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怨刺詩”的現實主義精神

《詩經》中“怨刺詩”的現實主義精神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它所表現出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尤其是其中的怨刺詩,更堪稱代表。本文就試從其中的怨刺詩入手來分析其現實主義精神。

  就《詩經》而言,都是作者從實際生活出發,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揭露社會問題,並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可以說都是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體現。那麼,具體表現在《詩經》的“怨刺詩”中,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怨刺詩”大多收在《雅》詩和《國風》中,都是些“變風”、“變雅”的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的精神,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怨刺詩”又可分作兩類,一類出自貴族階級具有憂患意識的文人之手,多為公卿列士的諷喻勸戒之作。有的借古諷今,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大多作品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勞民》、《板》、《蕩》等,這類作品主要收錄在《二雅》中。另一類“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普通勞動者之手,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等。這些作品主要儲存在《國風》中,都是作者選取真實的典型事例,從客觀出發去向人們展示當時的社會。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怨刺詩”的內容特點。先來看《二雅》中的怨刺詩作。貴族“怨刺詩”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後期至東周初年。這個時期執政者昏庸腐敗,社會動盪不安,各種矛盾尖銳複雜。一些有識之士出於階級的本能,勇於直接向統治者指點國政的弊端。同時,也是在先秦時代,受原始民主風氣的影響,開明的統治者為緩和階級矛盾,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提倡獎勵進諫並自覺納諫,這種傳統也為他們提供了思想的依據。於是,他們飽含激情,寫出了一些憤世憂時、諷諭規諫的詩篇。《小雅》中的`《節南山》、《十月之交》、《雨無正》、《巧言》、《巷伯》等,《大雅》中的《民勞》、《板》、《蕩》、《抑》、《桑柔》、《召旻》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當政者昏庸腐朽、荒政誤國的惡法惡行。

  《雨無正》是侍官所作,諷刺幽王昏憒,倒行逆施,群臣皆不盡職,但求保身。如第二、第四章寫正值天災人禍之際,三司、諸侯並不盡力國事,群臣百官亦皆畏罪不肯進諫,而自己勤於國事,卻受到讒毀。因此,詩人十分憤慨,深切悲嘆,只有透過言詩來抒發自己悲鬱之情。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那個時代給有志之士帶來的創傷及當朝者的昏庸。

  《小雅》裡的一些士大夫的“怨刺”之作,揭露是深刻的,抨擊是強烈的,表現了下層官吏對“勞逸不均”的不滿,對“訛言”的無比痛恨,甚至激情地抒發了他們“感時傷懷,憂心哀民”的情感。如在《小雅·巷伯》中,詩人再也不用任何含蓄,而是一瀉無餘地迸發出胸中的激憤:“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應該說,詩人對現實生活中醜惡現象的鞭撻是深刻的。

  統觀這些詩,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或直刺時政的弊端;或直接抒發詩人不幸的遭遇;或表現詩人對“譖人”的憎惡等等,均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愛憎情感,迸發著批判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類作品大都以哀怨起,以哀怨終,表現出一種陷於苦痛之中不能自拔的無奈,深刻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人心狀況。透過這些怨刺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時的政治爭鬥,這種寫實手法的運用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政治上的真實畫面。這些作品,雖然是以維護本階級利益出發的,但他們對昏君佞臣的斥責,對社會問題的揭露,仍有重大意義。

  接著我們來看民間怨刺詩,它們多收在《國風》中。“國風”是《詩經》的精華,“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

  《國風》中的民間怨刺詩多出自勞動人民和下層人士之手,其筆鋒直指統治階級的醜惡本質和社會中的醜惡現象。《齊風·南山》、《敝笱》對齊襄公與文姜的諷刺,《陳風·株林》對陳靈公君臣與夏姬的諷刺,或隱約曲折,或直爽激動,或冷嘲熱諷,或嬉笑怒罵,皆鞭辟入裡,直擊靈魂。這些民間諷刺詩可謂各具特色,卻又無不針對現實,揭露現實醜惡以詩表達自己心中的鬱憤。

  此外,還有一些“怨刺詩”是勞動人民從自身的勞動、生活出發而發出的歌唱。如《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描寫了一群奴隸制作車輪時的勞動情景,諷刺、揭露了奴隸主不勞而獲、殘酷剝削奴隸的罪行,反映了奴隸的覺醒與反抗,反映了勞動者對不勞而獲的統治者的強烈不滿。作者列舉了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透過這些詩我們可以發現,詩作者善於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刻畫日常生活的具體細節,塑造日常生活的具體場景,並透過這些,生動自然地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這些都體現出現實主義的特徵,不論是《國風》中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還是《二雅》詩中的針砭現實,抨擊時政之言,都是對當時政治的反映、社會的反映。它們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對後世研究歷史提供很大幫助。而這種寫實手法的運用,也推動了後世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學看成流連光景、消遺閒情的東西。《詩經》的這種寫實手法的運用,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在文學史上永遠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