快要臨產了。親家母不得不早早的進城陪伴在媳婦身邊,以防媳婦臨產時有個照應。但是一二三、三二九早就發作了,肚裡的孩兒就是不與大家見面,真是急壞了親家,以致於大過年的家中年貨根本沒有置辦。

  “年貨沒置辦怕啥呀?就在我們這兒過年,不就得了。”我們如是說。

  我女兒早就出嫁了,這麼些年來,她婆家都是與我們一起過年的,就這樣大年三十那天,餐廳的大方桌子上,美味佳餚擺得滿滿當當,甲魚公雞湯、清蒸鱸魚、蒸肉、珍珠園子、春捲、肉糕、紅燉肉、蒸排骨、爆炒魷魚絲等。擺好了滿滿一桌年夜飯菜。飯菜正熱騰,但我們一家人卻未急著上桌,而是端正擺好碗筷,靜候一旁,請逝去的長輩先“享用”。

  “過年了,不能忘了長輩的養育之恩,也得請他們回來吃頓團年飯。”團年時,一家人先不動碗筷,我一邊在方桌下燒著紙錢,一邊唸唸有詞:“三太的公公,老少的亡人,內親外戚(包括瘸子、跛子),恭請您們來過年!”。隨後,便把小酌在酒杯裡的酒按順時針方向,灑在方桌周圍。請逝去的長輩們先來“享用”,不僅是張家的傳統,也是多數中國人的傳統。

  “大家都圍桌就坐,吃團年飯囉!”夫人一邊解開圍腰,一邊吆喝著。在一陣吆喝聲中,大家早就把方桌圍的絲絲如縫,共舉杯“乒乓作響”大家不約而同從嘴裡蹦出一句話:“祝大家新年快樂!”、“新年快樂!”、“新年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