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字經全集解釋

新三字經全集解釋

  新三字經更加適合兒童誦讀,極具知識性,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新三字經全文解釋

  1、春日暖,秋水長,

  2、和風吹,百花香。

  【註釋】

  1、春季是播種的季節。春天氣候溫暖,適宜於草木生長,比喻良好的生存環境。這是全文的起興。用“興”的藝術手法來寄託和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情生於景,理寓於情。

  2、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興藝術手法。

  和風:溫和的風,多指春風。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國的花蕾、花朵。

  時代社會的發展,像長江之水一樣,滾滾向前。青少年生氣蓬勃,像花朵一樣綻放在祖國的百花園中,沐浴著春天的陽光,茁壯成長。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棟樑。

  【註釋】

  3、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最重要、最寶貴的時期,是形成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最關鍵的時期。

  理想:對未來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

  4、志:志向。

  棟樑: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時期樹立遠大理想,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有著深遠影響。立志是人生的首要問題。《尚書·周書·周官》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孔子重視人生立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孫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們應該牢記先賢們的教誨,在平凡的崗位上去幹大事業,在振興中華的偉業中立志做棟樑之材。極目雲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強,

  6、生我材,為興邦。

  【註釋】

  5、天行健:源於《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自強:一種自我激勵、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於李白的詩篇《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邦:國家。天道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誰也不能阻擋,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永不鬆懈。

  每個青少年都應該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價值,不要虛度時光,把自己鍛鍊成為祖國建設事業中的棟樑之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貢獻智慧和力量。

  7、倡和諧,民所望,

  8、興道德,國運昌。

  【註釋】

  7、倡:提倡;倡導。

  和諧:相處融洽友愛,不爭執,不互相仇視。

  望:盼望;希望。

  8、興:開始;發動;使之興盛、盛行。

  道德: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

  國運:國家的命運。

  昌:興旺;興盛。

  構建和諧社會是廣大民眾的熱切希望。只要全社會大興道德之風,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齊明,魚遊春水燕舞惠風。豐衣足食百姓安寧,風雨同舟樂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陰迫,惜時間。

  【註釋】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時期,猶如一年四季中美麗的春天,孕育著無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緊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見青春》中說:”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少年強,中國強,少年一代的素質決定著祖國未來的命運。

  《顏氏家訓·勉學》曰:”光陰可惜,譬諸逝水“。唐代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寫道:”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光陰易流逝,少年時當珍惜時間,奮發有為。

  11、生有涯,知無限,

  12、苦攻讀,莫偷安。

  【註釋】

  11、涯:水邊。泛指邊際,如天涯海角、一望無涯。

  12、苦攻讀:刻苦讀書。

  莫偷安:不要只圖眼前的安逸,而讓時光偷偷地溜走。

  《莊子·養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這就要求我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讀書、學習、工作,不能得過且過。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人生需要刻苦學習,努力奮進,不能貪圖安逸。一個人要有緊迫感、飢餓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頑強進取。艱難從懶惰生,苦處經偷安來。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壽序》中講過:”人生世上,寸陰可惜,豈可晷刻偷安耶?“我們應該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13、求學路,曲彎彎,

  14、路是弓,人是箭。

  【註釋】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個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種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彈性的弓背和堅韌的弓弦組成。人利用張弓的瞬間爆發力,將箭射向目標。

  箭:古代兵器,長約二三尺的細杆上裝有尖頭,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發射。現代射箭用的箭頭一般用鋼、鋁合金等製成。

  學習、求知沒有一帆風順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滿著艱辛。”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應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15、頭不回,弦不斷,

  16、志不渝,勇向前。

  【註釋】

  15、頭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說明”開弓沒有回頭箭“。

  弦:弓背兩端之間繫著的繩類之物,多用牛筋製成,有彈性。

  16、渝:改變,多指態度或感情。

  勇:有膽量,不怕危險和困難。

  就像射箭,人一旦選準目標,就不能中途斷絃,要有堅韌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當我們踏上正確的求知道路,就應該像離弦的箭一樣,百折不回頭。

  17、大海闊,踏浪尖,

  18、高山險,勇登攀。

  【註釋】

  17、闊:面積寬廣。

  浪:水面上湧流時形成的波浪,起時為浪,伏時為波。

  浪尖:比喻困難最大、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處向高處邁進。

  攀:抓住東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閬《酒泉子·憶餘杭》詞雲:”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人要敢於面對挑戰,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敢於拼搏。

  《荀子·勸學》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劍膽,

  20、溫而厲,恭而安。

  【註釋】

  19、琴:琴類樂器的統稱。古代文人賢士常以”琴棋書畫“來修煉自己的情操。

  劍:古代兵器,長條形,一端尖,兩邊有刃,安有劍柄。戰國時期男子佩劍風靡一時,文人雅士常佩劍而行。

  20、溫:溫和。

  厲:嚴厲。

  恭:莊重而有禮貌。

  安:安詳。

  元代吳萊詩篇《寄董與幾》雲:”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琴心劍膽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膽識,乃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完美體現。

  《論語·述而第七》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言談、面部表情甚至體態語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養。如能做到既溫柔又嚴肅、既謙恭又莊重,那就掌握了為人處世的要訣。

  21、鐵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勝必謙。

  【註釋】

  21、鐵可磨:傳說唐代詩人李白少時讀書,中途廢止。遇一老嫗,磨鐵杵(chǔ),欲作針。李白感悟,發憤讀書,終成詩仙。這一故事在民間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諺語。

  石可穿: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石可穿“來自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誥》中說:”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鑽,使穿一石盤,厚五尺許,雲:‘穿此盤,便當得道。’其人乃晝夜穿之,積四十七年,鑽盡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後人用心堅石穿這一成語來說明: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

  22、攻:攻打,進攻。

  克:戰勝,克服。

  謙:虛心,不自滿,肯接受他人意見。

  只要意志堅定,鐵杵可以磨成針,石頭也能穿透。一個人對於學習或工作上的困難,不攻則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來。當取得成績或取得勝利之後,我們也不要驕傲,而要保持謙虛。

  23、我學子,重師禮,

  24、感師恩,為人梯。

  【註釋】

  23、我學子:指學生。

  重師禮:做學生的要尊重老師,對師長要有禮貌。

  24、恩:恩情。人梯:一個人讓他人踏著自己的肩膀向高處攀登。此處喻老師為培養學生成人作出的奉獻。

  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二程集》說:”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說:”為學莫重於尊師。“學生對老師應該感恩報恩。老師是自己攀登知識高峰的引路人和前進的階梯。古人云:”惟賢者,能為報恩“。知恩、感恩、報恩,應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條道德準則,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25、燃紅燭,化春泥,

  26、嘔心血,育桃李。

  【註釋】

  25、燃:燃燒。

  燭:用蠟或其他油脂製成的供照明用的東西,多為圓柱形。

  燃紅燭:語出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篇《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化春泥:語出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6、嘔心血:形容老師為培養人才而費盡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樹,春天開白花或粉紅色的花,果實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樹,落葉小喬木,花白色,果實球形。”桃李“用來比喻老師所栽培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如”桃李滿天下“。

  教師為了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貴品質,就像蠟燭默默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燭淚流乾成灰。教師辛勤育人的奉獻精神又像落花,雖然飄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麗的春花。教師更像園丁,為了學生的成才嘔心瀝血,他們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一代棟樑木,滿園桃李花“。

  27、授知識,傳道義,

  28、人才群,功德碑。

  【註釋】

  27、知識: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經驗的總和。這裡主要指科學文化知識。

  道義:道德和正義。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圖畫刻在石頭上做紀念,為碑。

  韓愈《師說》中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責任,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正義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教書育人“。教師在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29、學與思,琢與磨,

  30、知與行,相交錯。

  【註釋】

  29、學與思:主要講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所得,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將不光之物,經過磨,使之光滑、鋒利、美觀。

  琢與磨:此語出自《詩經·衛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進修、德行的砥礪、學問的研討或文章的修飾。

  30、”知“、”行“問題是中國倫理學說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庸·禮記》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裡明確指出”知“先”行“後。《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這裡提出”行“貴於”知“的觀點。在宋、元、明、清的哲學中,程朱學派以為”知“先於”行“,有”知“而後能”行“。明則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行“不分先後。王夫之則提出”行“先於”知“的觀點,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學習實效。讀書忌死讀,否則變書奴。只有把學到的東西,經過思考,成為自己頭腦裡”會發酵“的知識,才能做到”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葉聖陶語)。我們既要重視倫理道德的實踐行動,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認知和主觀修養,兩者相交執行,相與促進,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於勤,毀於惰,

  32、荒於嬉,敗於奢。

  【註釋】

  31、毀:破壞;糟蹋。

  惰:懶。

  32、荒:荒蕪;荒廢。

  嬉:遊戲;玩耍。

  敗:敗,失敗。

  奢:奢侈;揮霍。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一勤敵萬難,苦練出英華。我國有句古訓:“大抵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許多失敗的人是被懶惰所“毀”掉的,一個人過於貪玩、貪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節儉敗由奢。”人不能過度地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過,

  34、言必行,行必果。

  【註釋】

  33、省:反省,回顧和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吾:我。

  過:過失;錯誤。

  “省吾身,思己過”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溫習了呢

  34、言必行:說了話就要去做,行動一定要堅決。

  行必果:指行為堅決果斷。

  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善於進行自我批評。省吾身、思己過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種修養方法。這種自我修養方法在當代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中國人歷來注重為人要講誠信,如“一”開頭的成語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論語·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強調言出於衷,說話算數,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個方面是說了就要做,付諸實踐。孔子認為,君子以言過其實、說了不做為恥辱,為人應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35、敗與勝,非天命,

  36、得與失,乃互生。

  【註釋】

  35、敗與勝:指人事業上的成功和失敗。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決定的,還有人主觀努力的因素。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不要產生宿命論,不要產生自卑心理,不要產生聽天由命、消極頹廢的悲觀情緒。

  人生的所得與所失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相轉化的。懂得了這一道理,我們就可以在“得”與“失”之間做自我調節,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

  37、勤奮者,功必成,

  38、開創者,業必興。

  【註釋】

  37、奮:精神振作;情緒高漲。

  功:功勞;成效;本領。

  38、開創:開始建立,建立。

  興:興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奮學習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領,取得成功。

  君子敢為天下先。開創者免不了會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但也會欣賞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麗風景。克服困難、勇於開創事業的人,必能興旺發達起來。

  39、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難成龍。

  【註釋】

  39、貪:不知滿足,貪得無厭。

  逸:安樂;安閒。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動物。這裡指那些沒有開拓精神、只會跟著別人腳印走的人,難以成為出眾的優秀人才。

  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貪圖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終會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不開拓進取、得過且過的人,終將只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高潔青蓮若為官,光風霽月伴清廉。世人都學蓮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圖小利,毀名聲,

  42、貪大財,易喪命。

  【註釋】

  41、圖:謀劃;極力希望得到某種好處。

  圖小利:貪圖小便宜。

  毀名聲:毀掉自己的名譽。

  42、貪大財:貪腐、貪戀錢財的禍國殃民者。

  喪命:凡貪大財的不正義之人,均為違背道德、觸犯法令的罪人,這種人容易喪掉性命。

  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人應該像鳥兒愛護自己的翅膀一樣珍惜愛護自己的名譽。假如因為一時貪圖小便宜而使名譽受損,實在得不償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歷史上因貪財而喪命的還少見嗎?我們每個人都要引以為戒。

  43、私慾烈,弊叢生,

  44、心懷公,百路通。

  【註釋】

  43、烈:猛、威、強烈。

  私慾烈:這裡講的私慾,指那種強烈的個人私慾,個人私慾一旦達到了“燃燒”的程度,就會變為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淵。

  弊:害處;毛病。

  叢生:聚集而生或接連不斷髮生。

  44、心懷公:心懷公心。

  一個人強烈地追求個人私慾,各種各樣的毛病和危險便會接踵而來。相反,一個公平正直之人,一個為群眾利益著想、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麼事,都能得到民眾支援,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經,

  186、踐行者,事必功。

  【註釋】

  185、“正清和”三字經是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不信邪,曰為正;不混濁,曰為清;不暴戾,曰為和。

  186、踐行:實行;實踐。

  事:事業;工作。

  功:成功。

  文懷沙先生認為: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志在貫通斯三氣也。這是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時代感受的昇華,是為人處世的經典要義。因為“正清和”三字很經典,所以說它“是三經”。以“正、清、和”三字經為座右銘,做人做事就一定會成功。

  187、不信邪,曰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註釋】

  187、信:信奉。

  邪:不正當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倫理思想,意義與“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執其中。

  不信奉邪說,不動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別人論短長。

  儒家學說信奉中庸之道,我們的祖先不僅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為執政治國的方略。一個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準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莊正道上前進。

  189、腳不斜,心不驚,

  190、中正者,樂平生。

  【註釋】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門邪道的人,心裡是不會一驚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騙、偷的人,總是心驚膽戰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樂安寧的。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渾濁,曰為清,

  192、陰陽分,涇渭明。

  【註釋】

  191、渾:混亂。

  濁:不乾淨。

  清:指清潔、清廉、清風、清心。

  192、陰陽:我國古代哲學指宇宙中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這裡指人品的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等對立的方面。

  涇:涇河,發源於寧夏,流入陝西。

  渭:渭河,發源於甘肅,經陝西流入黃河。

  涇渭明:是涇渭分明的簡縮。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兩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們應該做一個心中純潔不渾濁、靈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塵的人,做一個”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人。一個人內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為有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之分,二者勢不兩立,界限分明。我們應該扶正祛邪,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汙。

  193、欲不貪,情不縱,

  194、心清者,人必敬。

  【註釋】

  193、欲:內心的慾望。

  貪:貪得無厭;貪婪。情:情感;情緒。縱:放任;不約束。為人要本分、謹慎、正派。內心要保持清靜,不可有貪婪的慾望,不要放縱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貪得無厭、慾壑難填的人。一個心清如鏡、淡泊名利的人,必定會贏得人們的尊敬。

  195、曰為和,不紛爭,

  196、和為貴,和則興。

  【註釋】

  195、和:和睦;和善;和諧;和平。

  紛爭:紛亂;爭執;抗爭。

  196、和為貴:語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當,因而和諧,最為可貴。

  興:興旺。

  什麼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謙讓,不爭執,沒有紛亂。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爭、戒吵、戒鬥。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要”和“不要”爭“。正如古人云:和則勝,爭則亂。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把”人和“擺在比”天時“、”地利“還高的位置。和諧了,一切就會興旺起來。”和“是各種道德規範的共同指向,人們用道德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是要與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身和諧一致。

  197、一人力,難經風,

  198、百人力,能抗衡。

  【註釋】

  197、經:禁受;承受。

  198、衡:泛指稱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傾斜。

  抗衡:對抗,不相上下。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難以經受大風、狂風的衝擊。換言之,一個孤立的人,是難以在社會上生存的。南北朝時北齊的劉晝在《劉子·薦賢》中說:”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雲之榭,非一木所構。“錢穆先生也說:”一木難以撐大廈,一葦何以障狂瀾?“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創大業的。

  若一百個人團結起來,其力量、智慧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其力量比一百個人各自單獨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會成為對不公平的一種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須知豪傑同心處,利斷堅金不用疑。“(《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無窮,

  200、萬人力,四海寧。

  【註釋】

  199、千人力,大無窮:眾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會成為”合金剛“這種”合力“,是巨大無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