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全文解釋及拼音

《三字經》全文解釋及拼音

  《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習 相 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啟示】 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註釋】人:泛指眾人。 初:初生,剛出生的時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來。 相近:相去不遠。 習:後天的習慣。遠:相差太遠。“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的話。

  【故事】晉朝時,有個名叫周處的人。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於他自小便沒了爹孃,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行為也十分野蠻。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所以,村裡得人見了他,總是躲的遠遠的。這幾天,村子裡出現了一隻兇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裡也出現了一隻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裡的農作物,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覺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還說“三害”不除,村民將永無安寧之日。周處聽說了村裡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裡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著又到湖裡抓蛟龍,在湖裡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於盡了,於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周處回到了村子裡,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後,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再是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 性 乃 遷 教 之 道 貴 以 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註釋】苟:如果、假如。 乃:於是。 遷:變化。 道:方法、道理。 貴:注重、重視。 以:在於。 專:專心致志。

  --------------------------------------------------------------------------------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 孟 母 擇 鄰 處 子 不 學 斷 機 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啟示】 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註釋】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鄒國人。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其母為引導兒子學習,曾三次遷徙居處,最後在一所學校旁定居下來。 擇:選擇。 鄰:鄰居。處:相處、居處。 子:即孟子。 機:指織布機。 杼(音柱):牽紗的梭子。

  【故事】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曆史上的“亞聖”,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於孟母。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裡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遊戲,孟母知道後,決定換個環境。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沒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他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一片織好的布,然後對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竇 燕 山 有 義 方 教 五 子 名 俱 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註釋】竇燕山:五代後晉人,名禹鈞。傳說他教子有方,使五個兒子齊登科甲,有侍郎馮道贈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養 不 教 父 之 過 教 不 嚴 師 之 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註釋】不教:不加以教導。 過:過錯。 師:老師。 惰:怠惰,這裡指失職。

  【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 不 學 非 所 宜 幼 不 學 老 何 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註釋】子:是為人之子。 不學:是不肯讀書。 宜:應該,適當。 幼:指黑髮年少時。 老:指長大成年以後。 何為:指不能有作為。

  【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學 不 知 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註釋】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義:義理、道理。

  【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為 人 子 方 少 時 親 師 友 習 禮 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註釋】子:做人的孩子或兒女。 方:正當,剛,正值。 少時:小時侯。 親:親近。 師:良師。 友:益友。 習:學習。 禮儀:禮節儀態。

  --------------------------------------------------------------------------------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 九 齡 能 溫 席 孝 於 親 所 當 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註釋】香:黃香,東漢時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傳說他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暖和父母的被窩,夏天為父母扇涼枕蓆。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孝子。 齡:歲。 溫:暖,暖和。 親:指父母。 執:遵循,應該做的事。

  【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 四 歲 能 讓 梨 弟 於 長 宜 先 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註釋】融:孔融,東漢時魯國(今山東)人,孔丘的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人物。他四歲時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後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殺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長的道德規範。 長:兄長。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首 孝 悌 次 見 聞 知 某 數 識 某 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 而 十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千 而 萬

  【解釋】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註釋】一:數之始。 十:數之終。 而:到。

  【故事】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後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待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後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裡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了。於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才 者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日 月 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註釋】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經》。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 綱 者 君 臣 義 父 子 親 夫 婦 順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係,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註釋】三綱:綱,指綱領,法則。“三綱”一詞出自班固著《白虎通義》,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義:法度。 親:父子之間慈孝相親。 順:和順,和睦。

  【故事】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係,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係,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後,讓楚莊王將他治罪。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後,很自責地說:“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 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繫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幾年後,楚國與敵人作戰的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將軍,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 春 夏 曰 秋 冬 此 四 時 運 不 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迴圈往復,永不停止。

  【啟示】 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註釋】曰:稱為,叫做的意思。 時:指季節。 運:執行、運轉。 不窮:沒有盡頭。指春去夏來,秋去東來,無窮無盡。

  --------------------------------------------------------------------------------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 南 北 曰 西 東 此 四 方 應 乎 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註釋】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東四個方向的聚合點。

  【故事】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於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後,再繼續戰鬥。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裡,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於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háng běn hū shù

  曰 水 火 木 金 土 此 五 行 本 乎 數

  【解釋】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複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註釋】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說的五行。五行學說的核心就是“相生”“相勝”。相生,指五行相互促進。相勝,指五行相互排斥。 本:根本,本源。 數:運數,天理。 本乎數,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勝,來源於運數。這一觀點具有自發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

  shí gān zhě 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十 幹 者 甲 至 癸 十 二 支 子 至 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啟示】 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故事】古時候的人,看見天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複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當時,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得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後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五行”的道理有點複雜,小朋友稍微瞭解一下就夠了。“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

  yuē huáng dàov rì suǒ chánv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曰 黃 道 日 所 躔 曰 赤 道 當 中 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執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象的。

  【註釋】躔:星球在宇宙中執行的路線。中權:位於中央的要地。

  【故事】很久已前的人們,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有許多的疑問,有人說,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說地球是由一隻大烏龜揹著,只要走到世界的頭,就會掉進大海里。一直到哥倫布饒了地球一週,仍回到原來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圓的”說法。那時侯,有許多人總認為地球是宇宙主宰,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星球。儘管也有人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種說法才被接受。事實上,地球不僅會轉動,而且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轉,對整個大宇宙而言,銀河只不過是個點而已,所以,人類在宇宙中,其實是十分渺小的。

  --------------------------------------------------------------------------------

  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赤 道 下 溫 暖 極 我 中 華 在 東 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

  hán yù 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寒 燠 均 霜 露 改 右 高 原 左 大 海

  【解釋】我國冷熱均勻,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啟示】我國地處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冷熱均勻,冬天結霜,夏天結露,霜期和露期會跟著季節而改換。若你面向南方,那麼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註釋】燠:熱。改:更改。

  --------------------------------------------------------------------------------

  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曰 江 河 曰 淮 濟 此 四 瀆 水 之 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註釋】江河:長江與黃河。淮濟:淮水與濟水。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紀:代表。

  --------------------------------------------------------------------------------

  yuē 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曰 岱 華 嵩 恆 衡 此 五 嶽 山 之 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故事】長江和黃河是中國兩條主要的河。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恰好將中國分成兩半。宋朝時,外患金人企圖橫越長江,結果被宋朝的戰鼓聲,嚇的不敢渡江。至於黃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過,長期氾濫成災,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至於“五嶽”,則各有動人的故事,這裡只介紹西嶽,山勢非常險惡。相傳,唐朝的韓愈有一次奮力登上山頂後,就雙腿發軟,沒有勇氣下山,最後只好麻煩地方官員派人把韓愈灌醉,將他抬回家。傳說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恆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煉。會吹笙的周靈王太子喬,曾在恆山修成白鶴仙人;張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恆山修成正果的。

  --------------------------------------------------------------------------------

  gǔ jiǔ 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古 九 州 今 改 制 稱 行 省 三 十 五

  【解釋】州:古代行政區域單位名稱。 制:制度,有確定規模、法度。 行省:行政區域,簡稱省。

  【啟示】古代周朝分為九州:冀州、幽州、幷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統一中國後廢九州改成郡縣,到宋朝把郡縣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設立中書省主持全國政務,各地區設中書省,稱為行省,簡稱省。三個五省,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劃九省加收回臺灣省,連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

  yuē shì nóng 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曰 士 農 曰 工 商 此 四 民 國 之 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樑,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註釋】士:讀書人,特別是知識分子。 民:人民。 良:比如棟樑、基礎。

  【故事】古代的社會,把人民的職業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從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在許多的行業中,以農業和中國的關係最密切。據說,漢朝時有個叫孟嘗的太守初調到合浦時,發現那裡的人們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貴的珠寶和鄰國交換米糧,一旦珠寶用完了,只好活活餓死了。孟嘗一到任,便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技術,於是合浦漸漸的富足繁榮起來。人民的飲食問題解決後,“五常”的德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春秋時代有個孫叔敖,為了不讓別人見到兩頭蛇而喪命,便將蛇打死,埋了起來。東漢時有個荀巨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寧可讓強盜殺了,也不願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 仁 義 禮 智 信 此 五 常 不 容 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註釋】仁:指愛心等善良品德。 義:做應當做的事。禮:指人事禮節。 智:同知,指有才識而明道理。 信:指誠實,信用。常:天道之常。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德性。 紊:紛亂。

  --------------------------------------------------------------------------------

  dì suǒ shēng yǒu cǎo mù cǐ zhí wù biàn shuǐ lù

  地 所 生 有 草 木 此 植 物 遍 水 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啟示】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瞭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故事】大在兩千年前,中國已有了許多關於花草樹木、蟲魚鳥類的奇妙神話。《山海經》是一本專門記載古代地理的書。書上說,有座招搖山,山上長了一種叫 “祝餘”的草,形狀有點象韭菜,吃了以後,就象吃了米飯一樣,可以有很飽的感覺。另外還有一種樹,在樹幹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紋理,這紋理有個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帶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有個傳奇而又有趣的國家“黑齒國”,住在這裡的人民都長著一口黑牙。在黑齒國的一個山谷裡,有棵扶桑樹,傳說當時天上的十個太陽都會到這裡來沐浴,十分有趣。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雖然是編造出來的神話,但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濃厚情感呢!

  --------------------------------------------------------------------------------

  yǒu chóng yú yǒu niǎo shòu cǐ dòng wù néng fēi zǒu

  有 蟲 魚 有 鳥 獸 此 動 物 能 飛 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遊。

  【啟示】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稻 梁 菽 麥 黍 稷 此 六 谷 人 所 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註釋】稻:稻子。 粱:穀子,小米。菽:豆類的總稱。麥:麥子。黍:黍子,玉米,玉蜀黍,去殼後叫黃米。稷:高粱。谷:穀物的統稱,俗稱糧食。食:吃的糧食。

  【故事】中國的老祖先們,先學會了畜牧後,才開始播種耕作。在尚未動的畜牧前,只能拿著木棒、網子到深山裡捕捉野獸;當他們發現一時宰殺不完的野獸,可以關在柵欄內飼養後,大家便把捕捉來的野生動物關了起來,等到需要時,再捉來宰殺,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以前有著利爪的動物,像牛、馬、羊…… 等,由於被人飼養而不能再隨意亂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人懂得利用畜牧來供應自己的食物後,又在偶然間,發現牛羊喜歡吃某種穀子,便撒了一些在柵欄四周,沒想到,第二年這些穀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長成了結滿穀子的植物,就這樣,人類學會了耕種。不過,並非種植物結的果都適合人類食用,在眾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麥子、黃米、高粱等穀類,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這就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主糧“ 六穀”。

  --------------------------------------------------------------------------------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馬 牛 羊 雞 犬 豕 此 六 畜 人 所 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解讀】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透過馴服和人工餵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註釋】馬牛羊,屬上珍三品。雞犬豕屬下珍三品。豕即豬。畜:即牲畜,人類飼養的禽獸總稱。飼:飼養。

  【故事】中國的老祖先們,先學會了畜牧後,才開始播種耕作。在尚未動的畜牧前,只能拿著木棒、網子到深山裡捕捉野獸;當他們發現一時宰殺不完的野獸,可以關在柵欄內飼養後,大家便把捕捉來的野生動物關了起來,等到需要時,再捉來宰殺,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以前有著利爪的動物,像牛、馬、羊……等,由於被人飼養而不能再隨意亂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人懂得利用畜牧來供應自己的食物後,又在偶然間,發現牛羊喜歡吃某種穀子,便撒了一些在柵欄四周,沒想到,第二年這些穀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長成了結滿穀子的植物,就這樣,人類學會了耕種。不過,並非種植物結的果都適合人類食用,在眾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麥子、黃米、高粱等穀類,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這就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主糧“六穀”。

  --------------------------------------------------------------------------------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曰 喜 怒 曰 哀 懼 愛 惡 欲 七 情 俱

  【解釋】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註釋】喜:高興。 怒:生氣。哀:憂傷。懼:害怕。愛:傾慕,喜歡。 惡:憎惡,討厭。 欲:慾念、嗜好。 七情:人的七種感情。

  【故事】七種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飾,反而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擾,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在隋朝的長安城,有個叫杜子春的年輕人,由於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給他的積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後來,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討。有一天,當杜子春到街上乞討時,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見他頗有慧根,就把他帶回山上。道士對杜子春說:“我決定將你改頭換面,從今以後,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透過考驗,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樣做道士了。”說完,便讓杜子春下山去。杜子春牢牢記住道士的話,他不開口說話也不笑,許多認識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話。這時,杜子春不覺有點得意,就在這一瞬間,道士出現了,他很生氣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氣,於是杜子春又恢復乞討的生活方式了。

  --------------------------------------------------------------------------------

  qīng chì huáng jí hēi bái cǐ wǔ sè mù suǒ shí

  青 赤 黃 及 黑 白 此 五 色 目 所 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啟示】用色彩學的標準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註釋】青:藍色。赤:紅色。目:眼睛。識:看到、辨別。

  --------------------------------------------------------------------------------

  suān kǔ gān jí xīn xián cǐ wǔ wèi kǒu suǒ hán

  酸 苦 甘 及 辛 鹹 此 五 味 口 所 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啟示】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鹹,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複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註釋】甘:甜。辛:辣。含:包括。

  --------------------------------------------------------------------------------

  shān jiāo xiāng jí xīng xiǔ cǐ wǔ xiù bí suǒ xiù

  羶 焦 香 及 腥 朽 此 五 臭 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啟示】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

  【註釋】羶:羊身上發出的怪氣味。朽:物質腐爛後發出的氣味。嗅:用鼻子聞。

  【故事】從前,有一個鄉下人,成天好吃懶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歡吃。他有一個很靈敏的鼻子,專門用來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顆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他的妻子見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問題了,便要他出去學些技能回來。這個愛吃甜食的人,聽了妻子的話,之後乖乖出門去了。在路上,他看見一隻白鵝掉進泥巴坑裡,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來要找白鵝,他對那群人說:“我用鼻子幫你們找找看。”於是,他東嗅西嗅的,帶領他們來到泥巴坑,大家發現白鵝額果然就在裡面,感激之餘,便稱他為“好鼻師”。據說,當好鼻師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無數的螞蟻,這些螞蟻慢慢演變到現在,變成了東嗅西嗅的昆蟲,正和好鼻師生前的習性一模一樣。

  --------------------------------------------------------------------------------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yǔ sī zhú nǎi bā yīn

  匏 土 革 木 石 金 與 絲 竹 乃 八 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啟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註釋】匏:一種植物,類似葫蘆,稱為匏瓜,古代常用它做樂器。土:陶土、瓦器。 革:皮革,指鼓。木:指木製樂器。石:指玉石之類做的樂器。 金:指銅鑼、銅鼓等金屬做的樂器。 絲:指絲絃樂器。竹:指蕭笛之類管樂器。

  --------------------------------------------------------------------------------

  yuē píng shǎng yuē qù rù cǐ sì shēng yí tiáo xié

  曰 平 上 曰 去 入 此 四 聲 宜 調 協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啟示】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

  【註釋】調:聲音和諧。

  【故事】好的音樂不但可以調劑身心,還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我國古書中,記載著許多中國傳統的樂器,並且也記載了關於以琴會友的故事。春秋時代,有個名叫俞伯牙的人,他雖彈的一手好琴,卻苦於找不到能與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聲吸引了一位樵夫前來聆聽,這位樵夫名叫鍾子期,他被餘伯牙的琴聲深深感動了。餘伯牙遇到了這位知音,心裡好高興,便和鍾子期結為異性兄弟。兩人約訂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鍾家村拜訪子期,順便讓子期欣賞他的琴藝,時間過的很快,他們約定的時間到了,餘伯牙如期去拜訪鍾子期。沒想到,鍾子期竟然已經過世了,餘伯牙悲傷的來到子期墳前,對著子期的墳,將琴摔個粉碎,併發誓從此再也不彈琴了。

  --------------------------------------------------------------------------------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高 曾 祖 父 而 身 身 而 子 子 而 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解讀】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故事】漢朝時,有個名叫偉伯余的讀書人,每當他犯了錯誤,母親總是拿著棍子教訓他。孝順的偉伯余,自知做錯了事,便虛心聽從母親的教誨,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興。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竟然哭了起來,母親便很著急的問他是否打的太重了。偉伯余回答說:以前母親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親身體還很健康,今天,母親打輕了,可見母親的身體不如以前了,我怎麼能不難過呢?這正是偉伯余發自內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自 子 孫 至 玄 曾 乃 九 族 人 之 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係。

  【啟示】九族之間的關係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係,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註釋】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連自己共為九代。

  【故事】周朝時,有個治禮作樂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兒子伯禽有事要見他,竟連續三次被周公打了出來。伯禽覺得很疑惑,便找賢人商子求教。商子帶伯禽到南山上,說:這裡有棵喬樹,高大又筆直,那裡有棵梓樹,低矮又卑下,你仔細想想這兩棵數,就知道原因了。伯禽著才明白自己當時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 子 恩 夫 婦 從 兄 則 友 弟 則 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啟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故事】周朝時,有個治禮作樂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兒子伯禽有事要見他,竟連續三次被周公打了出來。伯禽覺得很疑惑,便找賢人商子求教。商子帶伯禽到南山上,說:這裡有棵喬樹,高大又筆直,那裡有棵梓樹,低矮又卑下,你仔細想想這兩棵數,就知道原因了。伯禽著才明白自己當時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長 幼 序 友 與 朋 君 則 敬 臣 則 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啟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ng shī xù wù wéi bèi

  此 十 義 人 所 同 當 師 敘 勿 違 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啟示】社會是複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係和社會關係。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係的準則,乃至今日這些準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

  zhǎn qí shuāi dà xiǎo gōng zhì sī má wǔ fù zhōng

  斬 齊 衰 大 小 功 至 緦 麻 五 服 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啟示】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

  --------------------------------------------------------------------------------

  lǐ yuè shè yù shū shù gǔ liù yì jīn bù jù

  禮 樂 射 御 書 數 古 六 藝 今 不 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啟示】社會的不斷髮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註釋】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才能技藝。古人曾列為數學內容。具:齊全。

  --------------------------------------------------------------------------------

  wéi shū xué rén gòng zūn jì shí zì jiǎng shuō wén

  惟 書 學 人 共 遵 既 識 字 講 說 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啟示】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註釋】書學:研究文字的學術。說文:書名《說文解字》簡稱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

  【故事】據史書的記載,孔子的門徒中有七十二個人精通六藝,雖然古人認為讀書就要學這六項技能,但是,到了我們這時代,凡是講求專精,只要成了專家,就能為社會國家貢獻。造就一個專家,首先要歸功於文字的發明。中國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種。關於他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據說,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神話中曾提到:當倉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上掉下來許多米,而鬼也在夜晚號哭。不管這些神話是多麼不可思議,有一點是我們應該明白的,那就是:文字並非靠一個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就能創造完成的,正確的說法,是由滄頡整理而成的。中國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備的“ 字” 書—— 《說文解字》,專門記錄文字的由來,由這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演變。所以,要認識中國文字,就應該讀讀《說文解字》。

  --------------------------------------------------------------------------------

  yǒu gǔ wén dà xiǎo zhuàn lì cǎo jì bù kě luàn

  有 古 文 大 小 篆 隸 草 繼 不 可 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啟示】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瞭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註釋】古文: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鐘鼎文等。篆:書體的一種,分大篆、小篆。

  【故事】中國文字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不斷演變而成的。在沒有文字之前,聰明的人類要記事或表達意思,多以結繩及繪圖的方式來代替。據說,到了皇帝時,史官倉頡覺得沒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鳥獸的形狀所到來的靈感,照著樣子畫出來,成了最早的文字。後來要了解文字的演變過程,可以靠古代的書籍器物,得到概略的瞭解。像刻在牛骨和龜殼上的文字,是現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於是用刀刻的,所以“ 甲骨文” 的最大特色是轉折處多成方角,如“ 丙” 在甲骨文中,便是寫成:“ 四”(下面沒有橫)。金文,是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文字的線條比甲骨文複雜寫。後來,有了較進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結構方正,左右對稱,小篆的字型已略具國字的雛型了,線條簡化勻稱,如“ 馬” 字,在小篆中就寫“ 馬”。到了隸書、草書時代,中國文字已經到了定型的階段了。

  --------------------------------------------------------------------------------

  ruò guǎng xué jù qí fán dàn lüè shuō néng zhī yuán

  若 廣 學 懼 其 繁 但 略 說 能 知 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瞭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啟示】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註釋】學:廣泛學習。繁:繁雜、眾多。

  --------------------------------------------------------------------------------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凡 訓 蒙 須 講 究 詳 訓 詁 明 句 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啟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註釋】訓蒙:即啟蒙,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講:講解。究:考究。訓詁:用當代話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句讀:古代稱文辭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開始,求學問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礎,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識。研究字形及句讀可以說是研究學問的基礎。就句讀來說,雖然稱不上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如果不認真學習,把標點符號放錯了位置,可能會造成許多麻煩呢!從前,在唐朝有個員外,有一天,他請了一位新的管家,由於天性吝嗇,就和新管家約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 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員外立下這個條約時,條紋中並沒有標點符號。一年之後,管家在辭職時,向員外要求補償他的伙食費。員外理直氣壯的把當年立的條約拿出來,而這個管家立即拿筆將他改為:“ 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這下子,員外無話可說,只好賠錢了,這故事充分說明了句讀的重要。

  --------------------------------------------------------------------------------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為 學 者 必 有 初 小 學 終 至 四 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啟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紮紮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註釋】學者:學習的人。初:開始,開端。《小學》:一本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人朱熹、劉子澄所編,透過講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向兒童灌輸孔孟之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論 語 者 二 十 篇 群 弟 子 記 善 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啟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註釋】《論語》:論是議論,語是答語。此書是孔子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的書,分為20篇,共15917個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學生們。 善言: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孟 子 者 七 篇 止 講 道 德 說 仁 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註釋】孟子:孟軻。作《孟子》七篇。 講:講述。 說:宣傳,談論。

  【故事】《論語》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書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學問家,關於他們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們在這裡只舉一個來說。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們道理,弟子們照例圍坐在孔子的身邊,年僅二十四歲的增參也坐在其中,他是個自省能力很強的學生,所以孔子很欣賞他。席間,有弟子問孔子:“ 老師,為什麼您講的道理都那麼複雜呢?”孔子聽完這個問題,看看這為弟子,又望望曾參,然後回答說:“ 我的道理是渾然一體,而能貫通任何事物的。”說完,便離開了。滿頭霧水的弟子們圍著增參,曾參微笑著回答他們:“ 老師所說的道理,就是我們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誠心最重要。”雖然是簡單的兩句話,但是,真要做好,還不太容易呢!

  --------------------------------------------------------------------------------

  zuò zhōng yōng nǎi kǒng jí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ù yì

  作 中 庸 乃 孔 伋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啟示】孔伋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註釋】《中庸》:書名,子思著。 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予孟子。該書共33篇,總計3568個字。筆:書寫、創作。中:不偏不倚。偏:偏差。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易:改變。

  【故事】《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裡。有一次,家裡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作 大 學 乃 曾 子 自 修 齊 至 平 治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

  zhōng shū shú xiào jīng tōng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中 書 熟 孝 經 通 如 六 經 始 可 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註釋】《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門後學的著作,是孔子給弟子講孝道的言論。 六經,即:《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六部經書的總稱。

  【故事】《孝經》是討論孝道的書,內容是記載孔子和弟子曾參的論孝情形。自古以來,孝經就被推為談道德理論的重要典籍。舜帝年輕時,非常孝順,感動了頑劣的父親,和長設計要陷害他的後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後,仍然象以往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孝。孝順的最高境界,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扶持父母而已,還要做到顯耀父母的名聲。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盡苦難,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拯救國家並且讓父母感到榮耀的志願。於是,劉邦帶領軍隊南征北討,終於當上了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當他回鄉省親時,他的父親見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劉邦不僅連忙阻止,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詩 書 易 禮 春 秋 號 六 經 當 講 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併為此感到驕傲。

  --------------------------------------------------------------------------------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有 連 山 有 歸 藏 有 周 易 三 易 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迴圈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故事】《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占卜書籍,也是古人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得來的學問。自古人類對自然界各種不可測的現象,產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許多的占卜之學,希望能求得事事順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發明,來作為判斷是非吉凶的標準。

  --------------------------------------------------------------------------------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 典 謨 有 訓 誥 有 誓 命 書 之 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瞭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註釋】典:凡是皇帝的政績可作常法的記載,叫作典。謨:大臣向皇帝陳述良謀、善策的言辭。訓:陳誡帝王的言辭。誥:曉諭帝王的言辭。誓:出師告誡將士的言辭。命:君王所發的命令。 奧:深奧、難懂。

  【故事】《書經》這本書的內容,就象現在的政治檔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給君王的奏書,君王頒佈的法令,還有作戰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發出的公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珍貴的寶典。如第一篇中的堯典,讓我們知道了堯帝是如何的愛護百姓、治理天下。在堯帝的仁政治理之下,當時的社會一片祥和,這也就是《書經》的價值所在。

  --------------------------------------------------------------------------------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我 周 公 作 周 禮 著 六 官 存 治 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故事】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可見“ 禮” 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了輔佐的責任。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出來接見他們。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並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 周禮” 。

  --------------------------------------------------------------------------------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大 小 戴 注 禮 記 述 聖 言 禮 樂 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註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註釋】大小戴: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和他的侄戴聖。戴德選取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著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後戴聖加以刪減,編成《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即《禮記》。集:彙輯。備:齊全。

  --------------------------------------------------------------------------------

  yǒu guó fēng yǒu yǎ sòng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有 國 風 有 雅 頌 號 四 詩 當 諷 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彙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複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詩 既 亡 春 秋 作 寓 褒 貶 別 善 惡

  【解釋】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鑑。

  【故事】我國最古老的詩集是《詩經》。他的題材很廣泛,包括了社會風氣、生活狀況,還有貧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在《詩經》中,不僅內容生動有趣,就連所使用的語言也很活潑,這些詩作,是需要大家細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時代,詩的精神已經喪失了,在這個時代中周朝王室已漸漸失去了約束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這種混亂的情形,心裡很擔憂,於是便作了《春秋》這部書。《春秋》是本對現實的政治做客觀的褒貶,以及對各個諸侯國做善惡行為分辨的書籍。這本書裡有著名的“ 春秋五霸” ,這些諸侯國彼此爭名奪利,戰爭不斷,《春秋》這本書,就是針對他們來做評論的。

  --------------------------------------------------------------------------------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三 傳 者 有 公 羊 有 左 氏 有 谷 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註釋】傳:解說經書的註釋文字。公羊:公羊高,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左氏: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穀梁:穀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穀梁傳》。

  【故事】《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著當時國際間的大事。可是,因為《春秋》所記錄的事非常簡潔,如“ 夏五月,鄭伯克斷於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於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這段文字,我們仍然不能瞭解這場戰事的始未,這時就需要藉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原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於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因此,武姜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心生厭惡。莊公繼承王位後,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公叔段。有人勸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貳心,就難應付了,但莊公並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佔領了京城一帶的土地,而且朝著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才率領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有了左傳對這見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知道春秋時代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

  ěr yǎ 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 jīng xùn cǐ mò xiān

  爾 雅 者 善 辨 言 求 經 訓 此 莫 先

  【解釋】《爾雅》一部分辨別古今文學的差別,另一部分解釋文字的意義和給事物的名字下定義,所以我們要讀經書之前,應當先讀《爾雅》,然後才能讀懂群經。

  【啟示】《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

  gǔ shèng zhù xiān xián zhuàn zhù shū bèi shí sān jīng

  古 聖 著 先 賢 傳 注 疏 備 十 三 經

  【解釋】古代聖人著作的經典,經過諸先賢加以解釋意義而成為完備無缺的十三經。

  【啟示】十三部是《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這十三部書稱為十三經。

  --------------------------------------------------------------------------------

  zuǒ zhuàn wài yǒu guó yǔ hé qún jīng shù shí wǔ

  左 傳 外 有 國 語 合 群 經 數 十 五

  【解釋】左丘明著作除了《左傳》外,還有《國語》,稱為《春秋外傳》。十三經之外再加《左傳》和《國語》便是十五經。

  【啟示】《國語》記錄週末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言論,以每個國家來記述,而《左傳》是按年編排,側重記事。

  --------------------------------------------------------------------------------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經 既 明 方 讀 子 撮 其 要 記 其 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了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註釋】方:才、當。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五 子 者 有 荀 揚 文 中 子 及 老 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故事】五子中大家對老子及莊子可能比較熟悉,我們就以莊子為書中的兩篇故事,來探索莊子高深的學問。有一次,莊子向朋友借米梁,沒想到那位朋友對莊子說:“ 等我的穀子收成賣了之後,我再借你好不好?”莊子聽了很不高興,就告訴他:“ 昨天在來這兒的途中,有一條鮒魚對我說:“我快了請你幫我取點水來好嗎?”我便對他說:“等我到了南方後,再引西江的水來救你。”那條鮒魚隨即說:“ 等你從南方回來,你也可以到乾魚鋪來找我了。”有一回,莊子在釣魚時,有兩個楚國大臣奉命請他到朝中共議國事,莊子便說:“ 聽說貴國有隻神龜,楚王將它放在盒子裡供奉著,我請教你,這隻神龜是寧可在泥土裡爬行,還是喜歡被人高高的供奉著呢?”大臣答:“ 應該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 對了!我就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大臣牙口無言,只能佩服莊子善於比喻的口才了。

  --------------------------------------------------------------------------------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經 子 通 讀 諸 史 考 世 系 知 終 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註釋】史:史書。世系:姓相承的系流叫世系。

  --------------------------------------------------------------------------------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zài shàng shì

  自 羲 農 至 黃 帝 號 三 皇 在 上 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註釋】羲:伏羲氏,古代帝王。農:神農氏,古代帝王。黃帝:軒轅氏,古代帝王。

  --------------------------------------------------------------------------------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唐 有 虞 號 二 帝 相 揖 遜 稱 盛 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託。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故事】關於上古時期的種種傳說,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及遺蹟作為依據,所以我們多以神話來看待他們。就像夏禹,曾有人認為他是一隻大蟲呢!但是,無論這些神話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讓後代的人,瞭解先民生活演變和進化的情形。相傳上古時,有巢氏教人架木為巢;伏羲氏教大家馴養家畜;神農氏教人播種五穀,還有燧人氏教人轉木取火等,正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野蠻邁向文明的。由於這些人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舉為部落的首領。而黃帝則是因為發明了新的東西,讓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國人喜歡以黃帝的子孫來自居。之後,又有許多的皇帝產生,其中以堯和舜最受人推崇。堯舜的“ 禪讓之治” ,更是眾所周知。看來遠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祖先們便以懂得“ 以禮服人” 的道理,難怪中國會被稱為“ 禮儀之幫了。

  --------------------------------------------------------------------------------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夏 有 禹 商 有 湯 周 文 武 稱 三 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夏 傳 子 家 天 下 四 百 載 遷 夏 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註釋】家天下: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載:年。社:指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後來用作國家的代稱。

  【故事】夏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充滿神話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沒有禹這個人,似乎仍找不到證據。據史書說,禹的父親是鯀,由於治水失敗,被舜帝殺了。但在傳說中,鯀是天上的神,他眼見百姓飽受洪水之苦,心裡很難過,就把天上的泥土偷來平定人間的洪水,結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將鯀治罪。所以,後人才不忍心把鯀的下場說的太悲慘。夏禹之前的堯與舜,都是傳賢不傳子。禹也想效法他們,於是決定把帝位讓給益。但是,深受人們愛戴的禹,由於自己的兒子啟也是一位賢才,於是人民便一致擁戴啟為新的皇帝。謙虛的啟認為既然父親已經決定傳給益,自己就不該再和益爭奪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熱情擁戴之下,啟只得順應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天下又屬於一個家族了。

  --------------------------------------------------------------------------------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湯 伐 夏 國 號 商 六 百 載 至 紂 亡

  【解釋】商湯王起兵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後六百年,一直到商紂王。

  【啟示】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從大約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

  --------------------------------------------------------------------------------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周 武 王 始 誅 紂 八 百 載 最 長 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故事】我們知道夏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無道,最後被周朝消滅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為寵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國的下場。有個關於褒姒的神話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據說,遠在夏桀時 ,褒城有天飛來了由神人所化身的兩條龍,他們對夏桀說:“ 我們是褒城的兩位先君。”夏桀見了兩條龍心裡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太史官經過一番占卜後,對他說:“ 這是吉祥的,不妨將他們涎沫收藏起來,也許可以用來求福。”夏桀於是照著太史官的話做,將他好好收藏著。過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厲王時,有天裝著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從裡面爬出一隻蜥蜴,恰巧被一個婢女看見。後來那婢女竟然身懷六甲,經過四十年才生下一個女嬰,這女嬰也就是褒姒。據說,這是上天特地派來懲罰周幽王的,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

  zhōu gòng hé shǐ jì nián lì xuān yōu suì dōng qiān

  周 共 和 始 紀 年 歷 宣 幽 遂 東 遷

  【解釋】我國從周朝共和之年開始有正式紀年。經歷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東遷洛陽。

  【啟示】周朝第十代的歷王暴虐無道,終於被趕出皇宮,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後來由歷王的兒子宣王繼位,到了周幽王後,首都東遷洛陽,稱為東周。

  --------------------------------------------------------------------------------

  zhōu dào shuāi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周 道 衰 王 綱 墜 逞 幹 戈 尚 遊 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遊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註釋】逞:顯示、誇耀。干戈:軍事力量。遊說:政客以口才向掌權人提供計劃。

  --------------------------------------------------------------------------------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始 春 秋 終 戰 國 五 霸 強 七 雄 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註釋】春秋:指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前四七六年這一時期。戰國:指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七國止。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

  【故事】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是春秋戰國紛亂時期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其中又以齊桓公最受人推崇。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齊桓公的戰績中,管仲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不過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經與齊桓公作對過,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在齊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誤殺了魯國的國君,當時,為了避免遭受連累 ,鮑叔便帶著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國去 。而在同時,桓公的兄弟公子糾則在召忽和管仲的隨從下,逃奔魯國。等到事情結束,齊國群龍無首時,桓公和公子糾都想回國繼承王位。結果,公子糾得用機會暗中埋伏,想置桓公於死地,幸好桓公裝死躲過,就在公子糾的戒心鬆懈下來時,齊桓公趁機進入齊國登上了王位。在鮑叔的勸告下,桓公把管仲請了來,輔佐自己治國,由於桓公心胸寬大,管仲更不負所托,把齊國治理成富強的國家。

  --------------------------------------------------------------------------------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嬴 秦 氏 始 兼 並 傳 二 世 楚 漢 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啟示】秦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註釋】嬴秦氏:秦國君姓嬴,所以秦也稱為嬴秦,這是指秦始皇嬴政。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兒子。楚:楚霸王,項羽。漢:漢高祖,劉邦。

  --------------------------------------------------------------------------------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高 祖 興 漢 業 建 至 孝 平 王 莽 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啟示】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準則要符合於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於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註釋】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王莽殺害。王莽:漢朝大司馬,殺害漢平帝,自立為皇帝。篡:奪取。

  【故事】秦朝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另外開創了一統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時代,頒佈新法,大興徭役,在政績上雖有些成就,但卻也使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有“ 苛政猛於虎” 的說法。雖然秦的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為漢代的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當時不僅人民生活富庶,國力也很強盛,漢武帝命大將東征西討,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擴充套件了中國的版圖。這些應該歸功於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皇帝,雖然他替中國開闢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喜歡用酷吏,這些殘忍無道的官吏固然能將工作做好,但卻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恐懼之中,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光 武 興 為 東 漢 四 百 年 終 於 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啟示】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於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註釋】光武:光武帝,劉秀。東流:光武中興之後為東漢,以前為西漢。獻:漢獻帝,漢朝末代皇帝。

  --------------------------------------------------------------------------------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魏 蜀 吳 爭 漢 鼎 號 三 國 迄 兩 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啟示】《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部分,閱讀這部小說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瞭解到古代戰爭的動人畫面。

  【註釋】魏:曹操的國號。蜀:劉備的國號。吳:孫權的國號。鼎:傳國的實物,象徵王位。迄:到。兩晉:東晉、西晉。

  【故事】三國時代名將如雲,最為大家熟悉的莫過於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公和張飛,以及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在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為了擴充套件自己的領土,常常你爭我奪,因此戰爭頻繁,當時軍力最弱的蜀國,雖然擁有許多猛將,但是獨缺一位謀臣替他策劃。他從謀士徐庶和司馬徽那裡,得知諸葛亮是一位精於謀略的人才,便決定親自去請他來共謀國事劉備第一次親臨諸葛亮的住處—— 臥龍崗時,不巧諸葛亮正出門在外,劉備只好無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回來了,劉備二人度駕臨臥龍崗,不巧這次劉備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但是他並不灰心,過了幾天,他進行了第三次造訪。這一天,當劉備到達時,諸葛亮正在午睡,於是劉備便在崗外靜候,等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說明來意,並誠心地請他出山為蜀國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諸葛亮,對劉備的誠意十分感動,便同意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三顧茅廬”。

  --------------------------------------------------------------------------------

  sò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宋 齊 繼 梁 陳 承 為 南 朝 都 金 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啟示】南北朝時的南朝包括宋齊梁陳。這裡所指的宋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這裡的宋的開國皇帝是劉裕,所以也稱為劉宋,劉宋統治的時間只有五十九年。

  【註釋】宋:宋武帝劉裕。齊:劉高帝蕭道成。梁:梁琥帝蕭衍。陳:陳琥帝陳霸先。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金陵,歷史上稱為南朝。金陵:南京。

  【故事】傳說,劉邦在當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碭山斬死了一條大蟒蛇,而後當上南朝宋帝的劉裕,也曾經射死過大蛇。據說,,劉裕有次在水邊割蘆葦時,突然發覺四周有點異樣,空氣中不時飄來腥味,令劉裕不得不提高警覺,並且找了一處安全的草堆奪起來。這時,有條像樹幹粗的蛇從草叢鑽了出來,吐著長長的蛇芯,樣子挺嚇人的,劉裕趕緊抽出箭,連射三箭,大蛇便負傷跑了。第二天,劉裕來到作日割蘆葦的地方,他看見了幾個小孩在那兒搗藥,便很好奇地問他們原因,小孩告訴劉裕,他們的主人被劉裕打傷了,所以替他搗藥。原來他們的主人是土神,因為射箭的人正是劉裕,土神料到他日後必有大富大貴,所以不敢傷害他。看來,能當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際遇,當然,有些巧合也是後人附和而成的吧!

  --------------------------------------------------------------------------------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ī yǔ wén zhōu xīng gāo qí

  北 元 魏 分 東 西 宇 文 周 興 高 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啟示】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都是那些開創天下的帝王。至於那些繼承祖業的`皇帝,除了少數幾個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其他多數總是平平凡凡。

  【註釋】北元魏:北魏是鮮卑族,後改北元魏。宇文周:北周閔帝文覺。高齊:北齊文宣帝高洋。

  --------------------------------------------------------------------------------

  dài zhì suí yī tǔ yǔ bù zài chuán shī tǒng xù

  迨 至 隋 一 土 宇 不 再 傳 失 統 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啟示】楊堅起兵東征西殺,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建立的隋朝僅兩代就滅亡了。其原因是隋煬帝的荒淫無道,使得他眾叛親離。由此可見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註釋】迨:及、等到。隋:朝代名。一土宇:南北結合,天下統一。失統緒:失去了帝業。

  --------------------------------------------------------------------------------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唐 高 祖 起 義 師 除 隋 亂 創 國 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啟示】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從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但唐朝的天下其實是李淵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來的。

  【註釋】唐太祖:李淵,本為原留守封唐王。義師:伸張正義的軍隊。創:開創,創辦國是開始建立國家的基礎。

  【故事】唐朝的開國君主是李世民,他帶兵結束了紛擾的隋末,開創了輝煌的唐朝。據說,李世民還每當上皇帝之前,就已經顯露出天子的威儀了,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沒這段故事。當年,李世民正帶兵攻打洛陽,準備竭盡全力,一舉推翻隋的暴政,恰巧這天打了勝仗,李世民利用這個機會設宴犒賞了所有計程車兵。酒酣耳熱之際,李世民一時興起,決定上山打獵,紓解連日來的疲累。出發前,有部署為他算命,認為近日不適合出遊或打獵,否則會有災禍降臨。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所以獨自騎著馬上山去了。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現一隻白色的鹿,李世民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後來到一座城門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敵軍的城門,反身想跑時,不料城門內以衝出兩個人,李世民只好奮力抵抗,後來,他趕緊躲入一是古廟,祈求神靈庇佑。說也奇怪,一陣狂風之後,追兵並沒有進入廟內,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兩個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廟外,看來李世民真是有“ 真命天子” 的命,所以才能這麼幸運啊。

  --------------------------------------------------------------------------------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二 十 傳 三 百 載 梁 滅 之 國 乃 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啟示】唐玄宗統治的前期人稱 “開元盛世”,但後期卻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開始衰落。對於唐朝從強盛轉向衰落,人們常把罪責歸到楊貴妃和安祿山兩人身上。其實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註釋】梁:後梁,國號。

  --------------------------------------------------------------------------------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梁 唐 晉 及 漢 周 稱 五 代 皆 有 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啟示】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紛亂割據的時期,由唐末的藩鎮割據演變而來。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過的,所以各冠一個“後” 字來區別。這是五個很短的朝代,一共只有五十三年。

  【註釋】五代:五個朝代,在唐朝以前有宋、齊、梁、陳、隋五代,稱為前五代。唐朝以後有梁、唐、晉、漢、週五代稱為後五代。

  【故事】唐朝是中國的另一個盛世,在幾個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時,國事達到了最高峰,因而有“ 開元之治” 的美譽。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過他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玄宗過於寵愛楊貴妃以及胡人安祿山,正日沉迷於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過問,後人讀到這段歷史時,總把錯推到楊貴妃身上,其實,玄宗也應該負起一部分責任的。楊貴妃本來是玄宗之子—— 壽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宮內招待公卿大臣,楊貴妃也參加了,由於他姿色過人,性情嫵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楊貴妃成了玄宗的妃子。得到楊貴妃後,玄宗漸漸荒廢了國事,成天與楊貴妃飲酒作樂,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個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後起兵叛變,終於使朝廷走上由勝而衰的道路。

  --------------------------------------------------------------------------------

  zhào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趙 宋 興 受 周 禪 十 八 傳 南 北 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啟示】宋朝的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儘管消除了唐後期藩鎮割據,臣官專權,朋黨之爭的弊端,但它過分削弱地方力量,使州縣日益困弱、無力抵抗外侵,成了一個積貧積弱、苟且偷安的朝代。

  【註釋】南北:即南宋和北宋。

  --------------------------------------------------------------------------------

  liáo yǔ jīn jiē chēng dì yuán miè jīn jué sòng shì

  遼 與 金 皆 稱 帝 元 滅 金 絕 宋 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啟示】蒙古人曾聯合宋朝的兵力合攻金國,把金國消滅後,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他自行稱帝建立元朝,直到他的孫子忽必烈時,便起兵把宋滅掉,宋朝就此結束。

  【故事】宋朝有個傑出的人才——岳飛,關於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岳飛是宋徽宗宗寧二人年時出生的,由於出生時,正好遇上黃河氾濫成災,百姓紛紛往南方逃難。岳飛的父親就是在逃難的途中過世的。帶著幼子的岳母,仍然堅強的隨著人群往南方避難,他辛苦的撫養岳飛長大,母子二人就這麼相依為命。岳飛在岳母的嚴厲教導下,不但用功,對於仁義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實踐,所以岳飛年記輕輕的,就以深知國家民族大義。宋徽宗時,金人常南下侵擾宋,岳飛也毅然投入宋澤的軍隊,努力為國家效力。他屢破金兵,立了許多功勞,深受長官激賞。精忠報國的岳飛,屢次擊退金人的侵略,功績彪炳,卻在壯年時遭到奸人秦檜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嘆“ 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 。

  --------------------------------------------------------------------------------

  yú tú guǎng chāo qián dài jiǔ shí nián guó zuò fèi

  輿 圖 廣 超 前 代 九 十 年 國 祚 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啟示】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在於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它使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地區統一歸於中央政府管轄之下,更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絡及各民族間聯絡。

  --------------------------------------------------------------------------------

  dài chéng zǔ qiān yān jīng shí liù shì zhì chóng zhēn

  迨 成 祖 遷 燕 京 十 六 世 至 崇 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啟示】明成祖遷都燕京對於防禦蒙古和經營東北,也就是鞏固邊防和維護統一有著重要的意義。

  【故事】明朝的開國君主是有名的臭頭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時侯就處處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來。由於小時侯家裡窮,他必須幫人家放牛,一維持生活。在當時,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很聽朱元璋的話,他就像一個孩子王一樣,有什麼吃的喝的,總是分給大家享用。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幫人放的牛,宰了一頭分給大家吃,事後,他還設計了一個謊話,騙過了小氣的牛主人。由此可見,朱元璋從小便是個重義氣,有機靈的孩子。可惜朱元璋因為自小窮怕了,所以當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別人會嘲笑他過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來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摺中常會出現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 作則” 讀音和作賊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時無不戰戰兢兢的。這就是明朝初年的“ 文字獄” 。

  --------------------------------------------------------------------------------

  quán yān sì kòu rú lín lǐ chuǎng chū shén qì fén

  權 閹 肆 寇 如 林 李 闖 出 神 器 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啟示】明末宦官專權,帶來了政治的和成風,這樣,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也給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入內地騷擾帶來了可乘之機。

  【故事】中國歷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為嚴重,宋朝最後被北方蒙古族大軍所滅,忽必烈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運,在勢力強大的清軍的攻勢下,明朝滅亡,破關而入的滿族建立了大清帝國。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時候,許多忠臣義士奮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國家的勢力,雖然最後還是失敗了,但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鄭成功,這個和臺灣有著密切關係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時,就非常痛恨那些賣主求榮的人。有一次,他帶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懸賞總督的首級來改變僵局,結果有個人果真提了總督的首級來領賞。鄭成功知道後,很氣憤地將這個人斬了,旁人問他原因,他答道:“國家會如此衰敗都是因為賣主求榮的人太多了,如今這個人是 總督的心腹,卻也照樣將主子殺了來討賞,我能留這種人嗎?”由此便可以看出鄭成功剛烈耿直的個性。

  --------------------------------------------------------------------------------

  qīng shì zǔ yīng jǐng mìng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清 世 祖 膺 景 命 靖 四 方 克 大 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啟示】清朝初年雖然存在著高壓政策,如為了控制漢族人民的思想,大興文字獄,但到嘉慶皇帝為止,人民生活也比較安定。

  【故事】明末時,床王李自成將攻佔北京,吳三桂奉派出守三海關,當時有人將名妓陳圓圓獻給吳三桂,吳三桂對她自是疼愛有加。後來,李自成攻下了北京。這時,吳三桂的父親吳驤為了阻止李自成,便決定將陳圓圓獻給李自成,則要吳驤勸吳三桂投降。吳三桂知道父親在向他招降後,原本有些心動,後來聽到陳圓圓已經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決定親自南下攻打李自成。一場大戰後,李自成眼看形勢極為不利,便將吳驤殺了,接著又要殺陳圓圓。陳圓圓向李自成獻計,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陳圓圓,而吳三桂雖然收復了北京,但清兵也在這時入了關。

  --------------------------------------------------------------------------------

  yóu kāng yōng lì qián jiā mín ān fù zhì jì kuā

  由 康 雍 歷 乾 嘉 民 安 富 治 績 誇

  【解釋】順治皇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啟示】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勢力的鬥爭,建立起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在內地設立了十八個行省,從而確立起比較鞏固而穩定的政權。

  --------------------------------------------------------------------------------

  dào xián jiān biàn luàn qǐ shǐ yīng fǎ rǎo dū bǐ

  道 鹹 間 變 亂 起 始 英 法 擾 都 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啟示】自鴉片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強迫清朝政府簽定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

  tóng guāng hòu xuān tǒng ruò chuán jiǔ dì mǎn qīng mò

  同 光 後 宣 統 弱 傳 九 帝 滿 清 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啟示】清朝政府到了光緒年間,皇帝只是個空架子,而實權是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這個人稱“老佛爺”的女人,十分專橫,在她手中,中國的威名被完全丟盡了。

  【故事】鴉片戰爭之後,帶來了清朝末年一連串的內憂外患。當時掌大權的人如磁禧、李鴻章等人,缺乏新觀念,一旦與西方的新文明接觸後,一時無法調整自己的舊思想,就在許多溝通不良的情況下,使得中國的國土就這麼被外人蠶食鯨吞了。光緒帝及慈禧太后死後,又宣統皇帝即位。這位年僅三歲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當他身穿龍袍,端坐在王位上舉行儀式時,竟嚇得哇哇大哭起來。這時他的父親只好在一旁哄他:“不要哭了,就快完了!”這句話似乎已說出了清朝的命運,宣統皇帝才當了三年就被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軍隊推翻了,也使得中國正式步入民族時代。

  --------------------------------------------------------------------------------

  gé mìng xīng fèi dì zhì lì xiàn fǎ jiàn mín guó

  革 命 興 廢 帝 制 立 憲 法 建 民 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啟示】中國發展了五千年,經過了各個朝代的治亂興衰,第一位由人民選出的總統誕生了。

  【故事】一項革命活動要從發起到成功,並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種天時地利,最重要的還是人和。清朝末年,由於黨政者的昏庸無知,招致許多西方國家的侵略,不僅國家命運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這種情形下,才有了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軍起來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蹟。由於當時百姓早已唾棄清朝的虛弱無能,於是,革命的號角一響,有志之士便紛紛響應,經過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終於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國。1950 年,由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首先提出“ 中華民國” 的國號。“中華民國” 的稱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貢獻之一,1912 年,臨時政府成立參議院後,才正式決定以它為國名。

  --------------------------------------------------------------------------------

  gǔ jīn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 luàn zhī xīng shuāi

  古 今 史 全 在 茲 載 治 亂 知 興 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透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瞭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啟示】“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當成一個大家庭的家譜,那麼當我們回顧前人的經驗時,可以從中吸取許多有用的東西。

  --------------------------------------------------------------------------------

  shǐ suī fán dú yǒu cì shǐ jì yī hàn shū èr

  史 雖 繁 讀 有 次 史 記 一 漢 書 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複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啟示】《史記》是我國漢代大思想家司遷所寫,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到漢武帝時代共幾千年的歷史。《漢書》是東漢時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記載的只是西漢這一時代的歷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斷代史”。

  --------------------------------------------------------------------------------

  hòu hàn sān guó zhì sì jiān zhèng jīng cān tōng jiàn

  後 漢 三 國 志 四 兼 證 經 參 通 鑑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鑑》,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啟示】《後漢書》講述東漢時期的歷史;《三國志》寫的是東漢滅亡後,魏、蜀、吳三國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晉統一;《資治通鑑》敘述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以史為鑑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資治通鑑》。

  【故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是讀史書者必讀的,這些書各有各的特色。《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本史書,這本書是由皇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內容豐富,許多歷史故事都出自這本書。《漢書》只記載西漢的歷史,不像《史記》貫通了好幾個朝代,所以《漢書》是本“ 斷代史” ,由東漢班固所著。《後漢書》雖然也是寫漢代的歷史,不過它所記錄的是後漢時代的事,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所著。至於《三國志》的內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三國時代魏、蜀、吳的激戰、鬥智故事,還有桃園三結義裡的 英雄們,都是書中的主要人物。後來,明代的羅貫中就是根據《三國志》,寫了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國志》是由晉朝的陳壽所著的。這四本書合稱四史,是中國四本相當重要的史書。

  --------------------------------------------------------------------------------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讀 史 者 考 實 錄 通 古 今 若 親 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瞭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啟示】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過是一個簡單輪廓,要想真正掌握必須翻閱各朝各代的歷史資料,深入進行了解和研究。歷史是面鏡子,我們可以從這面鏡子中吸取許多寶貴的歷史教訓。

  【註釋】實錄:據實記載,唐朝後代載帝王個人事。

  --------------------------------------------------------------------------------

  kǒu ér sòng xīn ér wéi zhāo yú sī xī yú sī

  口 而 誦 心 而 惟 朝 於 斯 夕 於 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啟示】我們應該立志努力學習,知識的領域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是財富、是力量、是智慧。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間斷地學習才能掌握和運用它。

  【註釋】誦:大聲朗讀。帷:思維、想。斯:代名詞,這、這些。

  【故事】我們都知道,不論做什麼事,專心和恆心是最基本的態度,尤其是求學,更是需要具備刻苦的毅力。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們都曾有過一段艱苦的求學經驗,我們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為例子。范仲淹小時侯家庭環境並不好,母親改嫁後,便帶著范仲淹到長山居住,由於他對母親的改嫁一直不諒解,所以到他年紀稍長後,便獨自離家到應天府去求學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候精神不好,或體力不濟時,范仲淹就會拿早已放在桌邊的冷水,往自己的頭上澆,好讓自己清醒過來,再繼續讀書。像他這種刻苦求學的態度,並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後來果然當上了宋朝的宰相。

  --------------------------------------------------------------------------------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昔 仲 尼 師 項 橐 古 聖 賢 尚 勤 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啟示】孔子曾經拜郯子學禮儀;拜長弘和師橐學樂曲;拜老子學人生哲學。孔子曾說過:三個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個人值得我向他學習和效法的”。

  【註釋】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項橐:七歲為孔子學琴老師。

  【故事】春秋時代,有一次,孔子與學生坐著馬車出門,在途中看到許多孩童在路邊嬉戲。其中有個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獨自玩著築城的遊戲。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邊,告訴他車子要經過,請他道路旁玩,只見項橐理直氣壯地對他們說:“我只聽過馬車饒著城走,沒聽過拆城讓馬車過的道理。”孔子聽了小孩的話,便對他說:“你小小年紀,卻懂得很多嗎!”“小魚生下來幾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來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遠,我的年紀不他們都大,當然應該懂很多事了。” 孔子聽到項橐不服氣的回答,便決定考考他。“你知道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火沒有煙嗎?”“土山沒石頭,枯樹沒樹枝,螢火蟲沒煙。”項橐這個小朋友是不是很聰明呢?

  --------------------------------------------------------------------------------

  zhào zhōng lìng dú lǔ lùn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趙 中 令 讀 魯 論 彼 既 仕 學 且 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啟示】人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一個人的努力和奮鬥是不可中途終止的。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應該好學不倦,直到死為止。

  【註釋】趙中令:趙普,宋朝中書令。魯論:書名,《論語》有三種本子,是《魯論》、《齊論》、《古論》現在我們通常讀的論語是《魯論》。仕:做官。

  --------------------------------------------------------------------------------

  pī pú biān xuē zhú jiǎn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披 蒲 編 削 竹 簡 彼 無 書 且 知 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啟示】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製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註釋】披:披開。 蒲:草名,又叫草蒲,蒲編用蒲草做的書,傳說漢代路溫舒,年幼時無錢買書,用蒲草做成書頁,向人借來《尚書》抄了讀。竹簡:用竹削成蒲片,在竹簡上寫字,傳說漢代公孫弘,在竹林中放豬時,把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來《春秋》抄了讀。

  【故事】西漢有位名叫路溫舒的人,由於家裡很窮,只好替別人放牛,有一次,他看著滿地的蒲草,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蒲草編成本子,把向別人借來的書抄在上面,這樣不就有書可讀了嗎?”於是,路溫舒便利用這種方式,苦學成功了。

  --------------------------------------------------------------------------------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bǐ bù jiào zì qín kǔ

  頭 懸 梁 錐 刺 股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啟示】要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因為求知識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透過自己努力才能學到。現在我們有父母、老師的關心和教導,就更應該好好學習才是。

  【註釋】頭懸樑:架於柱上端的屋林,傳說漢代孔敬,常讀書到深夜,唯恐打瞌睡,把頭髮用繩子繫住,掛在屋樑上。錐刺股:鑽孔用的銳器指戰國蘇秦日夜苦讀,要把瞌睡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痛醒了再繼續。股,大腿。

  【故事】戰國時代的知名縱橫家——蘇秦,在還沒有成名之前,是個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遊說,並且毛遂自薦要求擔任官職,因為自己學問不夠,而被拒絕了。於是,蘇秦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讀累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後,再繼續苦讀。後來蘇秦成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合縱政策” (聯合六國抵抗秦國)就是他所提出的。

  --------------------------------------------------------------------------------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é bù chuò

  如 囊 螢 如 映 雪 家 雖 貧 學 不 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啟示】古人這種求學的精神是多麼令人欽佩呀!在那樣惡劣、貧困的情況下,能夠克服困難,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努力學習。今天我們有方便舒適的環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慚愧啊!

  【註釋】囊:裝在袋子里名詞當動詞用。輟:中止、停頓。

  【故事】晉朝的車胤用紗袋裝著螢火蟲,借其微弱的燈光來讀書,而孫康則開啟窗戶,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閱讀,他們的家境雖然都相當貧窮,可是卻能堅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廢。

  --------------------------------------------------------------------------------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如 負 薪 如 掛 角 身 雖 勞 猶 苦 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仍堅持讀書。

  【啟示】朱買臣和李密,一個打柴一個放牛,生活都非常貧苦,但能自己發奮讀書。後來都成為很出色的人。我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

  【註釋】負:背。掛角:傳說隋代李密,曾替,替人放牛,把一捆書掛在牛角上一邊走,一邊讀書。

  【故事】漢朝朱買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讀書,而隋朝李密為人放牛時,也隨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準備閱讀。雖然環境是如此艱苦,但他們求學的毅力仍不變。

  --------------------------------------------------------------------------------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蘇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發 憤 讀 書 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啟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和他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是我國文學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他們的學問都很高,文章也都寫得很好。被後人合稱為“三蘇”,也是唐宋八大家裡的三位人物。

  【故事】據說,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二十七歲時仍認識不了幾個字,直到哥哥中了科舉考試,做了大官後,才開始覺悟到自己的不學無術。從此,蘇洵便專心地研讀,進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閒的習性,正日與書為伍,一心想參加考試,沒想到竟然名落孫山,他很喪氣地回到家裡,把從前寫過的文章統統找出來燒了,從此必門苦讀。蘇洵痛下決心,苦讀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可以寫文章了,便提筆寫了一篇,一時文思泉湧,許多道理很自然地從他的筆下寫出來,蘇洵覺得彷彿這幾年所讀的書,使他的腦子裝滿了學問。於是,蘇洵的學識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學家歐陽修,從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爭讀的作品。

  --------------------------------------------------------------------------------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彼 既 老 猶 悔 遲 爾 小 生 宜 早 思

  【解釋】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啟示】蘇洵到了二十七歲才省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年紀輕輕,現在開始用功是絕對來得及的。要認識到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地知識根底,長大以後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若 梁 灝 八 十 二 對 大 廷 魁 多 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啟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願,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會成功的。年輕人應首先立下志願,失敗了不要氣餒,仍堅持努力、百折不回是一定會成功的。

  【故事】宋朝時,有個名叫梁灝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參加考試,想一舉成名 ,可是年年考,卻年年落榜,雖然已經考了無數次,但他卻一點也不灰心。梁灝的兒子也是好學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經高中狀元了,梁灝見兒子中了狀元,除了高興之外,自己的期許也更深 ,他立定志願,一定要考上狀元。從此,他更用功,每一個朋友見到他如此用功,就勸他不要這麼辛苦,兒子已是狀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還要自己去爭功名呢!但是,梁灝並沒有受這些話的影響,仍然日夜苦讀。黃天不負苦心人,在他八十二歲那一年,他終於考中狀元了。當皇帝召見他時,他的表現絲毫不遜於年輕的狀元,所以深得別人的讚賞。梁灝對於自己以滿頭白髮的高齡才中狀元,一點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終於達到了目標,完成了心願。

  --------------------------------------------------------------------------------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彼 既 成 眾 稱 異 爾 小 生 宜 立 志

  【解釋】梁灝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啟示】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為強大。你要使自己變為一個強者嗎?那麼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成功就一定會屬於你。光明的前途也會屬於你。

  --------------------------------------------------------------------------------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瑩 八 歲 能 詠 詩 泌 七 歲 能 賦 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啟示】祖瑩和李泌兩人很小就顯示出驚人的才華。這和他們的智慧是分不開的。但只是聰明而不學習終究還成不了才。祖瑩和李泌學習非常刻苦,每天幾乎是手不釋卷。已經把讀書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註釋】瑩:祖瑩,八歲能做詩。詠:吟唱。泌:李泌,從小愛讀書,七歲能作棋賦。

  【故事】祖瑩是北齊時的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詩經》及《尚書》一類的書。由於祖瑩整天手不釋卷的用功讀書,常常連覺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裡的燈火給藏起來,不讓他讀的太晚。好學又聰明的祖瑩,便在父母都睡著後,拿出自己預藏好的火種來照明,為了不讓父母看見,他還拿了衣服把門窗遮住,為的是要安心讀書。祖瑩有一次讀的太晚了,竟睡過頭了,醒來事以誤了上學的時間,便匆忙的趕到學校去,正好論到他要上臺講《尚書》。這時,他才發現帶錯了書,可是祖瑩很鎮靜的把《尚書》的內容背了一遍,不僅快而且連一個錯字也沒有,令在場的同學都吃了一驚。祖瑩長大後,果然在朝中擔任秘書及著作郎的工作,這個成就是他用功所換來的。

  --------------------------------------------------------------------------------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彼 穎 悟 人 稱 奇 爾 幼 學 當 效 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讚賞和稱奇,現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啟示】雖然祖瑩和李泌從小就特別聰明,但是如果不知努力,聰明反而會被聰明誤的。所以我們現在求學,也應該效法他們,除了運用聰明才智外,更要努力用功求進步,才能有所作為。

  --------------------------------------------------------------------------------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蔡 文 姬 能 辯 琴 謝 道 韞 能 詠 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啟示】在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孩子要讀書學藝是非常困難的,蔡文姬和謝道韞兩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見她們在當時學習是多麼不容易。

  【註釋】蔡文姬:女,姓蔡,名琰,字文姬,漢末人,從小喜愛讀書,精於音律。謝道韞:晉朝女文學家詩才敏捷,是當時著名才女。

  【故事】東漢的學者蔡文邕,有個能分辨琴聲的女兒蔡文姬。有一次,蔡邕在彈琴自娛時,突然一根琴絃斷了,正在一旁看書的蔡文姬便對蔡邕說:“爹,是不是第一根琴絃斷了?”蔡邕見蔡文姬並沒有回頭,竟能聽出哪根琴絃斷了,大感驚訝,新想,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斷了另一根琴絃蔡文姬又對父親說:“怎麼第四根弦也斷了呢?”蔡邕暗暗吃了一驚,這時才確信蔡文姬的確有音樂天分。謝道韞是晉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晉朝知名的宰相謝安)看見窗外正在飄著雪花,一時興起,便想考考侄子們的作詩能力。他問他們“大雪紛紛何所似” ?謝道韞的哥哥謝朗回答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看看謝道韞,很高興小小年記 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彼 女 子 且 聰 敏 爾 男 子 當 自 警

  【解釋】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啟示】當然,現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學讀書,這是社會的進步。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社會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無論男孩、女孩都應刻苦努力,多學知識,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唐 劉 晏 方 七 歲 舉 神 童 作 正 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啟示】劉晏有一次回答唐玄宗提出的問題時,曾說臣凡《四書》《五經》都能正,只一個“朋”字正不了。後來玄宗一查證才知道,原來當時朝延裡很多人朋比為奸,所以劉晏說無法正“朋” 字,就是這個道理。

  【註釋】劉晏:字土安,七歲能做詩寫文章,大家公認他是神童。神童:聰明小孩子。正字:官名,主管校正書籍。

  【故事】劉晏是唐玄宗時的一個小神童,據說,他曾經寫了一篇《東封頌》的文章獻給祭拜天地的玄宗。玄宗看了以後,贊不決口,於是,便召見劉晏,當他見到劉晏還是個孩子,不僅對他的寫作能力感到懷疑,便命宰相親自考劉晏。不久,宰相向玄宗說:“劉晏真是個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確很高。”玄宗於是下令劉晏擔任正字官,相當於現在的國立編譯館館長。劉晏小小年紀,卻能勝任這個官職,實在是不容易啊!劉晏不僅受到玄宗的喜愛,就連玄宗的龐妃揚貴妃,也非常欣賞劉晏的聰明伶俐。有一次,在貴妃的寢宮裡,玄宗對陪在貴妃身邊的劉晏說:“你這個正字官,還有什麼字不能正呢?”劉晏說:“朋友這字個我無法正。”原來當時許多人朋比為奸,結黨做壞事,劉晏就是利用這個字來暗示玄宗的。

  --------------------------------------------------------------------------------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彼 雖 幼 身 已 仕 有 為 者 亦 若 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麼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啟示】劉晏長大以後,他當了唐代宗的宰相。在他任職期間,非常愛民,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這和他從小立下的志向是一致的。我們也應該和他一樣從小立下志向,長大後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犬 守 夜 雞 司 晨 苟 不 學 曷 為 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啟示】萬事萬物都有自然界所賦予的特質,如狗能看門、雞會報曉。而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該如何呢?人類是有思維能力的,所以,自然賦予人的使命當然是掌握各門知識去征服自然。

  【註釋】司:管理。曷:何、怎麼。

  --------------------------------------------------------------------------------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蠶 吐 絲 蜂 釀 蜜 人 不 學 不 如 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啟示】人類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並以此來開拓更深、更廣泛的知識領域,不斷地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動物的活動不過是一種本能的表現,是無法與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相比的。

  --------------------------------------------------------------------------------

  yòu xí yè zhuàng zhì shēn shàng kuāng guó xià lì mín

  幼 習 業 壯 致 身 上 匡 國 下 利 民

  【解釋】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啟示】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如何把學到的知識為大眾服務,不枉費自己一生所學,對後人也有所幫助,首要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用所學習的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揚 名 聲 顯 父 母 光 於 前 裕 於 後

  【解釋】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讚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啟示】我們應該提倡一種奉獻的精神,對我們偉大的祖國、對人民、對他人的奉獻精神,我們的學識是奉獻的資本,誰的學識越多,誰的奉獻就越大。人民就把更多的榮譽獻給他們。

  【故事】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自幼就是一個懂事孝順的人,據說他的父親叫孔紇,是個大力士,有一天,孔紇和妻子來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個兒子。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孔紇便去世了,孔子隨著母親來到魯國曲阜縣。孔子每天都會把家事做好,夜晚臨睡前,還替母親捶背,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孔母則常常鼓勵孔子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才能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後來,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難過之餘,牢記母親的教誨,更加用功讀書。沒多久,孔子博學的美名傳遍整個魯國,許多人自願向他求教,拜他為師,孔子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wǒ jiào zǐ wéi yī jīng

  人 遺 子 金 滿 贏 我 教 子 唯 一 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並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啟示】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再有錢,如果子孫不求長進,又有什麼用呢,錢總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時,一無所長什麼也不會幹,反而害了他們。而書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才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勤 有 功 戲 無 益 戒 之 哉 宜 勉 力

  【解釋】反覆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啟示】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時光,持之以恆地讀書學習,那麼你就一定會得到豐厚的收穫,你的思想和學識就越加豐富。你也將會做出更多貢獻,這樣才不枉人生在世。我們要用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時刻提醒自己。

  【註釋】戲:玩樂。戒:防備。哉:(感嘆詞)啊!

  【故事】我國的詩仙李白,小時侯也很貪玩,後來受到一見事的啟示,才立志讀書,成為大詩人。這次,貪玩的李白又逃學了,他來到河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鐵杵在石頭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問她:“老婆婆,你磨這根鐵杵做什麼啊?”“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繡花針呢!”李白聽了,很吃驚的說:“這怎麼可能呢?”老婆婆看見李白的表情,便笑著對他說:“只要我每天不斷的磨,總有一天,這根鐵杵就能磨成針了。”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中完全覺悟了,他心想,不能再這麼貪玩了,應該好好把握時光,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對。李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果然成為唐朝的大詩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