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的儺舞散文隨筆

村莊的儺舞散文隨筆

  炮竹的煙氣繚繞在村莊的上空,儺舞“五將軍”似乎帶著神秘的力量從遙遠的先秦時期一路南下,帶著遠古的圖騰膜拜,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直抵大陸南疆的一座村莊。於是,每年村莊元宵節鑼鼓喧天、打擊樂器齊響,村民放下手中的農活戴上儺面具跳起儺舞。儺舞像藏匿著一股上古的“魅力”,帶領全村人在起舞……

  這座村莊叫東嶺村,全村村民均姓林,坐落在粵西湛江市湖光鎮,海洋之濱,與海遙望。村譜記載,東嶺村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遷居福建莆田,明朝時入湛江定居此地。

  儺舞,為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一種驅逐疫鬼、遣災納福的祭祀儺禮,成型於周代的宮廷“大儺”之禮,到了唐代,才從宮廷蔓延到民間,由百姓戲耍,逐漸民間化。

  儺舞在東嶺村叫做“考兵”,或稱“練兵”和“驅魔”,由村民世代流傳下來的,由五位“將軍”和和土地公、土地婆組成,一種說法傳說這五位“將軍”是北宋名將康皇麾下的戰將,另一種說法是代表五雷公將。儺舞舉行的地點每年固定設在靈岡廟和廟前廣場,而靈岡廟和廟前廣場是抗法鬥爭東嶺村集議地,是1899年志滿營鋪仔圩一帶百姓義勇集議、操練、誓師、抵抗法國入侵的場所,1999年9月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從中原到嶺南,從先秦時期到現在,儺舞彷彿帶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奔走,這力量一直跟隨著村莊和儺的生命在流傳,它們穿越山丘,跨過江河,從北方途徑江西、福建,一路南下。

  此刻,我的腦海浮現一幅畫面:一群儺舞人,左手舉火把,右手握兵器,在原始森林披荊斬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大概是儺的呼喚,我基本每年都跑回去村莊看儺舞,打探所有關於儺的故事。村民帶上面具、服飾便成了儺人,而儺面具是牽引我的靈魂迴歸村莊的訊號。平日裡,儺舞“扮演者”村民也要外出工作或務農,到了元宵節祖先祭祀儺儀那天,只見東嶺村五位“將軍”手執斧、大刀、鐧、索鏈和令旗等兵器在村廣場起舞“練兵”,飛快地奔跑武打著各種動作,他們一邊跳躍一邊嘴裡還“嗬嗬——嘿嘿——”默唸有詞,他們邊跑邊揮舞著各種動作,期間伴著急促的呼吸,周遭似乎也被急促的氣息包圍起來,被包圍起來的彷彿還有紅土地與稻穗呼吸的聲音,似乎從遠古發來心靈“電報”——把根留住!他們一手緊握兵器,戴上被村莊賦予神聖的“使命”的儺面具,翻腕弓步,一會兒推指前走,一會兒碎步快退,直上直下,一會兒與代表邪惡的“道公”共舞,寓意著這一天要與邪惡較量,在一年開春之際遣災納福。他們就在一陣鑼鼓聲、吶喊聲中搖身一變成村莊的舞者,然後,五位將軍走田野穿小巷,到各家各戶祈福保佑平安……

  正月十五那天凌晨5時許開始,直到晚上9時許,全村境內元宵節慶祝活動將持續一天,村莊元宵節主要程式有請神、供清齋、抖神、舞儺、翻刺床、巡遊、慶功等七項儀式。尤其是元宵大巡遊遣災,這座村莊不需要觀眾和演員,他們本村人就是觀眾,也是演員。只見他們男女老少紛紛穿起明朝時期的服飾,“考兵”儺舞的幾位“將軍”壓軸,起舞時邊喊邊舞,保留了古樸威武,彷彿要把儺喚醒,把村莊喚醒,要帶大家穿越回到古代。

  那天當你走近他們,面對一群全副古裝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圍著村中央的廣場觀看祭祀儺儀,你會驚歎是否穿越了古代?這是哪裡?當你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要走近儺舞,探尋儺的神秘面紗後,這又將會是一部集人類學、歷史學、舞蹈學、民族學、戲劇學等一體的超現實魔幻影像“天書”。

  儺舞似乎在召喚著我去覓蹤,讓我欲罷不能。儺舞將時空被濃縮成一點,從原始社會到唐宋元明到當代的風俗習慣、古典韻味都隨找儺舞的表演呈現於世。可以說,古為今用,今為古傳,服飾、儀仗、器物、儺面具等等疊加相輝成映。

  儺舞的'出現,可以說受到上古神話、戲劇因素、民俗和民情的影響。考究東嶺村儺舞的歷史,現在村裡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出,但東嶺村記載是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遷居福建莆田帶來,明時入湛,而福建省《泉州府志》所記載的元宵祭典與東嶺村“考兵”儺舞、“文遊”十分類似。東嶺“考兵”儺的面具於明末清初雕刻,由村民世代相傳。當村民戴上儺面具,穿上儺服,這一脈沿襲的中原文化的舞蹈行為又折射出吳越文化的影子,一舉成為全國之最,成為非遺,被譽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東嶺“考兵”儺舞已被收錄入國家重點科研工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廣東卷》一書。

  “單就春節民俗儀式來看,東嶺儺儀、客家祭典、湛江東海島人龍舞、潮汕英歌舞、番禺飄色、連平花燈,無不昭示著來自中原的文化傳承,而其雜揉的西南叢林萬物有靈的信仰,使其更為豐富。廣東稱為中原文明的‘最後密藏地’實不為過!”1999年元宵,羊城報攝影部主任顏長江在東嶺村全程觀看了元宵和東嶺儺舞,後來他在《像愛情一樣轟然降臨——元宵節東嶺村的魔幻現實影象》(溫故之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0-93頁)中驚歎,“‘儺’在周代就列入‘禮’的範疇,而禮之本意是祭祀祈福。自周至唐,幾千年間宮廷儺禮一脈相承。到了宋代,儺禮已不見於正史記載,而江西、福建、廣東、貴州一帶民間則儲存至今。‘禮失求諸野’,此語信然。說東嶺村考兵儺禮是中國文化活化石,實不為過。”

  汕頭大學文學與文化學隗芾教授說:“這種單一家族的內部不容易出現‘造反’的力量,是古儺之所以儲存的一個重要原因。儺舞多在元宵節舉行,目的除了節日娛樂外,很明顯是在一年開始之際祈福迎祥。經常表演的是《考兵》和《走成倀》。”

  “考兵”儺舞,表現出視覺的兇猛、節奏剛勁,富有震懾力,具有濃郁的原始色彩和較強烈的生活氣息。它把流傳在民間的文化進行拼合,在幾千年後流變南方重演,呈現出了中華民族文化長河裡最悠長的風俗特色。這種民俗把時空穿越,甚至濃縮成一股沸騰的力量,一種狂歡以最深沉、最隱秘的力量。

  據村裡的老人說,儺舞原來的表演形式、舞蹈動作等基本失傳,現今的表演只保留了儺舞的“香火訣”,以及幾個簡單的動作、隊形。而我發現,特別是儺舞的服飾,每隔幾年都會有點變化,我不禁感嘆,它當年最初的模樣又是怎樣的?它來“保護”村莊,可是誰來保護它?近年聽聞,部分地方的儺舞被“請進”大都市進行舞臺展演!儺舞自唐代蔓延民間後,除了帶有祭祀活動的性質,更帶有“村莊、百姓、田野”三者缺一不可的天時地利人和。儺舞如果離開村莊,離開了田野,它還有原始的古樸粗獷和野性之韻嗎?儺舞還會是儺舞嗎?

  從中國的版圖上看,各地均有儺舞的民俗,各地稱謂不一,儺舞的形式和內容也各有不同。如今儺舞除了延續祖上的祭祀儺禮的習俗之外,更多的是鄉村帶有強烈的遣災祈福、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功能,日趨演變成滲透著人們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期盼。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廣東位置特殊,最容易受到思想、生活方式和新潮流的衝擊。而湛江東嶺村的“考兵”儺舞卻始終儲存著中華民族傳統部分最原始的根。東嶺儺舞由村民世代相傳,沿襲下來,可以說是既傳承了自宋代以來的中原文化,又豐富和儲存了廣東民間當代的儺文化,它具有極大的混雜性,在它的身上有著桂、浙、黔儺的掠影,但又不排除它兼具古代巫術和道教的複合形態結合。如今,它演繹成東嶺村世代子孫尋找“根”的傳呼訊號,說東嶺村的“考兵”儺禮是中國文化視覺與觸覺的影象“活化石”,實不為過。

  夕陽西下,我漫步在村道上,一群小孩在靈岡廟前廣場上嬉戲打鬧,只有廣場上那一棵蒼勁的古榕樹,依舊與炮架對望,又彷彿像一位經歷滄桑歲月的老人,在訴說著一段歷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