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天后宮散文

古老的天后宮散文

  天津的海河畔,還坐落著一座古老的廟宇——天后宮。天津人俗稱娘娘宮,這是一座儲存完好的供奉媽祖的道教宮觀。天后宮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其歷史比天津設衛建城還早78年,故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一說。觀中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媽祖相傳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因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被敬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天津的天后宮和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大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矚目於全世界。

  天津的天后宮,位於在古文化街的中心線上,從海河岸邊沿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后宮廣場、幡杆、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迴廊,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傳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蹟。殿簷半拱,花牆鏤空,整個建築群佈局巧妙,生動玲瓏,一派古樸清雅。

  正殿的神龕裡端坐著天后娘娘,娘娘鳳冠霞帔,儀態端祥,慈眉善目。左右敬立著四個綵衣侍女,有的執長柄扇,有的捧寶瓶,有的持印綬。殿中懸掛著幾塊匾額,分別書著“垂佑瀛堧”,意為賜福沿海,“盛德在水”“萬里波平”意為歌頌天后海神。眾多的匾額中還有一塊書寫著“四海同光”的新匾,是1991年,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所獻。

  其實,天后宮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道觀,宮內奉供的天宮娘娘、財神、藥王、關帝、送子娘娘、王三奶奶、挑水哥哥……是不分佛教、道教和民間宗教的,一律視為神仙,皆為求拜的物件。這大概與天津人五方雜處的組成因素;樂觀、包融的性格及對文化、民俗多樣化的理解有關吧。

  從小耳濡目及,對天后宮很是熟悉。尤其是天后宮山門前那兩棵高擎入雲的幡杆,更令自己充滿了迷惘、神奇和敬畏。兩棵幡杆分別高25米和26米,每逢初一、十五、農曆三月二十三娘娘誕辰等重大節日,都要懸掛幡旗,幡旗上繡有扁宋體字,左幡書為“三津藝卒百肆迎春”,右幡書為“溟波洛日通運濟航”。遠遠望去,幡頂金光閃爍,幡旗隨風抖動,甚為壯觀。聽老人們講:“這兩棵幡杆頂頭的金頂子,在晴天的時候,十幾裡外可以看到它燦燦的光芒,為行船之人指引方向;黑夜來臨,幡杆上又高高地挑起兩串大紅燈籠,紅光搖曳,為夜航人引航;崇顯了娘娘護佑航船的慈悲。

  天后宮演繹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其中令自己銘記於心的是盛傳津城的“拴娃娃習俗”。“拴娃娃習俗”是因天后宮供奉了“送子娘娘”應運而生的。這種極世俗的求子方式十分趣味,十分平民化:“天后宮的道士們事先在大殿的供案上擺放一堆泥娃娃。那些婚後無子的小媳婦們便捐了香火錢,到此跪拜祈禱。此刻道士們閉目擊馨,誦經祝福。小媳婦們趁機拿個泥娃娃,用一根紅絨繩兒拴住,揣進懷裡。娃娃請回家以後,便供奉起來。日後小媳婦們如果真的得子,泥娃娃便尊為大哥,俗稱“娃娃大哥”。娃娃大哥每年需要“洗”一次,即長了一歲。所謂的“洗”,就是泥塑師傅將小泥娃娃與新泥和在一起,塑成新的娃娃,隨著每年的“洗”塑,娃娃的模樣也由幼兒、少年、青年、壯年進行變換,最後長出了鬍子,拄上了手杖。娃娃的身份也由大哥變為了大伯、大舅、大爺…………

  記憶中,我姨奶奶家中的炕角供奉一尊“娃娃大哥”,當時四、五歲的我,竟將一泡尿撒在已經續上鬍子的.“娃娃大哥”身上。湊巧,夜間我發起了高燒,媽媽見狀,以為是我招惹了“娃娃大哥”,趕緊扯塊新布,為我的“娃娃大伯”縫綴了一套新衣換上。至此以後,我再也不敢接近那位“娃娃大伯”了。“拴娃娃”現象,凸顯了老天津人對繁衍生命最本質、最自然的生殖崇拜以及對新生命的渴望,因此,人們對這個非神非仙的“娃娃大哥”,是敬崇的,尊愛的。

  如今,天后宮、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已經連為一片。長街幽巷,青磚黛瓦、皆為清代風格。有坡頂、飛簷廊柱的樓閣,也有冰盤簷、掛落板、朝天欄杆的平頂小軒。舉目望去,高高低低,錯錯落落,各具特色。這便是新改建的,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譽為“故里尋蹤”的古文化街。品味古文化街,這個充滿文化張力的名詞,你的心中會瞬間湧現出一縷幽思和纏綿,你會被古街那濃郁的藝術氣息而陶然;你會被古街兩側店鋪裡的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藝術陶瓷、把玩小件……所迷戀;你會感悟到,古街深處古老的天后宮那份睿智深刻的韻味和天津文化深厚的底蘊,那種無聲中透出佛靈的威懾力。

  古老的天后宮,它是繁囂俗塵中的一片禪蔭,一方淨土,它在厚重的歷史中蘊積了沁脾的沉香和人情之百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