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三字經詳解: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孟子》這部書共有七篇文章,是孟子的弟子萬章、公 孫醜等人整理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內容都是講道德,說仁義,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闡明性善、闢斥邪說等。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四書的文字分量,共五萬六千多字,《論語》只佔 29%,《孟子》則佔了63%,因篇幅較長,故《孟子》的七篇文章,每篇都分為上下兩編。

  古人不參加科考的可以不讀《孟子》,但走仕途之路計程車子,必須熟 讀此書。《孟子》的文章寫得實在好,文意貫通、文采飛揚、說理透徹,有條不紊,後世的所謂“唐宋八大家”無不因襲孟子的文風。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生卒年月不詳。一般認為是生於公元前385年(周安王17年),卒於公元前304年(周赧王11年)。《史記?孟子旬卿列傳》中只用了137個字,從正面記述了孟子的生平。

  司 馬遷說:“孟柯,鄒人也,授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 兵。

  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敘詩書,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孟子是子思的再傳弟子,是戰國中期的大學者,曾周遊齊、宋、滕、魏等國,試圖說服諸國君王接受道德仁義 的政治主張,均因其學說“遠水不解近渴”而不被採納。故此晚年去齊回國,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那樣現實的時代環境中,他始終為人倫正義、為道德政治,奔走呼號,而絕對不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後世有人嘲笑孟子不識時務,以孟子的聰明才智和雄辯之力,如果改變一下思路,搏個富貴功業易如反掌。

  講 陰陽五行的騶衍來到魏國,梁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執賓主之禮;孟子來見惠王,梁惠王開口卻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於吾國乎?”不但不尊重,而且 毫不客氣。但是孟子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向時代風氣妥協,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明知道挽救不了這個時代,還是儘自己的力量,多救一個是一個,這就是 聖人。

  孔子不也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嗎?周遊列國,到處受癟,還被困在陳蔡餓肚子。孔子形容自己,“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吆喝了一輩子也沒把自 己推銷出去。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讚揚孔子,才大大的抬頭。偉大的人物活著的'時候都是倒 黴,死了以後才吃香。所以說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開闢者。

  但孟子畢竟去孔子165年,所出的時間、空間背景都不同,孔子溫 良恭儉讓、孟子間有俠義之氣,二人的性格、脾氣完全不同,所以孔孟二位聖人在為人處事、勸政說理的風格上也迥然有異。孟子有雄辯之材,例如他說服齊宣王行 仁政,說得宣王吾言以對,只好敷衍地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有毛病,我好色,沒辦法施行仁證。孟子說:好色有什麼關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誰不愛自己的女人呢?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如果大王能將此心推廣開來,使國中內無怨女,外無曠男,好色又怎麼會影響您施行仁政呢?宣王又敷衍說:“寡 人有疾,寡人好貨”,我還有毛病,我好財。孟子又說:好財貨有什麼不好?誰不喜歡財物,如周公的祖先公劉也是喜歡財貨,他與百姓一起富國強兵,大王如能與 百姓同之,愛財與施行仁政有矛盾嗎?宣王又說:“寡人直好世俗之樂”,我還愛聽流行歌曲。

  孟子說:聽何種歌曲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大王要獨樂樂還是與人樂 樂。是少樂樂,還是眾樂樂。如能與民同樂,聽歌又有什麼不好呢?齊宣王被堵得走投無路,孟子正是在引導他走上仁政之路。

  孟子被推崇為“亞聖”,其 書被列入儒門《十三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升格過程。在漢代,《孟子》與《論語》雖然同為子書,但實際地位卻大相徑庭。《論語》是儒家六藝的基礎課,地位 在經、子之間,而《孟子》則屬於普通的子書。在《漢書?藝文志》的目錄中,《論語》在六藝略,《孟子》在諸子略。漢文帝時《孟子》雖然一度被設定為博士, 但那是傳記博士,漢武帝時即罷了。

  唐文宗太和年間,國學石刻《十二經》,還是沒有《孟子》。直到北宋仁宗嘉佑十二年(1061年)刻成的經書上,《孟子》才第一次被列入九經。

  明洪武帝朱元璋認為孟子不應與孔子同享文廟之祭,下令撤掉孟子的牌位。到朱元璋晚年重新讀到《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一段文章時,不盡拍案呼好,又下令將孟子的牌位送回文廟。孟老夫子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實在是苦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