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三字經詳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講的是五行和五行的起源,“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五行在中國文化中這麼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詳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歡迎查閱。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因為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數”,是天地自然之數理,所以五行之數也是數學的鼻祖。

  說 到數理就必須再談《易經》,《易》是研究天道的學問,其中的道理貫穿後世的一切學問,包括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易學運用的說理工具就是數理邏輯體系,換 句話說,易經依靠的就是數理以及數的變化。先後天之卦象都是從數理變化產生的,由理生出數,再由數生出相。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具體的相(物相或事相),但相 從何處而來?總不能憑空產生吧,相正是生於數。

  前面已經舉了電腦的例證,文字處理、影象聲音都是具體的電腦的相用,支援電腦產生相用的是數,是一 系列由數字編排的控制程式,沒有數也就沒有了相用。但是控制數的是理,是宇宙間某種規律性的東西,正如電腦的作業系統是按照某種既定的程式設計的,另有一 種計算機程式語言,它有自己的理,理生數,數生相。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天之道就是自然之理,透過天地之數,也就是自己的程式系統,控制著自然界的一切物 相。《易經》研究的就是天地之數,要透過天地既定的符號系統,讀出其中表達的程式與資訊,這是研究易學的根本目的。

  清朝康熙年間,由康熙皇帝御纂、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總裁、四十九名翰林、進士等參與的《周易折中》是我們今天研究《易經》的大全。當然這只是《周易》,周朝用的易經,夏用連山易,商用歸藏易,都不同,這在下面講五經的時候再詳談。

  《易 經》之數來自河圖、洛書,五行既是“本乎數”,自然也就離不開河圖、洛書。河圖、洛書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中屬於神秘文化部分,來源不十分清楚,很多學者懷 疑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東西,因為現在不用說創造,看也看不懂了。河圖據說是出現於伏羲氏時代,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那個時候黃河裡面出了一個長著馬頭、龍 身的怪獸。它身上的毛帶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使人類文明進入了漁獵時期。 後人就神話為黃河裡出來一匹龍馬,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都是些圈圈點點,這個圖案就叫做“河圖”。

  大禹治水時期,因為工程量太大,技術手段有限不 說,工程設計方案也是個大問題,大禹始終都為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苦惱。有一天,洛水之中忽然游出一隻大烏龜,龜背上的花紋圈圈點點,形成自然的圖案, 這個圖案就叫“洛書”。大禹看到洛書,茅塞頓開,終於找到了治水的最佳方案,成功地治平了中國的水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圖洛書的故事。

  河圖、 洛書有可能是古老的天文圖,用簡單的幾組數來揭示天文之理,至於二者的區別,歷來都是認為,河圖說的是先天之數,洛書說的是後天之數。《易經?系傳》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 鬼神也”。這是河圖之數,其中單數為陽、為天,有五個(13579)合數是25;偶數為陰、為地,有五個(246810)和數是三十。這就是天數五、地數 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五組數皆由一陰一陽組成,分列五方,一生一成,奇偶數之差皆為五。此五即河圖的中心五點,中而不偏,動而能和,為天地之中心。五組 數就生出五行,每一行又分陰陽。從一至十,是十進位制數理的根本,也是天地宇宙生成的本數。

  具體到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出現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 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方位上講,是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 居中。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土,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以上講的是天數生出的陽五行, 地數生出的陰五行與之相對,不過是二四六八十偶數而已,這就與我們命運講座中的陰五行與陽五行聯絡起來了。

  河圖既是先天之數,我們後天的一切數 理,包括《易經》之數都是來自於河圖,它是數的加減之元。中國古代的算具有九種,都是根據河圖之數理設計而成,我們熟悉的珠算只是其中之一。算盤上檔一珠 代表五,下檔四珠各代表一,加法是滿五加,也就是一下五去四,破五進十就要一去九進一;減法也是如此,破五要減就是一上四去五,退十減要補五,也就是一退 一還九。看起來複雜,其實都是由生與成二個數的加減變化而來,簡單之極。

  再說說洛書,古人認為,河圖是先天,談的多是天道之理,洛書是後天,說的 多是地道之理。河圖以天地化合生成五行分在四方,洛書則以五行的生剋制化而變為九宮,後天的一切變化都是由此而生出來的。九宮就是四方、四個角再加上中 央,一共九個方位。具體到數就是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在中央”。

  洛書以五居於中,取123456789居於四周,其對 角、縱橫三數之和均為15,其中:一六生成水居於北和西北,二七生成火居於西和西南,四九生成金居於南和東南,三八生成木,居於東和東北,五居於中土,統 乎四方。從對恃而言,一六之水生於四九之金,三八之木生二九之火,表明陽生於北,長於東,盛於南,消於西;陰生於西南,長於東南,極於東北,虧於西北。以 日照強度(陽)來看,一為冬至,三為春分,九為夏至,七為秋分;以月球引力(陰)來看,二為朔,四為上弦,八為滿月,六為下弦。

  在應用方 面,古人主要運用河洛之數理於天文、曆法、算術、堪輿(地質)等傳統科技之中,由此形成了道家的數術之學,從丹道兵法、醫卜星相,直到棋牌娛樂無所不及。 圍棋就起源於河圖,麻將當然是來自於洛書,圍棋360子代表周天之數,棋盤上橫豎各19條線,共361格,分“角邊腹”九宮之位。象棋則應用《易經》之數 理,棋盤是八八六十四格,雙方是四八三十二子。至於撲克牌更是我們中國唐朝的專利,唐天文學家一行發明頁子牌,四花代表四季,每花13張牌,1至13數字 相加為91,代表一季之天數;四季相加是364,再加以陰陽二個變數(大小王)各1/2,整副牌的數是365,為一個自然年的天數。西洋人將頁子牌改為撲 克,但改不了數理。西方人討厭13這個數字,如果能改他們早就給改了。

  《三字經》簡介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三字經》歷史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例如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了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三字經》鑑賞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