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精選10篇)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1

  設計理念:讓孩子走近《三字經》,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並以此為起點,開始對傳統經典的追尋,進而瞭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並憑藉此課,體現校本經典特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文背文。

  2、掌握有關誦讀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3、學會簡單地運用三字經。

  過程與方法:訓練為主,做到參與面廣;加強誦讀,說勤學成才的故事。

  情感與態度: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明白勤學好問、有所作為,人生才有意義的道理。

  行為與習慣: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多讀經典,多加積累。學習經典中的積極之處,好好做人做事。

  學情分析:《三字經》一課,將厚重的中華文化溶入兒童的閱讀理解過程之中,給兒童以浸潤,給兒童以重染。這課不僅是學生對具體文字的感受,更是對中華文明的感知,對中華民族氣節的啟蒙教育。雖然這些字詞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只要讀熟了,記住了,就能為今後更好的理解、領悟、印證打下了基礎。

  教學準備:《三字經》為人處事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出《三字經》:

  李老師知道我們四(1)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知識競賽來比一比誰的知識多,好不好?

  出示課件:

  1、哪些書伴隨古代孩子成長?

  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麼?

  3、我國曆史上,誰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個個金榜題名,做官清廉能幹,美名傳揚,被當時人稱“燕山竇氏五龍”?

  4、“懸樑”、“刺股”、“囊螢”、“映雪” 分別指的是我國曆史上哪位勤學之士發奮讀書的情景?

  你知道在哪本書上可以找到這些答案嗎?對了,答案就是《三字經》。

  二、簡介《三字經》。

  幻燈出示,師配樂讀。

  既然《三字經》那麼好,我們趕快去學學吧。

  三、學習《三字經》。

  (一)讀文:

  1、請你自由地讀讀紙上的三字經,要特別注意那些多音字。

  2、誰願意試試看,當眾讀一讀?個別讀,正音。

  3、老師也想來讀,請你當聽眾,可要聽仔細了!

  4、誰也讀讀看?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前提,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趕快再練練。學生讀完後再指名讀。

  (二)找特點:

  1、讀了《三字經》,你發現它有什麼特點嗎?

  交流特點(1):是啊,三字經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朗朗上口,還押韻呢,如唱兒歌,那就讓我們一起邊拍手邊唸吧!

  2、還發現它有什麼特點嗎?

  交流特點(2):《三字經》中還有許

  既有趣,又對我們很有幫助的歷史典故。

  看看,你在經文中找到了哪個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看,這麼小,就懂得尊敬兄長,讓我們一起來誇誇他。

  看圖誇孔融。

  誰能來背一下?

  我們一起來背!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請你帶著大家來讀讀這條經文。

  才九歲!敢問同學們你們幾歲?給父母暖過被窩嗎?

  誰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誇誇黃香?

  從黃香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是啊,語文是相通的,實際上,“孟母三遷”這則成語正是出自《三字經》,請一個同學來說說這個故事。

  孟子後來成為了大政治家,大學問家,與她的母親的教育分得開嗎?

  讓我們再來好好地誇誇這位母親!——讀

  誰還發現了知識競賽中的第一個問題能在這兒找到答案?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這位父親是不是也很了不起呀?

  你想怎樣誇誇他?

  讓我們動起來,一起誇誇他。(做動作誇)

  把這些句子一起來讀一讀。

  3、看,這些個故事,三字經往往只用寥寥幾字就加以概括,言簡意賅,也是三字經的一大特點!。

  分小組讀這幾句。

  (三)說說讀懂了什麼:

  剛才有同學還說,三字經告訴我們許多道理,讀讀其餘幾條經文,看看你能從中讀懂什麼道理。

  這些道理都很精深,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體會得越來越深。

  (四)說說還有什麼不懂:

  交流,再看圖讀經文和解釋。

  (五)唱《三字經》

  同學們讀得太動聽了,對老師來說,這動情的朗讀就是最美的享受!

  三字經還能唱出來呢!不信?我們一起聽聽三字經的歌曲。

  (六)背《三字經》

  哎,讀著唱著,三字經有沒有走到你的心裡去?

  學生背誦。

  四、用《三字經》

  有同學都能背了,你說說學這三字經有什麼用呢?

  是啊,於已有利,還可以幫助別人呢!我們學校裡就有這樣一些同學,你能幫我用三字經來勸勸嗎?

  出示:“小學生小力總是不聽父母的話,還常和爺爺奶奶頂嘴。”

  “我班有個同學學習不勤奮,總認為自己才小,等長大些再用功。”

  你能勸嗎?

  看來,三字經不僅有趣,還有用!

  想進一步瞭解三字經嗎?

  五、經文拓展

  根據介紹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將《三字經》分成五大篇章,依次是“為人處世篇”、“增長見聞篇”、“求知航船篇”、“歷史變遷篇”和“發憤勤學篇”,分解之後,我們逐篇學習,會輕鬆很多。

  贈言共勉:我們學校給同學發了很多經典的書,同學們可要好好利用!最後,老師想以《三字經》中最末的一段話來與大家共勉,希望,同學們在打開了《三字經》這扇視窗後,能夠自覺而快樂地去閱讀更多的經典——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含義,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2、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3、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透過本課,使學生明白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的知識根底

  教學重點

  透過學習《三字經》,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教學難點:

  學生會判斷《三字經》中的精髓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揭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三字經》嗎?

  《三字經》是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它偉大祖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最絢麗的一朵浪花。《三字經》源於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韻文非常容易記憶,內容包括傳統教育,歷史、地理、天文,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它是我國古代對孩子進行論理道德教育的書籍,現在被世界兒童運用。你們自豪不?

  二、初讀感知

  師出示《三字經》範讀。

  師:大家自己讀一讀這幾句《三字經》,把字音讀準,注意正確停頓。(生自己讀)

  三、學文曉理

  1、才一會兒功夫,大家就讀得琅琅上口了!這兩句三字經雖寥寥二十個字,但背後卻藏著動人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面老師給大家講講《孟母教子》、和《五子登科》的故事。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對孟子有益的教育環境,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學回家,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並且告誡他說:“求學的道理,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並且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用處了。”

  五代時,有一位竇禹鈞(又稱竇燕山),遵照聖賢教誨的義理來教育子女,因此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門。

  作者僅僅用了幾個字就把這連個故事寫出來了,讓我們讀一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說說你自己的感受。

  其實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能夠成才,給你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願,我們作為兒女,應該感謝父母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條件,更加發奮讀書。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愛親人、孝敬父母。

  2、三字經中還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越來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十三歲以前著重在記憶,之後理解力逐漸成長,故十三歲以前應注重記憶念誦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職。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能夠與人相處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義。因此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嚴格,不能偷懶怠惰,才能教出好學生。嚴師出高徒,嚴是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

  四、配樂誦讀

  1、師配樂範讀、朗讀。

  2、品讀解意,邊讀邊試解釋內容教師相機點撥,請學生結合《三字經》的內容,談談學習後的收穫。

  五、擴充套件活動:

  《三字經》裡還有好多關於指導教育學習的內容,老師讓你們自己蒐集,你們找了沒有?誰能把你喜歡的《三字經》內容和大家交流一下。辦一份手抄報。

  板書設計:

  《三字經》

  人性本善嚴格教育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

  不教父過不嚴師惰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3

  學習目標:

  1、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中這四句。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2、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道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3、透過本課,使學生明白人類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子、高粱、豆子、麥子、黃米、穀子”(成為六穀)。

  學習準備:

  多媒體

  學習過程:

  一、複習朗誦學過的“三字經”內容。

  可用個別表演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齊讀的方法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經》中“稻梁菽 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並將這兩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學生自主識字,“菽黍稷”

  3、老師配樂朗讀《三字經》。

  4、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5、師生共同解釋這兩句三字經的含義。稻子、高粱、豆子、麥子、黃米、穀子”稱為六穀,它們是人類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

  6、教師講故事:六穀的對話。

  7、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討論、交流。

  (1)六穀在我們生活中重要嗎?為什麼?

  (2)以後我們該怎樣做?教育學生愛護糧食。

  8、配樂集體齊讀

  9、指導學生背誦

  三、擴充套件活動:

  《三字經》裡還有好多關於指導教育學習的內容,老師讓你們自己蒐集,你們找了沒有?誰能把你喜歡的《三字經》內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繪畫,可以用完整的話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或者講其中故事也可以。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4

  教學內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授課目標

  1、讓學生懂得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2、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3句三字經。

  教學過程

  一、複習已學語句

  1、兩人為一組,以相對拍手遊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語句。

  2、全班隨音樂傳球誦讀《三字經》。遊戲規則:每人誦讀一句(6個字),接過球后,起立大聲誦讀,然後再轉身傳球。

  3、總結: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穫自然更豐富。

  二、揭題: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的故事,請小朋友們邊聽邊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新授感悟

  1、自讀《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3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並將這3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跟讀。

  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4、教師講解這3句三字經的含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同樣的道理,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師〗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 ,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師〗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四、討論、交流:

  (1)你認為哪句話對你的啟示最大?為什麼?

  (2)要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小時候就要怎麼樣? 小結: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五、擴充套件活動:

  學了本課後,你有什麼想法,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5

  教學內容: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2、透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道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3、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這4句三字經。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同學們,你們覺得讀書有沒有年齡的限制呀?(引出不論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學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

  1、 自讀《三字經》中從“養不教,老何為。”4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並將這4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

  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4、教師講解解釋這4句三字經的含義。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

  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三、討論、交流:

  (1)你認為哪句話對你的`啟示最大?為什麼?

  (2)要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小時候就要怎麼樣?

  四、小結:

  我們不能到長大才省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我們是兒童,早上八、九點中的太陽,現在開始用功是絕對來得及的。要認識到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地知識根底,長大以後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6

  教學內容: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授課目標

  1、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重點)

  2、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3句三字經。

  3、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瞭解同學之間互相謙讓可以增進團結,講謙讓是一種美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誦讀《三字經》嗎?為什麼喜歡?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肯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引導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了解《三字經》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已學語句舉例驗證。)

  二、揭題、新授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古代的孩子講謙讓的故事,請小朋友們邊聽邊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一)學文釋義、學文曉理:

  1、【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講解】東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才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提問:

  (1)圖中誰是孔融?

  (2)孔融最先拿梨,本來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卻是怎麼做的呢?

  (3)他為什麼要給自己選一個最小的?

  (4)孔融把大梨、好梨讓給了哥哥和弟弟,這說明了什麼?

  (5)孔融吃梨時講謙讓,爸爸的表情怎樣?爸爸會怎樣誇獎孔融?⑺孔融這樣做,他的哥哥會怎樣想?弟弟呢?他們以後也會怎樣做嗎?

  2、小結: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在好處和泡麵前不搶先,能讓人,他不僅受到了全家人的稱讚,也受到了世人的讚揚。孔融也成為了小朋友學習的好榜樣。

  (二)誦讀句子

  1、生藉助拼音自讀一遍。

  2、出示新授語句: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3、學生試讀,教師引導學生正音。

  4、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

  5、指導學生朗讀經文,背誦經文。

  三、總結

  (1)朗讀今日所學。

  (2)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對父母、對家裡的長輩、對老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 向老師和同學們說說你的打算。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7

  教學目標:

  1、 透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義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2、 透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教學重點:透過學習《三字經》,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教學難點:學生會判斷《三字經》中的精髓內容。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演講與名言推薦。

  1、 課前演講《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2、 演講評分

  3、 名言推薦。

  二、 匯入,師:“常回家看看”不僅道出了作者的心聲,而且還唱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那就是對家的重視。《三字經》裡也有這樣一句話:“夏傳子家天下”。今天,讓我們再次學習《三字經》,再次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 要求學生背誦《三字經》

  1、 提出要求: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背誦,並簡要闡述喜歡的理由。

  2、背誦《三字經》片段並簡要陳述理由。

  四、要求學生談談學習《三字經》後的收穫。

  1、提出要求:請學生結合《三字經》的內容,談談學習後的收穫。

  2、 學生談收穫。

  學生1:九峰人的座右銘是“先成人再成材”,這句話說出了道德品質的重要性。《三字經》中“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和“孫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們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多交良師益友,努力學習。學了《三字經》,我還知道: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連動物也不如。

  學生2:《三字經》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這句話就是:“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這句話告訴我們:勤勞就有功效,嬉戲是沒有益處的,應該警惕自己,時時勤勉用功。讀了這句話,我懂得了凡是勤懇學習的人,一定會有進步。如果怠惰嬉戲,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還會有損害,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

  學生3:“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啟示。如果一個人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因為不懂禮的話,就會容易說錯話,如果懂得禮節,大家便樂意和你為友,並且尊敬你。我們現在求學,常常與老師親近,要學老師良好的言行,功課上有疑問要請教老師,不要和老師疏遠。對於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學,要與他們和樂相初。

  五、拓展閱讀,並讓學生嘗試寫《三字經》。

  1、 與《新三字經》作比較,請學生找出《三字經》的創作手法。

  歸納:

  ①巧用典故

  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③注意內容結構的層次感

  2、 要求學生模仿所學內容,根據九峰校訓“勤誠勇愛”,寫《校訓三字經》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四人一小組交流,並推薦一名學生把所寫的內容寫在大黑板上。

  3) 全班交流、評析。

  4) 集體朗讀《校訓三字經》

  六、鞏固識字,指導寫字,課後第三題,可讀讀要寫的字。

  1. 先寫4個獨體字,注意要寫得勻稱。

  2. 再寫左右結構的字。 “孫”是左右同寬的字。

  3. 接著寫上下結構的字。“華”字 “一”要穩,“炎”字上小下大。

  4. “遠”是半包圍結構的字,“辶”的捺要寫平。

  七、教師小結。

  課後反思《三字經》是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8

  教學內容:

  《三字經》中的“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文內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讀書,就會取得好成績的道理。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並且在熟讀的基礎上達到背誦。

  3、明白學習別人的優點可以使自己進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對“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內容及含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小黑板、圖片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二、初讀詩文、理解大意

  三、明理品讀

  四、拓展昇華

  五、總結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兩篇小故事,請同學們邊聽邊想:這兩個故事講的都是什麼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教師邊出示圖片邊講述祖瑩吟詩、李泌賦棋的故事)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講的是什麼事?你從中知道了什麼道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跟這兩個故事有關的“三字經”。

  二、初讀詩文、理解大意

  1、出示詩文,讀準字音

  (1)教師範讀(教師語速適中,使學生聽清字音)

  (2)學生自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讀準字音)

  (3)指名讀(多種形式:拍手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讀,接龍讀……)

  2、理解詩文

  (1)你讀懂了哪些內容?

  學生彙報,教師適時講解:賦棋、彼、爾、效等字詞的意思。

  (2)指名講解詩文的意思(學生嘗試講解,教師適時補充)

  (3)教師對詩文意思進行小結: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讚賞和稱奇。你現在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地讀書。

  三、明理品讀

  1、北齊的祖瑩、唐朝的李泌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成績?

  2、我們應該向他們倆學習什麼?

  3、讓我們再來把這兩句三字經有感情的讀一讀(自由讀後齊讀)

  四、拓展昇華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齊的祖瑩、唐朝的李泌的故事,希望同學們能效法他們,從小就努力用功地讀書,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能理清課文內容的層次。

  能力目標

  正確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思品目標

  瞭解課文講述的道理和事例,從中吸取對自己成長有益的內容。

  教學重點:

  理解字、詞和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給課文正確地劃分層次。

  教具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查閱有關資料。課件製作。

  第1課時

  一、激趣匯入

  1、誰會背誦三字經?給我們大家展示一下。

  2、你對三字經還有哪些瞭解?給大家說說。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代表性的一種,相傳是南宋學者王應麟編撰,後經明、清學者補充。它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而且全書均為三字韻語,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憶。

  二、練習正確地朗讀課文

  (一)檢查預習

  1、誰來把課文讀一遍。注意訂正字音竇燕山讀一聲教五子讀一聲方少時讀四聲擇鄰處讀三聲。

  2、倆人一組互相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把“琢惰杼”等字音讀正確。

  3、指名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

  4、生字我們已經都認識了,字形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乃得筆順是先寫“橫折折折鉤”再寫撇。杼不要多寫一撇。琢不要忘記寫點。竇是上下結構,注意把字寫勻稱。

  提起筆來把字組成詞語寫一遍。

  三、看註釋,查字典理解短文內容。

  1、自己看註釋,查字典,說說短文的內容。

  2、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集體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性:人性,天性。相近:相同;相似。相遠;差別大。

  誰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受到的影響不同,每個人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差異。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善良的天性就會因為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對兒童進行教育,最重要最寶貴的規律就是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良好的環境,曾經幾次搬家,選擇好的鄰居居住、安家。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學習,逃學回家,孟母十分生氣地折斷了織布機上的梭子,以此來教育孟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掌握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因此,他教育出的五個兒子,都成了國家的有用之材。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對兒女只是養活而不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對學生光教育而不嚴格要求,是做老師的懶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你不學習是不應該的,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了能有什麼作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玉石不經過打磨就不能成為有價值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四、把課文連起來讀一遍。

  第2課時

  一、理清課文層次,練習把課文背下來。

  1、指名讀課文,想想課文是從幾方面來談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2、集體交流,給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層:(第一行)人生下來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受到的影響不同,每個人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差異。

  第二層:(2——5)孩子一生下來,就要接受教育,教育者要講究教育方法。

  第三層(6——10)人要學習,要知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3、指導學生按照層次背誦。

  第一層比較簡單,學生問題不大,直接比賽就可以。

  第二層以提問形式進行背誦練習,如“人生下來為什麼要進行教育?孟母是怎樣教育孟子的?”竇燕山教育成果怎麼樣?……”在此基礎上男女生對背,最後進行背誦比賽。

  第三層方法同上。

  二、思考。

  談談你學習課文後有什麼感受?

  三、背誦。

  推薦三字經全文,讓有興趣的同學練習背誦。

  四、作業。

  繼續練習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經典誦讀教學”之研討活動教學設計《三字經》 篇10

  教學內容: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誦原文,積累語言。

  2、知道《黃香溫床》《孔融讓梨》的故事,瞭解孝敬父母,互相謙讓是傳統美德。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

  3、培養學生“感恩、愛”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體會原文的含義,學習古人的孝敬父母。互相謙讓禮儀道德。

  教學準備:

  1、《黃香溫床》《孔融讓梨》配音動畫課件。

  2、《三字經》朗讀錄音。

  3、學習內容的課件設計。

  4“經典誦讀能手”頭飾、“經典誦讀小名星”頭飾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黃香溫床》《孔融讓梨》的故事嗎?想看一看嗎?

  2、播放《黃香溫床》《孔融讓梨》動畫課件,要求學生認真看,用心聽,用腦想,能說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們各做了一件什麼事?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看完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過渡新授:這個故事就出自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字經》的片段內容,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原文。

  課件出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二、誦讀感悟

  1、師範讀,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音。

  2、學生自由讀,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齡、能、融、染、犁、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讀熟讀順。

  4、看大螢幕個別讀,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佈置誦讀評比規則。

  5、師提示,古文的朗讀不但要正確還要讀出節奏韻律,播放《三字經》朗讀錄音,學生聽後先說感悟再試著自己讀一讀。

  6、指名學生個別讀——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評價中引導學生進一步讀出節奏韻律之美。)

  出示課件: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7、接火車讀。小組讀。各小組評選“經典誦讀能手”帶上頭飾。師生鼓勵。

  8、由“經典誦讀能手”上講臺誦讀,評選“經典誦讀小明星”帶上頭飾,師生鼓勵。

  9、全班同學打節奏,齊聲背誦

  10、同學們真聰明,那這章《三字經》的內容你們已經記住了,老師希望你們回家把古詩文背誦給家長聽。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三、拓展昇華

  1、讀古詩文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在彙報中質疑,再次體會原文的含義。明白做人的道理。

  2、在生活中,你是應該怎樣關心爸爸、媽媽的呢?看到別人做不對時你會說什麼?

  3、你該怎樣和同學、小朋友相處呢?

  四、總結提高

  黃香和孔融都是後來成為大官,可是人們記住的不是他們的大官,而是他們兒時的這些故事。可見,孝敬父母,關心他人,謙虛禮讓,富有愛心,懂得禮儀是多麼重要。這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用愛和感恩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和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