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蓑衣斗笠》

散文《蓑衣斗笠》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麼,你會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蓑衣斗笠》,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散文《蓑衣斗笠》

  想說一說蓑衣與斗笠完全是出自於我內心的農民情結。這是我少年兒童時農村最常用的雨具。每每看到雨天,看到人們手拿著漂亮的小花傘或塑膠雨衣,我便會想起以前的那唯一的雨具——蓑衣與斗笠。

  人們運用蓑衣與斗笠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就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之句,其意為:你的牧人來了,戴著蓑衣和斗笠。

  蓑衣是用棕皮經加工而編織成的一種避雨用的外衣。棕樹是山區農民主要的經濟作物。一棵棕樹平均每個月長出一片棕皮,一年只有12片。當地有這樣一個謎語:高高山上有一株老芥菜,一年扒12倍(片)。它說的就是棕樹的的棕衣。棕樹無節,棕葉可以包系粽子用。棕衣除了可以製作蓑衣還可以製作棕棚(睡覺用的床板,深受農村人席愛。),還可以製作棕繩,上山系柴用。

  製作蓑衣從縫製領口開始。首先把棕片摺疊起來,領口部位大概要排列十五六張,給領口塑型可以用一個瓷碗。如果領子做得不好,背起來就會把脖子夾得很緊。

  然後把這些棕片簡單地縫起來,這個過程是先穿針後引線,利用棕片向外伸展的形狀,確定擺放的位置。這點不同於用布做衣服,蓑衣的製作主要是依靠拼接,定位準確是做好一件蓑衣最關鍵的步驟。

  說起來簡單,但是會製作蓑衣的人卻是不多見的。說句實話,我長這麼大,還是沒有見過如何製作蓑衣呢?可見這棕衣是相當地寶貴的,蓑衣也不是任何人家都會有的。

  相對蓑衣來說,斗笠就普遍的多了。一般的斗笠都是用竹子編起來的,中間一般用竹葉夾著(要用包粽子用的大竹葉才行)。我們本地人叫它為涼帽,不管天晴或下雨,農家人出外幹活都要把它頂在頭上,不禁可以避雨而且還可以遮陽。是每戶農家人必有的一件傢什。

  雖然做工精製,但是一般的山裡的婦女都會做。做好之後,拿到集鎮裡來賣。這樣的斗笠分兩種形狀,一種是尖頂的,一種是圓頂的。每個製作者有自己的擅長的`專案,戴的人也各有所好。我家在集鎮上面,父親對山裡的人都很熟悉。所以不少的山裡人編織好斗笠就放到我們家來買,從中可以賺點微薄的利潤。所以,對於斗笠我是非常熟悉的。

  一般斗笠買到家之後,總會在上面寫幾個字。或吉利話、或自己的名字。各有各的喜好。記得在我讀書後,父親買了一頂的斗笠叫我在上面寫幾個字,以便增加我寫毛筆字的膽量。我寫好之後,哥哥們都大加稱讚說:這小子,書讀的不怎樣,這幾個字還真不賴。為這,我著實自豪了好長時間。後來,我對寫字情有獨鍾與此也大有關聯。

  正所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蓑衣穿在身上,風飄不起來,雨透不進去,既防雨雪,又保暖防潮。實在是古代最好的雨具了。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柳宗元的詩句。從此可以說明,這蓑衣與斗笠是每個垂釣者的最愛。當然,晴天是無須穿蓑衣的。但是天晴的日子是絕非是一個真正的垂釣者,垂釣就得下雨或下雪,這樣就能體現出一個真正垂釣者的心境、修養與詩意了。所以,這蓑衣與斗笠一定是成了垂釣者的心愛之物了。有了蓑衣,有了斗笠、還有就是這手中的釣竿,也就有了詩情與畫意,就形成了一個真正垂釣者。想當年,太公遇見文王的時候也會穿一件蓑衣、戴著一頂斗笠吧?由此可見,蓑衣與斗笠也並非是寒窯之物了,不知還有多少的將相候王都用過他們呢?從這,也可以肯定蓑衣與斗笠的歷史必定也是非常久遠的了。

  除了垂釣者喜歡他們之外,農村人是更加地對他們情有獨鍾了。在本地,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著蓑衣,戴涼帽,才象個種田佬。由此可見,農民是經常要用他們的了。而要象個農民,首先必須學會牛耕犁耙。而在六月的天,雨說來就來,這蓑衣與斗笠就成了耕田人的最愛,因為穿起蓑衣就風雨無阻了。行動自如,是每個耕田人必備的隨身防雨用具。

  上代的種田人幾乎都會耕田,可是我的父親不會。那是因為父親以前是國家職工,後來被辭退回家後就學不了種田,再加上體弱多病。家裡沒有人會耕田,也就沒有了蓑衣。那時,父親總希望我們一定要學會耕田,也一定要穿上蓑衣。而我總覺得,蓑衣斗笠雖然能阻擋風雨,但畢竟是太過於笨重了。一直以來,說句實話,我不大喜歡穿上它。可是大哥為了家,離開了學校,希望自己能學會耕田,能穿上蓑衣 、戴上斗笠,做個真正的農民。但是科學的發展最終讓大哥沒有學會耕田、也沒有穿上蓑衣。因為拖拉機開進了農田,不用再用牛來耕田了。

  逐漸地,田間的勞作大多都已經機械化了,也就斷絕了。儘管我能在某個時間裡想起這兩樣雨具,但是它最終還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人們逐漸地拋棄。雖然它曾是那麼地詩情畫意,但是它只代表過去的時代!看著它的消失,也會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我想:明天應該更好!

  拓展延續

  蓑衣斗笠是幹什麼的:

  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蓑衣於1970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斗笠又稱笠帽、竹笠、箬笠、箬笠,是一種以竹子編成的寬大帽子,呈圓錐形,是將成熟竹子劈成竹篾用以作為胎骨,再附上一層層的竹葉或竹篾,並使用絲線固定,是東亞及東南亞農夫及漁民的傳統日常服飾,輕便好用,可遮陽擋雨。臺灣早期有大量出產,俗稱“葵笠仔”,但現在市面上以大陸貨為主。可用來遮陽避雨。斗笠常見於中國文學之中,如:《紅樓夢》、《漁歌子》等。

  蓑衣是用棕樹上的棕皮編織而成,像衣服一樣厚厚的,由上衣和下裙兩塊組成,穿在身上用來遮雨。農民雨天干活離不開它。一般和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蓑衣斗笠在七十年代薄膜的出現而退出歷史舞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