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原文及翻譯:古代典籍和讀書程式篇

三字經原文及翻譯:古代典籍和讀書程式篇

  這部分介紹的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三字經原文及翻譯:古代典籍和讀書程式篇,更多雜文閱讀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原文]凡訓蒙,須講究①。詳訓詁,明句讀②。

  [註釋]①訓蒙:即啟蒙,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 講:講解。 究:考究。 ②訓詁:用當代話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句讀:古代稱文辭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譯文]教導剛入學的兒童,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原文]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繼,不可亂。若廣學,俱其繁,但略說,能知原。(注:《三字經》早期文字沒有這一段。)

  [原文]為學者,必有初①。《小學》終,至“四書”②。

  [註釋]①學者:學習的人。 初:開始,開端。 ②《小學》:一本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人朱熹、劉子澄所編,透過講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向兒童灌輸孔孟之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譯文]作為一個讀書求學的人,必須有個良好的開端。先把《小學》讀完,再學習《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原文]論語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記善言②。

  [註釋]①《論語》:論是議論,語是答語。此書是孔子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的書,分為20篇,共15917個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學生們。 善言: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譯文]《論語》這部書共分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傳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講道德,說仁義②。

  [註釋]①孟子:孟軻。作《孟子》七篇。 ②講:講述。 說:宣傳,談論。

  [譯文]《孟子》這部書是孟軻寫的,共七篇,內容是有關講述道德、宣傳仁義等優良品行的言論。

  [原文]作《中庸》,子思筆①。中不偏,庸不易②。

  [註釋]①《中庸》:書名,子思著。 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予孟子。該書共33篇,總計3568個字。 筆:書寫、創作。 ②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改變。

  [譯文]《中庸》這本書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原文]作《大學》,乃曾子①。自修齊,至平治②。

  [註釋]①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曾子曾受業於孔子,作《大學》一書,俱述孔子之言,共分10章,3綱領、8條目,共計1753個字。三綱領是: 在明德,在親民,在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②修齊:修身、齊家。 治平:治國、平天下。

  [譯文]《大學》這本書的作者是曾子。《大學》主要講述從提高自身修養、管理家庭到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原文]孝經通,四書熟①。如六經,始可讀②。詩書易,禮春秋③,樂經亡,餘可求④。

  [註釋]①《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門後學的著作,是孔子給弟子講孝道的言論。 ②六經,即:《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六部經書的總稱。 ③詩、書、易、禮、春秋:指上句說的六經。其中《禮記》分為《周禮》和《戴禮》。④亡:亡佚、失傳。 餘:其它。 求:尋找。

  [譯文]《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讀熟四書,才可以讀像六經這樣比較深奧的書。《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號稱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其餘的都儲存至今。

  [原文]有連山,有歸藏①。有周易,三易祥②。

  [註釋]①連山:書名,又叫《連山易》,相傳是伏羲氏作。 歸藏:書名,又叫《歸藏易》,相傳是黃帝作。 ②周易:書名,又稱《易經》,相傳是文王、周公、孔子作。 三易:以上三部書的合稱。

  [譯文]《連山》、《歸臧》和《周易》,這三部書合稱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陰陽概念來說明宇宙萬事萬物迴圈變化的道理的書,它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故後人廣為研究,影響深遠。

  [原文]有典謨,有訓誥①。有誓命,書之奧②。

  [註釋]①典:記載帝王立國的原則,叫做典。 謨訓誥:帝王告誡的言辭。 ②誓:出師告誡將士的言辭。 命:君主所釋出的命令。書:指尚書。 奧:深奧。

  [譯文]《尚書》上所記載的,都是虞、夏、商、週四代的政論。一篇名為典,是帝王立國的原則。一篇名為謨,是大臣治國的策略。一篇名為訓,是大臣對君 主的訓誨,如伊訓。一篇名為誥,是國君的通告。一篇名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為命,是國君的命令。書中 言論道理很深奧。

  [原文]有國風,有雅頌①。號四詩,當諷誦②。

  [註釋]①國:諸侯所封之國。 風:民間歌謠。 雅:正樂之歌。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 頌:宗廟祭祖之樂歌。 ②四詩:《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 當:應當。 諷誦:背誦熟讀。

  [譯文]《詩經》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合稱為四詩。(詩經中的詩內容豐富,感情深切)是我們應當誦讀吟詠的。

  [原文]周禮者,箸六官①。儀禮者,十七篇②。

  [註釋]①周禮:書名,周公著。 箸:同著,制定的意思。 六官:《周禮》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六部分管理國家政務,相當於後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六部分即是周代的政治制度。 ②儀禮:書名,周公著。

  [譯文]《周禮》中記載著當時六官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儀禮》中禮儀大綱分為八種,共十七篇。

  [原文]大小戴,注禮記①。述聖言,禮樂備②。

  [註釋]①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聖,戴聖是戴德的侄子,他們都是漢代大儒。 注:註釋。 禮記:書名,西漢時在孔丘故居的牆壁中發現古文《禮記》 二百零四篇。戴德刪為八十五篇,稱《大禮戴》,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稱《小禮戴》,即《禮記》。 ②述:記述。 聖言:聖人的言論。 備:齊全, 完備。

  [譯文]戴德和戴聖都曾彙編《禮記》並作註釋,記述了聖人的言論,完備地記錄下了上古的禮樂制度。

  [原文]詩既亡,春秋作①。寓褒貶,別善惡②。

  [註釋]①詩:《詩經》。 既:已經。 亡:衰敗,冷落。 春秋:書名。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訂而成。 ②寓;寓含。 褒:表揚。 貶:批評。 別:辨別,區分。

  [譯文]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跟著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善惡行為的認識辨別。

  [原文]三傳者,有公羊①。有左氏,有穀梁②。

  [註釋]①傳:給經典書籍作註釋的著作叫傳。 公羊:即公羊高,魯國(今山東)人,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 ②左氏:即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 轂梁:即轂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轂梁傳》。

  [譯文]公羊高著的《公羊傳》,左丘明著的《左傳》和轂梁赤著的《轂梁傳》,合稱為三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原文]經既明,方讀子①。撮其要,記其事②。

  [註釋]①經:聖人的著作稱經,這裡指儒家經典。 方:才。 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②撮:選取挑選。 要:要點。 記:記住、牢記。

  [譯文]經書全部讀熟了,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子書種類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取重要的部分來讀,記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後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揚①。文中子,及老莊②。

  [註釋]①荀:即荀子。荀子名卿,楚蘭陵人,作《荀子》上下篇。楊:即楊雄,漢代成都人,作《大玄經》、《法言》二書。 ②文中子:姓王名通,隋朝龍 門人,作《元經》、《中說》二書。 老子:姓李名耳,周初亳邑人,作《道德經》。 莊子:名周,楚蒙城人,作《南華經》。

  [譯文]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楊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