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雪亦如禪的散文

人生如雪亦如禪的散文

  “用文字醃製時間,煮字療飢,過鮮衣怒馬生活,享受銀碗裡盛雪閒情,在三生韶光賤的光陰裡,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發微芒。”她就像她的文字一樣,在紅塵中如一朵倒立清蓮、含苞百合,亦如那似玉的梨花在暖春裡綻放。

  初次見到雪小禪,是在南方刺桐古城的泉州師範學院,她穿著純藍色的長裙、扎著虎皮紋頭巾的烏黑短髮、戴著一副黃色鏡框的眼鏡,裝束簡單卻又不失典雅與氣質。她的眼神有著來自於北方女孩的寬廣與自信,卻又糅合著江南女子的溫婉與柔情;她的臉頰常掛一抹微笑,如同花開,雋永秀麗。她的言語,又如北國的風夾著江南的細雨,剛毅中又有絲絲柔氣。這不正是網友們所描述的“江南伶人外加野生女子”的雪小禪嗎?

  “親愛的孩子們!”一句簡單平常卻又充滿情誼的問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對於一個地方的熱愛,就如同追求戀人一樣,總是會付出全部真心去爭取。”在談到此次為何會來泉州的緣由,雪小禪說,與泉州的緣分,要從三個原因談起,第一個是因緣於梨園戲。在中國戲曲學院,雪小禪第一次聽到中國“梅花獎”的二度得主泉州籍戲曲家曾靜萍唱的梨園戲《陳三五娘》,那時起熱愛戲曲的雪小禪就迷戀上了這來自於南國的優雅細膩如梨花遍地開的跫音,也對梨園戲的發源地泉州留下了絲絲嚮往;第二個原因是對弘一法師的崇敬欣賞。雪小禪對弘一法師的崇敬由來已久,在她的文章《揀盡寒枝》裡這樣寫道:“半生路途,揀盡寒枝。以枝當筆,寫寫這生之秋寒,之荒涼,之清寂。因為孤芳自賞,所以,脫胎換骨。因為寒涼,所以,有了最厚實的溫度。疏林晚鐘,松濤淵默。而誰讀懂了這寒枝?誰可以傾心相戀相知?”這是雪小禪對弘一法師的概括,也是對自身內心一種共通情感的闡述。她談到:弘一法師為何在泉州修行14年?並且圓寂於此,因為泉州民風淳樸,人文氣息十足,宗教文化繁榮,自然環境誘人。雪小禪帶著些許幽默的語氣,談起了第三個緣由,在這之前,她所有的講座都是在“211”、“985”的重點學府,有網友曾在她的新浪的微博上留言說:“雪老師,你去的都是那些一本的大學,您讓我們這些二本的學生情何以堪啊。”其實,這也並非雪小禪有意為之,寫作十幾年來,閱讀雪小禪作品,關注愛雪小禪的讀者不勝列舉,幾乎在每個地方學校都有雪小禪的讀者。所以,這一次泉州師院的講座,雪小禪來了,這同時也是她的新書《小喜》的全國首發儀式。

  雪小禪此次在泉州師範學院演講的主題為:寫作是一種修行。這是雪小禪對自己寫作歷程的一種概括與思想的凝聚。大凡真正稱得上作家的作家,基本上也都屬於一名雜家,作為一名文字藝術的和思想感情的敘述者,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豐富見識往往難以寫出一部好的作品。而這些豐富的積累和見識則主要來源於大量的閱讀和對生活保持的敏感。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在他晚年的時候,單給泉州黎明大學的贈書就達七千多冊,足可見他也是一位有名的“閱讀家”。再如鍾敬文,即是我國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亦是現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他的作品創作內容則來自於大量的閱讀和旅行的愛好,他到過的每一個地方基本上在他的作品裡都能夠找得到。雪小禪亦是如此,她不僅在寫作上卓有成就,同時在戲曲上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很早之前,雪小禪就對戲曲具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如寫作一樣不懈地去學習與實踐,現在她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對於雪小禪來說,戲曲與文學的藝術本質是相通的,有著共同的情感內涵,只是不同的載體而已,只要找到一個相結合的點,就可將兩者靈活並且完美地展現在作品中。在她的《刺青》、《無愛不歡》和《戲子》等作品中,無不蘊含了程派戲曲唱腔的諸多藝術元素。雪小禪說:每個人無論從事哪一行業,其實天分都是尤其重要的,雖然說後期的努力可能使你獲得成功,但是沒有天分的基礎,一切的努力也會變得困難重重。但是,擁有天分卻也是遠遠不夠,閩南人說得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雪小禪作為一名作家讓讀者所熟知,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並不是中文專業出身,她是一位理科生,大學上的是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學的是財稅專業。老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正是對於興趣的堅持,才得以讓雪小禪成為“雪小禪”。雪小禪16歲開始寫作,17歲發表自己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她談到:17歲那年,她透過郵局的信件得知自己的作品發表的那天,一個人在操場走了一晚上。就是從那時候起,雪小禪更是堅持自己的寫作,隨想隨寫,這也在另一方面導致了她成績的下滑,第一年高考她落榜了。那時年少,正處於青春年華,叛逆的年齡,第一次高考落榜,她帶著壓抑的心情一個人騎腳踏車去了北戴河,在這時候寫下了《18歲那年曾遠行》。第一次高考落榜後,雪小禪選擇了復讀,復讀的那一年,雪小禪的所有關於自己所寫作品的信件全部被“沒收”,也就是透過這一年的努力,她考上了大學。大學期間,雪小禪在寫作上並沒有多大的進展,但是知識的積累卻是一直在進行著,正是這四年的大學生涯,給雪小禪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養分和創作的靈感。23歲雪小禪再次提筆進行創作,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曾有一段時間,在《讀者》、《青年文章》等雜誌上,基本上是每一期都能見到雪小禪的作品。雪小禪後來又自己主編雜誌《流年》,先後成為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讀者》雜誌百名簽約作家之一。從2000年7月出版的散文集《煙雨桃花》到此次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的新書《小喜》首發儀式,雪小禪已經出版了將近五十部作品。她說:人生的夢想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在延續自己小時候的夢想。雪小禪的寫作正是在書寫著自己一個又一個年少的夢想。

  雪小禪的文字溫婉細膩,正如飄飄落雪,雖然冰冷,但那雪的柔白卻白得讓人憐憫,飛雪紛紛飄落的瞬間,既是一種禪意的隱現。雪小禪說:寫作是一種修行。寫作是自己心靈的淘洗,洗去塵埃,洗盡鉛華,讓自己的內心如雪潔白,如雪明亮。作為一名作家,所寫的不是他物,而是自己的內心。雪小禪說,寫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的第一個讀者即是自己,只有能夠從內心深處感動自己的作品才能夠感動讀者。寫作至今,雪小禪一直將寫作當作一種生活必不可少的習慣,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時間來書寫自己內心的感情積澱,她總能用自己的文字將內心情感表露無遺,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在她的筆下,都是一段情感的訴說。而這一切的情感都來源於她對周圍事物的靈感,她說寫作的靈感須要用心去發現,其實靈感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在牆邊的每一個角落中,在每一片落葉裡,在每一滴水珠裡,當你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受,便能聽出落葉的蕭蕭,流水的潺潺。

  雪小禪在總結自己的時候說:“其實自己是一個更善於用心生活的人。”正是因於自己對生活的用心,她的文字才富有感情。寫作是生活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寫作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心與生活的零距離接觸與溝通,讓心與身邊的每一個細小事物產生情感的邂逅,寫作才能夠成為可能,而只有堅持不懈地去感受零碎的事物,寫出的文字才能有所覺悟,就像老湯的熬製過程,只有把握火候,不溫不涼,花一定的時間慢慢熬製才能夠有其功效。寫作就是相當於熬製自己內心的一個過程,不宜太過急躁,應把握好火候,才能熬製出一顆透徹明亮的心。寫作是內心的一種修行,而修行是一生都在進行的一個過程,不是一種結果,寫一件事物寫一份感情,只有自身對其深入的瞭解,看清眼中事物的每一寸肌膚,才能遊刃有餘地用文字駕馭自己的情感。大部分的作家,其實一生都是在寫自己,寫自己所認知的事物、自己所熟悉的人和自己所理解的感情,這就是作家的“接地氣”。沈從文一生大部分的文章都在寫湘西、莫言的《紅高粱》、張承志的《黑駿馬》、《北方的河》……寫的無不是自己從小親身經歷和感受的故事,因為他們瞭解這些故事,對於這些故事中的人和事物有感情。

  談到雪小禪的文學作品,那就離不開愛情這個話題,雪小禪這十幾年來的創作基本上圍繞著“青春文學”,而青春文學又基本圍繞著愛情的主題。在《煙花亂》中,雪小禪站在男性的角度上去詮釋愛情,用回憶去感知少年的輕狂,用淚水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啊,青春》裡面,描寫十七歲的少年馮小唐與周七初次相戀,文字空靈、略帶感傷,錯綜複雜的戀情將少年的完美、純粹於惆悵都融於筆端;在《刺青》裡,還是十七歲的花季,青澀的愛卻促成了一生的遺憾,沈家白錯過了歐陽夕夏,而歐陽夕夏是一隻蝴蝶,錯過了自己的春天,沈家白成了她心底的刺青,永遠那麼疼,那麼疼……在雪小禪的作品裡愛情是很重要的一筆。網上有對雪小禪的描述:瓊瑤+張愛玲+新豔秋。在雪小禪的作品裡,雪小禪式的愛情包含著瓊瑤式的美麗與浪漫,但同時給讀者更多的是一種多情柔弱的哀傷。雪小禪的愛情充滿詩意,感傷的詩境如同指尖捻花,遺憾的結局如同花落一季,隱含著一種遺憾的美麗。雪小禪的愛情,描述的就如同是一位溫婉秀麗,柔情哀傷,在愛情裡落淚的女子,讓人讀來不禁心生憐惜之情。關於愛情,雪小禪說:“不論我再活多少年,再遇到多少人,可是,我再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你。”青春就是用來遇見的,遇見一生的朋友,遇見一生的愛人,亦或是遇見一生中最難忘的過客。“我們的愛情像一棵樹,現在,這棵樹讓昆蟲蛀了,開始一片片地掉葉子了,這些葉子,是我們的愛情,它們的紋絡如此細膩,它們的曾經那麼感人,可是,它們在掉葉子。”青春在掉葉子,而這易逝的青春,如果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來陪襯,那將是青春裡的一大遺憾。青春似水年華,而愛情就是這似水年華里的風花雪月。哪怕青春過後是一種別離,卻總有些人,會與你手牽手,肩並肩,一起陪你看這一場風花雪月落幕。這正如雪小禪說的:愛過的人,不再是那一張白紙,那上面有深深的痕跡,儘管我們用一塊叫時光的橡皮塗了又塗,可是,因為愛過,那上面總會有痕跡。就讓我們去書裡追憶青春和愛情,迷戀似水流年吧!

  對於今後的創作,雪小禪說,他願跟著讀者一起成長,用文字去書寫自己歲月裡積澱下的點滴痕跡,繼續與讀者一起分享雪中的禪意。而作為一名讀者,閱讀雪小禪的作品,閱讀雪小禪,就像是在人生的季節裡感悟落雪紛飛的人生禪意,“雪小禪”亦是人生如雪亦如禪的領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