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關於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教學反思 篇1

  三節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鑑。如在把握《觀滄海》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何你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一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還有在分析《錢塘湖春行》的“早”體現在哪裡時,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鶯”“新燕”“幾處”“淺草”等方面,學生還找出了“水面初平”“綠楊陰”,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漲起來了”來印證,後者則說早春時楊柳最早發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講《秋思》一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鄉,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裡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一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後,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一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鍾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並引用錢鍾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教學反思 篇2

  這幾年,一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鑑於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於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群文教學充滿了一種期待。雖然嘗試著上了杜甫群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群文閱讀成為一種常態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為載體,以單元教學為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啟語文教學新探索。

  群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才剛剛起步。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一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為“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著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一步進行學習和體會,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一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為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於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並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節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群文閱讀的路上,我終於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為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