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與秧苗現代散文

學生與秧苗現代散文

  (一)善待每一棵秧苗

  一場風雨過後,園子中的玉米倒伏了幾十棵。妻子小心地將它們扶起,踩實。幾棵踩後仍然站立不穩的,妻就將它們梢部聚在一起,用其自身的葉子纏攏上。地邊有一棵,一側白白的鬚根都拔出來了,在盛夏的驕陽中閃著刺目的斷茬兒。我說拔掉算了,妻不同意,扶正後培了幾鍬土,踩實,那棵玉米就在夏風中挺立起來了。到了秋後,這些玉米也都結了棒兒,尤其是地邊那棵,一尺多長的玉米棒子,黃澄澄的,跟其他大棒兒相比,毫不遜色。

  收玉米時,我有些感慨。這些玉米,歷風旱雹蟲,到秋霜來早,能成熟飽滿,多不容易呵!對於每一棵經手的小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真的應該善待它們才對。

  不禁想起我教高考複習班歷史時的一個學生來。他姓黃,矮胖,稍有口吃,穿著極其樸素,很不出眾的一個學生。黃同學的歷史成績非常出色,深得我的喜愛。

  忽然有一天,黃同學向我提出一個特別的問題——不上歷史課而去鄰班上英語課!他說自己已經復讀過,因外語成績太差,始終不能進錄取線;歷史成績一向非常好,可以少投入些時間。他想將歷史試卷中及自學時出現的問題集中起來,每週找我幫助解決一次。我猶豫良久,心想,不上我的歷史課已是令我這個老師難堪,還要我每週拿出時間單獨為其輔導,這可能嗎?但是,看到他那渴求的目光,我還是點點頭。

  於是,再上課時,只要鄰班上英語,黃同學就不見了,而每週他都會在某個下午到辦公室找我。我們就某些知識展開討論,內容往往超出我平素教學的範疇。我發現黃同學對歷史課的思考遠遠超出其他同學。他常常提出一些我平時備課都想不到,而對於高考補習班學生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兩個月下來,不但他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解題能力明顯提高,我也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初,黃同學離開辦公室時,有的老師就跟我說,連課都不上,理他幹什麼?我笑了笑,說既然答應了,怎麼能反悔呢?

  高考成績揭曉時,黃同學的英語成績據他自己講,已是非常滿意了。我告訴他,他的歷史單科成績全縣排名第二,真的給我臉上增光了。我們都開心地大笑起來。

  那年,黃同學終於考上了吉林省財稅專科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土地部門,如今在縣土地局工作,各方面都挺不錯。

  看到農民在侍弄莊稼時,有時我會捫心自問:自己為人師表三十載,是不是盡心盡力地幫助扶持了每一個教過的學生?是不是竭盡所能地真心善待了每一顆“秧苗”?

  (二)每一棵秧苗都會結果

  春天收拾完柴禾垛底子,倒出一小塊空地,妻說柴禾垛底子栽茄子好,去後院孫家大棚裡看看還有沒有剩茄子苗吧。到後院,孫大哥說,壯實的苗都被挑走了,只剩點茄子殘苗了。順著孫大哥手指的方向,我見柱腳下圍著一堆茄子苗,雖然澆了水,依然蔫頭耷腦,一副帶死不活的樣子。我皺皺眉,說都那樣了,能栽活嗎?孫大哥肯定地說,當然能!你別看這個樣,栽到地裡,過些日子就會緩過來。記住,每一棵秧苗都能結出果實!

  我半信半疑地將這些剩苗栽到空地上。澆了幾回水後,再沒刻意去照管它們,只不過在鏟地時,順便鏟幾鋤、拔拔大草而已。沒想到,一個半月後,這塊空地上的茄子苗,居然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這些茄子屬中熟品種,像一棵棵紫樹,舒展著紫色的葉子,開著淡紫色的小花。待先期栽下的茄子吃過幾回後,這些秧上的茄子也長到一尺多長,油黑髮亮了。說心裡話,真的沒想到這些剩苗會長得這麼好!

  我不禁想起去年初秋的一件事。那天,從前的兩個學生開車到校,找到當年的班主任及在校的科任老師。他們是我改教高中語文後的.第一屆學生。在高中時,他倆的成績都不好,高中畢業就回鄉了。他們唸書時,正盛行以升入本科數為評價教師業績標準,這類連專科學校都沒考上的學生,是不列入有效指標之內的,自然不會有誰肯多關注他們。我之所以能在多年後還記得他倆,尤其是記住李同學的名字,全是由於他的語文成績太差,六校聯考時總是在平均分上扯班級的後腿。當時,我想了一個辦法,將語文成績不及格的八個學生找到辦公室,跟他們訂了語文專頁計劃,課後就給他們分配任務,他們八人輪流當代表,每天都到我辦公室來。有的老師說,啥也考不上的學生,理他們有啥價值?將來上高三,高考獎金按考上本科的人數算,這些人還不就是個分母?我實在無言以對——人家是在為我著想啊。可是,做事半途而廢不是我的風格。一學期下來,他們的語文成績居然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有三人都超過百分。後來,儘管李同學高考時分數不高,但語文成績卻是各科中分數最高的。

  兩個學生在飯店訂了座位,開車將我們接過去。席間,他們講起了畢業後的經歷。李同學隻身去了南方,在艱難困苦中打拼十年,終於在深圳有了自己的玻璃廠,管理六十多個工人,目前有了樓和車,也娶妻生子了。回到家鄉,已是人人羨慕的小老闆;曲同學不甘心農村生活,在縣城苦幹幾年,有了兩處樓,一個門市,每天開車往各地送食品,日子過得絕對比下有餘。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衣錦還鄉,或小有成就,一般人是不大會主動回母校看望老師的,這其實是大多數畢業生的共同心理。探究兩個學生的來校原因,不外乎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於深深眷戀生活學習了三年的母校,對老師表達感謝之情;另一方面,還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儘管兩個人表現得十分謙恭,那含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看到他們,我感到欣慰,也慶幸自己在教學時沒有歧視他們,說到底,只是盡了教師的本分而已。

  從此,面對學生,我不敢看輕他們中任何一個,尤其是那些升學無望的學生,雖然不能考上大學,但是在生活這所學校裡,他們並不一定是差生,在堅忍地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後,有人也會如那些被栽在空地的茄子苗一樣,蓬勃地生長,進而結出豐碩的果實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