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道中遇微雨》詩歌鑑賞及答案

《劍門道中遇微雨》詩歌鑑賞及答案

  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注:宋孝宗乾道七年冬,作者從抗金前線的南鄭調回後方的成都,途中寫下這首詩。

  1.聯絡註釋介紹的詩人經歷,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塵”和“酒痕”分別有什麼含義?

  答:征塵”表示難忘征戰生活,“酒痕”表達離開前線的遺憾和無奈,只能以酒消愁。

  2.第三句是一個問句,第四句如何回應?可以看出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答:。沒有正面回答,借景抒情。因為詩人的願望是做個戰士,可是願望不能實現,只能寫詩飲酒,兩句包含著無奈與不甘,表現了一個愛國戰士壯志難酬的憂憤。

  (3)“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兩句詩有許多言外之意。試想象當時情景以及詩人的內心世界,用約100字的文字對這兩句詩加以擴寫。

  答:參考“整體賞析”的有關內容。

  4. 最後兩句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該詩的整體風格是怎樣的'?

  答:在感情表達上採用的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憤。詩歌的整體風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賞析:

  《劍門道中遇微雨》作於1172年冬。當時,陸游由南鄭(今陝西漢中)調回成都,途經劍門山,寫下這首詩。陸游在南鄭,是以左承議郎處於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中,參預軍事機密。南鄭是當時抗金前方的軍事重鎮,陸游在那時常常“寢飯鞍馬間”(《憶昔》)。而成都則是南宋時首都臨安(杭州)之外最繁華的城市。陸游去成都是調任成都府路安撫使司參議官;而擔任安撫使的又是當時著名詩人,也是陸游好友的范成大。他此行是由前線到後方,由戰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勞就逸。

  自古詩人多飲酒,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陸游滿襟衣的酒痕,正說明他與“詩仙”、“詩聖”有同一嗜好。騎驢,也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就是眾所周知的佳話。作者“細雨騎驢”入得劍門關來,這樣,他以“詩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實了。

  但作者因“無處不銷魂”而黯然神傷,是和他一貫的追求和當時的處境有關。他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一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陝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現在又要去後方充任閒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使作者很難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詩人未”,並非這位愛國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如果不是故作詼諧,他也不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誌

  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志難酬,因此在抑鬱中自嘲,在沉痛中調侃自己。

  【賞析二】

  劍門關是川北交通要道。當年,陸游奉調從陝南到成都去任新職,路徑此地,吟成這首記行小詩。詩人騎著毛驢,風塵僕僕,遠道而來。他一路前行,一路飲灑,倒也瀟灑自在。只是早行夜宿,衣不電動暇洗,滿身的塵埃和灑跡,未免不太雅觀。今日踏上劍閣古道,陰雲密佈,細寸濛濛,他穩坐驢背,崎崎嶇嶇,迤迤邐邐,左顧右盼之中,不時吟哦幾句,漸漸地,劍門關已經已經身後,行入劍南來了。

  這一番情調,夠別緻、夠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問該不該算個詩人了。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因為:自古詩人多飲灑,李白鬥灑詩百篇,杜甫灑量不在李白之下。現在,滿襟衣的灑痕,正說明自己與“詩仙”、“詩聖”同一嗜好。騎驢,也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不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嗎?而今自己“細雨騎驢”入得劍門關來。這樣,以詩人自命,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但何以又“無處不消魂”棗默然神傷呢?這就涉及陸游的一貫追求和當時處境了。他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一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陝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現在又要去後方充任閒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叫人怎麼能甘心呢!

  所以,“此身全是詩人未?”並非這位愛國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試想,如果不是故作詼諧,誰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誌?親愛的讀者,請透過詩人幽默、瀟灑的語調,去觸控、古籍他那顆苦痛心靈的震顫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