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三字經詳解: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歷史上的公孫弘與董仲舒齊名,都是漢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奠基人。

  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揹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官。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只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裡,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註解,抄在竹簡上面。

  古代的竹簡是有尺寸要求的,分為長簡和短簡兩種。長簡二尺四寸長,短簡縮短一半。“經書”都用長簡,例如“六經”就必須用漆書寫在長簡上;短簡則用於普通的子書,所以後世才有“說長論短”的成語。

  每 根竹簡上寫25個字,每個字大約一寸大小,25根竹簡用青絲繩貫起來為一編,也叫一篇。西漢時代還是用竹簡,東漢以後發明了紙,就不用竹簡了。後世雖然有 了紙張,但線裝本的古書還是這個老規矩,每頁紙25列,每列25個字,共625個字,幾千年下來都沒有變過。讀過私塾、背過書的人,老師一提第幾頁第幾 行,學生就知道了。古代著書相當不易,北方竹子少,得之甚難,所以必須熟讀強記不為功。

  竹簡削好了要殺青,現代叫烘乾技術,古代用炭火將竹子中的竹汁烤出來,竹簡才不會開裂。竹汁是青色的,一滴滴地流出來,象汗珠一樣,故稱“汗青”。文天祥的詩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是留名青史的意思。

  西漢的路溫舒和公孫弘,一老一小,家貧沒有書,還知道如此勤勉努力,我們有條件讀書的人更應該珍稀自己的條件,千萬不要自誤。要知道條件隨時都在變,機會轉瞬即逝,人生匆匆而過,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會和條件。

  歷史上的公孫弘與董仲舒齊名,都是漢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奠基人。

  公 孫弘,表字季,齊地薛國(今滕州)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經歷,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節儉,倡導儒 學,有益於教育事業發展的功績;也肯定了他諫止征伐匈奴和罷通西南夷,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指斥了他曲學阿世,“為人意忌”等缺失。

  漢 武帝即位以後,號召全國舉賢,各地推薦上來的人才有一百多人,其中就有六十歲的公孫弘。漢武帝派公孫弘出使匈奴,希望能借賢良者之口,說服匈奴不戰而降。 公孫弘一路看到的是百姓窮困潦倒,軍士厭惡戰爭的實況。帶著這種憂民思想,他的述職報告當然很不合武帝的心意。公孫弘很失望,就上書稱病,被免官回家了。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再次下詔舉賢,地方官又推薦公孫弘。七十歲的公孫弘推辭說:“我是因為無能而被罷官回來的,再舉薦我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堅決推舉他,公孫弘推辭不下,只好再去長安。

  這一次漢武帝封他為博士,又派他去西南視察民情。公孫弘出身貧寒,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憂心重重。視察報告又一次違背了漢武帝的本意,武帝在很長一段時 間內不再召見他。因為直諫而接二連三地碰釘子,公孫弘開始認真地琢磨為人和為官之道,並對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調整。慢慢地漢武帝開始喜歡起他。幾年後,公 孫弘官至左內史,公元前124年升至丞相,封為平津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