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經詳解: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下面為大家帶來了三字經詳解: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歡迎大家參考!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天賦與人的天性,也是天德,是不能夠紊亂的。這裡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之中無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恆常、永遠存在、不能改變的意思。

  五常之中以仁德為首,仁統四端,有仁才有義禮智信四德,所以古人在很多時候只用一個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論語?里仁》一篇裡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就是說君子在吃一餐飯這樣短的時間裡,也不能離開五常之德,至於生活動盪困苦、人生挫折困頓的時候,更應該是如此。

  那麼,什麼叫做仁呢?通俗地說,仁慈、有愛心就是仁。仁是體,慈是相,愛是用,表現出來就是愛心。能夠不講條件的博愛就是慈,慈的本體就是仁,它們是一體三面,同出而異名。

  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論語》中有“里仁”一篇,專門談仁的體和用。仁是抽象的哲學概念,不能離開具體事項空對空地談仁,所以孔子舉了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如“仁者愛人”,有愛心,能夠愛人、愛物就是仁,這是孔子不得已的說法,因為愛畢竟還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內容。中國有一句話,叫作“博愛謂之仁”,有人說這是孔子說的,其實這是唐朝韓愈說的,不是孔子的話。

  普通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喜歡才愛,不喜歡就不愛,所以愛字裡面有心。簡化漢字的愛,乾脆連心也掏去了,更赤裸裸了。慈則是愛的昇華,是沒有條件的愛,母親疼愛兒女是無條件的,這種愛就是慈,所以稱母親為慈母。

  在具體事項上如何才能達到仁呢?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提出五條標準,就是恭寬信敏惠。孔子說:“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是自重自尊,是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就不會有外來的侮辱;恭既是嚴以律己,寬就是寬以待人,包容他人的缺點,寬宏大量的人一定得眾。

  信是自信信他、信因信果等的合稱,是內心誠敬,不自欺的結果,能如此則天下沒有不可以用的人,也就是老子說的“聖人無棄物”。

  敏是聰明敏捷,反應快,辦事情不拖泥帶水,容易有事功。惠是恩惠,要有行動表示,不能總是空口說白話,但恩惠必須出自於誠,是真感情而不是假手段,這樣的人君才可以與其共事。孔子提出的實行仁的標準並非高不可攀,只要肯接受,人人都可以做到。

  五常之中的“仁”懂了,其餘的義禮智信四德自在其中,是“得一萬事畢”的自然結果。例如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智;能做到恰到好處就是義;義是孟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標。

  信是誠信,禮是守規矩、不放肆,內恭外敬,能如此則說話做事都不會逾矩。要達到隨心所欲又不逾距,孔子說要七十歲才能做到,我們時時看著自己還在不斷地犯規,能隨心所欲又不逾矩實在是太難了。

  作品賞析

  原文鑑賞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

  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