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禮儀三字經

中國文明禮儀三字經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也創造出極其絢爛的精神文明。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文明禮儀三字經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文明禮儀三字經

  校園禮儀

  到校時,抖精神,騎單車,擺放正;穿校服,行得體,早讀間,書聲起。

  愛公物,護花草,節水電,省資源;忌菸酒,拒毒品,禁吧廳,惜己身。

  上下課,鞠躬立,課間到,不追鬧;課堂上,開動腦,互合作,效率高。

  講誠信,樹榜樣,立美德,愛母校;學規範,懂禮儀,樹校風,遵校紀。

  我中華,禮儀邦,不學禮,無以立;新時代,承傳統,立大志,終身益。

  八禮四儀

  儀表禮,重細節,穿和戴,要適宜;揚儉樸,避攀比,勤洗澡,常換衣。

  男同學,留短髮,不染燙,手指甲,勤修剪;衣整潔,無紋身,陽光型。

  女同學,併攏膝,莫搭背,不化妝;坐姿端,頭容正,儀表美,氣質佳。

  公共處,挖耳鼻,穿背心,拉拖鞋,戴項鍊,配耳環,戴戒指,均不宜。

  餐飲禮,食文化,善節約,勿大意;用餐前,手先洗,候家人,齊用餐。

  用餐時,先長輩,客人坐,再動筷;口含食,不言語,吃飯時,嘴不響。

  忌喧譁,不追嬉,夾菜時,身不起;上新菜,用公筷,適量取,勿挑揀。

  就餐後,物歸位,有剩菜,記打包;提前走,要有禮,打招呼,然後離。

  言談禮,心中記,文明語,十四字;請和您,最常用,接電話,說再見。

  致歉意,貴心誠,表謝意,話先行;待師長,有禮節,有話說,舉手言。

  談話時,神專注,語速勻,不高論;言簡短,語謙恭,聽人講,莫插話。

  普通話,講規範,巧用語,不傷人;別人事,不打聽,髒謊話,定離棄。

  待人禮,須留意,父母情,比海深;其生日,表心意,與人遇,微笑隨。

  敬師長,記心上,師生貌,不評議;民族情,重其義,國際禮,尊其習。

  訪親友,須預約,回信件,應及時;他人物,不亂動,上網時,需謹慎。

  借錢物,還及時,幫別人,力能及;進人房,先敲門,寬待人,嚴律己。

  學生時代

  行走禮,遵交規,助別人,合情理;人行道,慢步行,隔離欄,不翻越。

  騎車時,守規則,進出校,推車行;不逆行,勿橫騎,為安全,懂謙讓。

  乘公交,按次序,不插隊,勿翹腿;坐車內,不進食,讓殘孕,助老弱。

  上下樓,靠右行,乘電梯,靠右立;路上行,不交談,遇事故,不圍觀。

  觀賞禮,忌隨意,講專心,少嬉戲;看演出,準時去,入座靜,益鄰己。

  不喧譁,粗口抑,摘帽觀,重心低;對演員,要尊重,鼓倒掌,行為忌。

  攜手機,主動閉,重要事,輕聲語;未經許,不拍攝,慎言行,視聽逸。

  若早退,趁間隙,劇終結,有序離;賞藝術,著正裝,觀比賽,抑情緒。

  遊覽禮,需謹記,跟團遊,不掉隊;護公物,不刻繪,珍稀物,不追打。

  咳出痰,紙巾裡,口香糖,扔進箱;有垃圾,請帶離,住酒店,慎亂用。

  景點遊,勿急躁,警示線,素質比;坐長椅,躺臥棄,遇人潮,讓座起。

  閃光燈,視標記,若令止,則關閉;需照相,詢問許,尊風俗,重信仰。

  儀式禮,常經歷,成人禮,應自立;升國旗,注目禮,唱國歌,要肅立。

  青春禮,見活力,畢業禮,惜情誼;入團禮,穿整潔,有集會,守時間。

  春節至,祝福記,清明衣,不華麗;重陽節,敬長者,端午節,思史意。

  恩師情,心中銘,逢節日,祝福送;中學生,懂禮儀,二中人,德行懿。

  拓展閱讀:中國古代文明禮儀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裡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裡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

  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