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定位

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定位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定位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脾穴(脾經)]拇指橈側,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經)]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經)]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經)]無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腎穴(腎經)]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經)]自腕橫紋至拇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際處

  [大腸穴(大腸)]食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

  [小腸穴(小腸)]小指尺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側緣推向小指尖稱為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邊。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即在此圓圈上,分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對小天心者為坎,對中指者為離

  [運水入土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側至大指根,沿手掌邊呈一弧形曲線

  [運土入水穴]手掌面,自拇指橈側端至小指根,沿手掌邊呈一弧形曲線

  [板門穴]拇指下,掌面大魚際肌之中點,以指點之有大如豆粒的筋頭,重按有痠麻感,為扳門的部位

  [小天心]掌根,小大魚際肌交接處凹陷中

  [四橫紋(小橫紋)]掌面,第2至5指根部橫紋處

  [小橫紋穴(掌小橫紋)]掌面,小指根紋下小橫紋處

  [陰陽穴]掌根,小天心穴兩側,靠拇指側的為陽池,靠小指側的為陰池

  [外勞宮穴]在手背、中指與無名指掌骨中間

  [二馬穴(二人上馬/上馬)]手背無名指與小指掌骨小頭之間的凹陷中

  [一窩風穴]手腕背側,腕橫紋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非針灸之列缺)]手腕兩側的凹陷內

  [陽池穴(膊陽池)]前臂一窩風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六腑穴]前臂尺側,自肘橫紋頭至腕橫紋頭成一直線

  [三關穴]前臂橈側,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五指節穴]手背手指各關節處

  [威靈穴]在手背外勞宮旁,食中指掌骨之間

  [精寧穴]在手背外勞宮旁,無名指與小指掌骨之間

  [七節骨]從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線

  [湧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處

  小兒推拿的特點有:

  ①在經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經穴通聯的觀點。

  ②有適應於推拿特點的穴位,這些穴位大多集中於頭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僅是點狀,也有線狀和麵狀。如前臂的三關穴和六腑穴都是線狀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腎水諸穴皆為面狀穴。特定穴位的點、線、面狀和分佈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為主的特點。

  ③診斷中發展了腹診法,治療上很重視歸經施治和五行生剋的基本法則。

  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強調以輕柔著實為主,要求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適達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小兒推拿八法為主的一整套小兒推拿手法和複式操作法。

  ⑤在臨床操作中,一是強調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式;二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三是重視膏摩的應用和使用蔥汁、薑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這樣既可保護嬌嫩皮膚不致擦破,又增強手法的治療作用。

  小兒推拿的物件一般是指6歲以下的小兒,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治療範圍比較廣泛,如洩瀉、嘔吐、疳積、便秘、脫肛、發熱、咳喘、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小兒癱瘓等症。

  小兒推拿的穴位及手法

  1、脾經

  位置:(1)拇指螺紋面;(2)拇指橈側緣。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橈側緣直推約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約300次。

  2、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節或大魚肌外側緣。

  主治:腹瀉、嘔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經

  位置:無名指螺紋面。

  主治:胸悶、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約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緣。

  主治:遺尿、尿赤。

  操作:從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內八卦

  位置:掌心勞宮穴四周。

  主治:咳喘、嘔吐、腹瀉。

  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用運法50次,掐3~5次。

  6、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緣(太淵穴到曲池穴)。

  主治:發熱、惡寒、無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側緣(神門到少海)。

  主治:發熱、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側小指與無名指指關節後陷中。

  主治:牙痛、驚、腹痛、脫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側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疳積。

  操作:指摩、掌摩約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主治:發熱、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內緣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龜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門之間(即長強穴)。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兒按摩推拿基礎手法

  1、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橈側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亦可用食中二指面著力作直線推動。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動。

  (3)分推法:用兩手拇指橈側或指面,自穴位中間向兩旁分向推動。

  (4)合推法:以拇指橈側緣自穴位兩端向中央推動稱合推法。

  2、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

  (2)掌揉法:以掌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

  (3)魚際揉法:以大魚際著力於穴位做環旋揉動。

  3、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稱為按法。

  4、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

  5、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稱掐法。

  6、捏法

  (1)二指捏:醫生兩手略尺偏,兩手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兩手指共同捏拿肌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2)三指捏:兩手略背伸,兩手拇指橈側橫抵於皮膚,食指中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7、運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推動,稱運法。

  小兒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攢竹(天門)

  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用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也稱開天門。

  2、坎宮

  位於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線。

  用兩拇指橈側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或分推坎宮。

  3、太陽

  位於眉梢與外眥連線中點向後一寸。

  用兩拇指橈側推運,稱推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推運為補,向耳方向推運為瀉。

  4、天柱骨

  位於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湯匙邊蘸水邊自上而下刮。

  5、腹

  位於腹部。

  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或四指摩稱摩腹。

  6、臍

  位於肚臍。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用指或掌摩,稱摩臍;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臍抖揉,亦稱揉臍。

  7、丹田

  位於臍下2-3寸之間。

  用揉法揉稱揉丹田;用摩法摩稱摩丹田。

  8.、脊柱

  位於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為捏脊。

  9、七節骨

  位於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下七節骨;用拇指橈側緣自下而上直推稱推上七節骨。

  10、龜尾

  位於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

  11、脾經

  位於拇指末節羅紋面。

  旋推為補,稱補脾經,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亦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兩者統稱推脾經。

  12、肝經

  位於食指末節羅紋面。

  旋推為補,稱補肝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兩者統稱推肝經。

  13、心經

  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

  旋推為補,稱補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兩者統稱為推心經。

  14、肺經

  位於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兩者統稱推肺經。

  15、腎經

  位於小指末節羅紋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腎經。

  兩者統稱推腎經。

  16、大腸

  位於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橈側為清,稱清大腸。兩者統稱推大腸。

  17、小腸

  位於小指尺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沿小指尺側緣處指尖直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沿小指尺側緣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為清,稱清小腸。兩者統稱推小腸。

  18、胃經

  位於拇指掌側第一節。

  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兩者統稱推胃經。

  19、四橫紋

  位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掌側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用拇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稱推四橫紋。

  20、板門

  位於手掌大魚際處。

  指端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本穴還常用割治法治療疳積。

  21、內八卦

  本穴為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到中指指根橫紋的2/3為半徑所作的圓。

  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八卦或運八卦

  22、二扇門

  位於手背第三掌指關節近端兩側凹陷處。

  用拇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拇指偏峰按揉,稱揉二扇門。

  23、外勞宮

  位於手背與內勞宮相對處。

  用揉法稱揉外勞;用掐法稱掐外勞。

  24、三關

  位於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橈側推向肘為大推三關。

  25、天河水

  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面用口吹氣隨之,稱打馬過天河。

  26、六腑

  位於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一、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氣候變化多端,冷熱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發病率最高。小兒臟腑嬌嫩,得病之後,容易出現夾痰、夾滯、夾驚以及化熱變喘等兼症,這是小兒感冒的特點,臨床上應予注意。

  小兒常見的一些傳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現為感冒症狀,必須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誤治療。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通常在氣溫低下,或突然變冷時最易發病。外感風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兒形氣未充,肌腠疏薄,表衛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氣候突然變化,冷熱失常時,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襲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開竅於鼻,外合皮毛。風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於肺衛,導致表衛調節失司,肺氣失宣而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肅,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氣道,導致肺閉痰喘。

  小兒脾常不足,感受風邪之後,會影響脾胃運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積滯嘔吐、腹瀉。

  邪熱不退,擾亂神明,引動肝風出現煩躁不安、抽搐等症。

  (臨床表現)小兒感冒,根據臨床症狀的表現,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型。

  1、風寒感冒:發熱、怕冷、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頭身疼痛、喉癢、咳嗽、痰清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淡紅。

  2、分熱感冒:高熱、微惡寒、汗少、噴嚏、鼻塞、流黃涕、頭痛、面赤、咽紅、咳嗽痰黃、舌尖稍紅、苔薄白或黃白相兼、脈浮數、指紋紅紫。

  (治療)

  治則:清熱解表,發散外邪。

  處方: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清肺經,清河水。風寒者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風熱者加推脊。

  方義:清肺經,清河水宣肺清熱;推天門(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疏風解表,發散外邪;風寒者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祛散風邪,發汗解表;風熱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熱解表。

  若兼咳嗽,痰鳴氣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豐隆、運內八卦;兼見脘腹脹滿,不思乳食,噯酸嘔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門、分推腹陰陽,推天柱;兼見煩躁不安,睡臥不寧者加清肺經,掐揉魚際交,掐揉五指節。

  二、咳嗽

  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實際上咳不盡無嗽,嗽亦不盡無咳,故一般統稱之為咳嗽。

  咳嗽是小兒疾病常見的一個症狀,一年四季皆可發病,而冬春季節尤為多見。咳嗽的成因不一,種類亦多,外邪侵襲肺臟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於肺,也可發生咳嗽。因此在臨診時必須全面檢查,仔細分析正確診治。臨床上一般將咳嗽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大類,小兒以外感咳嗽多見。

  (病因病理)

  1、外感咳嗽:本病的發生多因人體衛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時,風寒等外邪侵襲而致。

  肺主氣,為五臟之華蓋,上系咽喉,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司呼吸,為人體氣體出入治節的主要器官。肺為嬌髒,風為百病之長,人體一旦遭受外邪侵襲,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影響到肺氣之肅降,上逆則致咳嗽。

  2、內傷咳嗽: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轉變而成;或肺臟虛弱,或脾腎有病累及肺臟所致。久咳傷陰,肺失濡潤,則肺氣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氣不足則氣短而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若肺氣化不足,影響於脾,則脾失健運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溼聚為痰濁。溼痰積於肺,影響氣機出入,逐為咳嗽。寒久傷腎,腎虛則不能納氣,而影響津液之輸化,肺氣之升降。人體的氣化功能失常,則水氣不能循常而積為患,上逆犯肺,可見喘促氣短,咳聲無力。

  (臨床表現)

  1、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初起咳嗽無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頭身疼痛,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緩或浮緊,指紋淡紅。

  (2)風熱咳嗽:咳嗽,痰黃稠,咯痰不爽,發熱惡風,汗出,口渴唇燥,流黃涕,咽燥幹痛或癢,便秘,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指紋鮮紅。

  2、內傷咳嗽

  (1)陽虛咳嗽:咳聲不揚,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慾不振,動則氣急,苔薄白,舌淡紅,脈緩無力。

  (2)陰虛咳嗽:乾咳無痰或少痰,吐痰膠粘,咽喉幹痛,大便乾燥,甚則口苦,低熱或不發熱,舌紅無苔,脈多弦細或細數。

  (治療)

  1、外感咳嗽

  治則:疏分解表、宣肺止咳。

  處方:推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清肺經,運內八卦,推揉膻中,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義:推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疏風解表;推揉膻中,運內八卦寬胸理氣,化痰止咳;清肺經,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

  若風寒者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風熱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幹、溼性羅音加推小橫紋揉掌小橫紋。

  2、內傷咳嗽

  治則:健脾養肺,止咳化痰。

  處方:補脾經、補肺經、運內八卦、推揉膻中,運內八卦寬胸理氣,化痰止咳;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運化。

  久咳體虛喘促加補腎經,推三關、捏脊;陰虛咳嗽加揉二馬;咳痰不利加揉豐隆、天突。

  三、支氣管哮喘

  哮喘是小兒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臨床上常以陣發性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間有哮鳴聲,嚴重時張口抬肩,難以平臥為特徵。多見於春秋季節。氣候突變,寒溫失宜,飲食不當等為本病誘發因素。古人認為哮與喘不同,《醫學正傳》說:“喘促喉間如水鳴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但在臨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為哮喘。小兒哮喘多指支氣管哮喘。

  (病因病理)小兒哮喘病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證治匯補》說:“內因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喘病”。

  1、內因:本病的發生與肺、脾、腎三髒不足有關。肺虛表衛不固,痰邪內狀;脾虛運化失職,不能行其津液,積溼生痰,上貯於肺;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而喘。

  2、外因:氣候轉變,寒溫失調,外邪侵襲肺臟,肅降失常,肺氣壅塞,呼吸不利,氣逆而喘。

  哮喘是由於外來因素作用於內在因素而發病。素有特異體質的小兒,對某些刺激特別敏感,如外感風寒或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或鹹酸食物等,常可導致現出發作。反覆發作則可導致肺氣耗散,病程日久肺虛及腎,出現腎陽虛虧的症候。

  哮喘有寒、熱及寒喘兼陽虛之分。《景嶽全書》載有:“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外感風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體陽虛,氣不化津而致寒痰內伏發為哮喘。素體陰虛,痰熱鬱肺,或寒痰久伏化熱則發為喘。哮喘反覆發作,肺氣耗散,腎陽虛虧,氣不攝納為寒喘兼陽虛。

  (臨床表現):哮喘主要症候為呼吸急促,咳嗽氣逆,喉間哮鳴有聲,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平臥困難,咳痰不出,甚則張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頭汗涔涔。

  1、寒喘:咳嗽喘促,喉間有痰鳴聲,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無汗,面色蒼白或青紫,四肢不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數或浮滑,指紋淡。

  2、熱喘:咳嗽氣喘,呼吸憋氣,不能平臥,喉間痰鳴,痰稠色黃,發熱面紅,胸膈滿悶,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小便黃赤,大便燥秘,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指紋深紅。

  3、寒喘兼陽虛:除上述寒喘的症狀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納呆,頭汗涔涔,張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濡而無力,指紋淡白。

  (治療)

  治則:降氣平喘、化痰。

  處方:清肺經,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脅肋,揉肺俞,運內八卦。

  方義:揉天突,搓摩脅肋降氣引痰,推揉膻中,運內八卦,揉肺俞,清肺經寬胸宣肺,降氣平喘化痰。

  熱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關,揉外勞;久病體虛、陽氣不足、腎不納氣者加推三關,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清肺經改為補肺經。

  小兒疝氣推拿治療方法

  1、搗小天心5分鐘

  位置: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之,稱掐揉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微曲,以指尖或指間關節搗之。

  作用:清熱,鎮靜,利尿,明目。

  2、平肝2分鐘

  手法:自指根推向指尖。次數5-10分鐘

  功效:清肺平肝。

  3、推補腎2分鐘

  位置:小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操作:沿著小指從指根一直推到指尖,推100~300次。

  4、推補脾2分鐘

  位置:拇指末節螺紋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間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5、揉外勞宮2分鐘

  位置:在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操作:用拇指揉,稱揉外勞宮。揉100~200次。

  6、清小腸2分鐘

  位置:在小指尺側(外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操作:從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小腸;反之則為補,稱補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為推小腸,此處為清小腸,推100~300次。

  小兒推拿治療腹瀉步驟與方法

  1、按揉足三里

  以膝蓋髕骨下方的凸起處為起點,向下四指寬脛骨外側,用大拇指的指肚按揉這一點100-200下。

  2、推上七節骨

  以尾椎骨為起點,向上1寸到1.5寸為七節骨。將兩手張開,四指向外固定在腰椎兩側,大拇指交替向上推七節骨200-300下。要注意的是,小兒便秘就是“下推”,千萬別弄反了。

  3、揉腹法

  把手掌攤開,放在寶寶的腹部,逆時針輕揉50下左右,或2分鐘左右。這個按摩手法可以讓孩子止住腹瀉,同時促進腸胃功能潤化。但一定要逆時針揉腹,順時針揉腹則是調理便秘。

  4、揉板門

  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用右手拇指指腹順時針旋揉寶寶手掌大魚際,次數在50次左右。按揉這裡,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強腸的蠕動功能,讓寶寶的腸功能更好。

  5、補腎

  家長按住寶寶的小拇指最外面一節的指腹,順時針旋推,150~300次。在這裡,是寶寶腎經的反應點,腎主水,所以推拿此處可以補腎水,防治寶寶因腹瀉而發生脫水的情況。

  6、清大腸

  食指橈側緣(靠近大拇指的一側)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線即是大腸穴。從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對腹瀉和便秘有調理作用。

  7、運內八卦

  攤開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周,此圓周即內八卦。沿此圓周順時針掐摩稱“運內八卦”,作100-300次。助消化、止瀉作用。

  8、揉龜尾

  推拿方法:尾骨末端就是龜尾,用拇指按揉100-300次。

  小兒腹瀉的食療方法

  1、焦米湯。這在民間廣為採用,製作方法也較簡單。先將大米粉(米粉產品)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成淡黃色,聞到焦米香味時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食用時間焦米粉(米粉產品)加水5%煮,邊煮邊攪拌,直到煮開。然後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米粉產品)炒黃後,澱粉變成了糊精,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炒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對嬰兒腹瀉較為適宜。

  2、甜淡茶水。紅茶少許用開水沖泡後,將茶葉除去,按3%加入白糖即成。茶葉有收斂的功效,對嬰兒腹瀉是一種很好的飲料。

  3、胡蘿蔔湯。將胡蘿蔔500克洗滌乾淨,搗爛使成泥狀,加水煮數10分鐘,用細篩將其過濾去渣。然後加水稀釋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胡蘿蔔為鹼性,含有果膠,能吸附細菌及其毒素,並使大便成形。

  4、蘋果泥湯。將成熟的蘋果500克洗滌乾淨,削皮去核後搗爛成泥狀,加入淡甜茶水即成。蘋果不同於其它水果,其纖維比較細膩,對腸道很少刺激。蘋果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並能吸附毒素,故適合於小兒腹瀉、痢疾後食用。

  預防小兒腹瀉的方法

  1、提倡母乳餵養:由於母乳中含有一種稱為分泌性IgA(SigA)的免疫性物質,對保持和增強消化道區域性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使消化道具備強有力的抵禦病原微生物侵入的能力,保證孩子消化道的機能健全,不易發生腹瀉病及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可以說,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健康食品。母乳餵養對生後4-6個月的小兒及孩子的第一個夏天尤其重要,並應注意避免在夏天給孩子斷奶。

  2、為防止孩子發生腹瀉,食品及食具的衛生相當重要。特別是人工餵養的孩子,應注意飲食衛生及水源衛生。保證食品製作過程的清潔衛生;所用的食具必須每天煮沸消毒一次,每次餵食前還應用開水燙洗。清除了食具上附著的病原微生物,孩子就會少得腹瀉病了。

  3、在小兒的腹瀉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餵養不當所引起的。小兒的胃腸道比柔弱,其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母乳餵養或人工餵養的孩子在新增輔食時都應持慎重態度。注意一要按時新增;二要作到新增一種食品時遵守“從少到多”的原則;還要避免同時新增幾種食品。這樣就可有效防止因餵養不當造成的腹瀉。

  4、小兒消化道原本嬌嫩,患病(如發熱、呼吸道感染、食慾不振等)時消化功能明顯減低,在餵食過程中,應減少奶或食物的量,稍大的孩子則應給予容易消化又營養豐富的食物,切忌生冷油膩之品。病情需要時還可用口服補液鹽配製成飲料,隨時口服,以避免患其他疾病時因餵養失誤,發生腹瀉,反使孩子病情加重。

  5、感染性腹瀉如大腸桿菌、傷寒、副傷寒或輪狀病毒腹瀉的患兒、除醫生給予必的藥物治療外,作為家長要特別注意家庭中的消毒、隔離,以免傳給他人。消毒時可採用消毒劑—新消淨擦拭桌面、地面或洗滌患兒接觸的用具、玩具等。

  6、積極進行衛生宣傳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要洗燙,堵住“病從口入”這一致病環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