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頷兩聯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頷兩聯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去,到。“之任”,去上任。“蜀州”,如前所提到的亦稱蜀川,今四川崇慶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頷兩聯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先看第一句。這是一個倒裝句,其實是“三秦輔城闕”。“闕”(què),皇宮前的瞭望樓,這裡泛指京城的樓臺宮殿。“城闕”,京城的宮闕,這裡代指京城長安。“輔”,輔佐,護衛。古代稱靠近京城的周圍地區為京畿(jī),又稱畿輔。意思是京城以其周邊地區為護衛之地。“輔三秦”的“輔”字,就是取此意義。“三秦”,泛指京城的周邊地區,即關中地區。漢武帝時,改河上、渭南、中地為京兆、馮翊(yì)、扶風,稱為“三輔”。意思是京城以這三地為輔佐,護衛其安全。項羽滅秦後,把秦所在的關中地區分為“雍”(yōnɡ)、“塞”、“翟”(zhái)三國,封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yì)為王。號稱“三秦”。全句連在一起翻譯為:三秦大地輔佐著京城長安的安全。這一句也可以按原來的句序,在“輔”字的後面補一個“於”字,當虛詞“被”講,即改成“城闕輔於三秦”,翻譯為:長安城被三秦大地所護衛著。再看第二句。“風煙”,風塵和煙霧。“望”,遠望,觀看。“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三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五個渡口分佈在當時的蜀州內,故這裡泛指蜀州一帶,代表友人要去的地方。

  把首聯第一句與此第二句詩連起來可以翻譯為:我站在為三秦大地所護衛的長安城下,透過茫茫的風塵和煙霧遠望岷江的五個渡口。(啊,朋友要去的蜀川一帶是那樣的壯闊高遠、蒼茫一片。)

  賞析:

  這樣總起來看首聯就會發現,這是兩個寫景的句子。第一句緊扣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點明瞭送別的地點,寫出了首都長安的地理形勢特點、雄偉的氣勢,是實景;第二句用一個“望”字,跨越長空,把送別之地長安與遠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友人要去的蜀州連起來。地理遼闊、大氣磅礴,秀整之中寓有壯闊的氣勢,渲染了現場的氣氛,寓情於景。長安距蜀川相隔千里,實事求是地說,看是看不到的,這是靠想象寫的虛景。作者完全是用大手筆來寫景言事。以雄視萬里的目光、遼闊的地域空間,塑造出一個高遠、蒼茫、壯闊的意境,情景交融,開門見山地揭示了送別的主題。“輔”、“望”兩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動詞,寄託著他對朋友殷切的關懷、縝(zhěn·細緻)密的情思,微寓傷別之意。暗示:老友要去的地方實在是太遠了。然而,這裡雖字字帶有感傷之意,其意溢於言表,可作者只是隱忍著,隱而未發,只是以景暗寓深情,並沒有明講出來。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雄視千里的氣魄,突顯了他高瞻遠矚、昂揚向上的寬廣胸懷,以壯遠寬闊的意境、氣氛來感染朋友,藉以提醒朋友:凡事都要從大處著眼,以大局為重,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志存高遠,正確地看待眼前的一切。從而擺脫了過去送別詩那種憂傷、沉悶、苦澀的情緒,為全詩奠定了樂觀、向上、高昂、堅強的情感基調。也借一眼就能望到的景物之描寫,攝下了悲壯地告別之意,天涯若比鄰之魂,為下文埋下伏筆,起了興起下文的作用。

  律詩,一般首聯是不用對仗句的。而此詩別具一格,完全打破常規。首聯就用了“工對”中的“地名對,“城闕”對“風煙”,“輔”和“望”相對,“三秦”對“五津”。對得很規矩,句子很整齊,精整而壯闊。而下面頷聯的兩句詩本該對仗的句子,反而用散句。這種格式在前一首詩《在獄詠蟬》的分析中就已經講過,彷彿梅花把春天的芳香偷來,提前開放,故名“偷春格”。這種特殊的句式,使詩歌從一開始就把我們帶進了一種特別優美的旋律之中。好處多多,具體情況在分析下聯時再仔細講。

  頷聯(第二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先看第一句。“與君”,和您。“離別意”,離別的心情和意緒。全句連起來:(我)和您離別的心情和意緒,究竟如何呢?再看第二句。“同是”,都是。“宦遊人”,“宦”(huàn),當官(名詞作動詞用)。“遊”,離家出遊。“宦遊人”,為當官而離鄉背井、四處出遊的人。“同是宦遊人”,都是為了當官而離鄉背井四處奔走的遊子。

  賞析:

  這一聯並沒有接著寫景,而是在上聯借寫景渲染離情別緒的基礎上筆鋒一轉,開始直抒心意,直接了當地談起此時雙方的心情。由首聯借景物描寫渲染氣氛暗喻關心、同情之意緒,影響、開導、感染朋友,轉為直抒安撫朋友之胸臆。第一句作者直言“與君離別”之“心意”,本來還有半句話:“是相同的,你的沉重心情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者卻欲言又止,只講了半句話就直接轉入下一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用第二句對第一句進行了補充說明。這裡既有對朋友的體貼、關心,又是在與朋友進行交心,指出:咱們的命運和人生目標是相同的。咱們之所以離鄉背井,(我遊長安、君將入蜀)都是為了求官謀生。相同的命運就一定有相通的心情,特殊的感情,當然是心有靈犀、只是心照不宣罷了。從而提醒朋友:我們本來就是“宦遊”之人,相互離別的事當然就會經常發生,是不足為奇的。人生,從來就是有分也就有合的。而這次送別又是“客居中送客”,“自笑年來常送客,不知身是未歸人。”(明詩人王越句)離情與鄉思交融,悽惻之情難免。但是,凡事都應該往寬處想:第一,如今您是到蜀川當縣尉,官雖小,又遠了點,但畢竟有了個好的開始,為以後的飛黃騰達邁開了第一步,應該是值得祝賀的';第二,今天離別,說不定哪一天皇帝一道聖旨,我們還會跨越千山萬水,相聚在一起。這次分別只時暫時的,何必悲傷!這裡的“離別意”,當然有惜別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勸朋友要從積極樂觀的態度出發,去看待現在的一切。是對朋友的勸慰和鼓勵。從而不僅補上了“與君離別意”的後半句未講出的話,說明了當時“心情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本身,還特別指出了之所以“心情相同、互相理解”的原因,是我們來這裡有著相同的人生目的和命運,收到了一石雙鳥的語言效果。這就避免了相同詞語的重複和囉嗦,使詩歌顯得言簡意賅。如果說首聯是借寫景言事抒情的話,而從這一聯就開始進入了直抒胸臆(yì)的章節。這裡沒有一個“傷感”呀,“痛苦”啊之類的同訴苦水的言詞,只是說明了“命運相同、心情一樣”的事實和互為“知己”的朋友關係,並沒有丟掉首聯的“大度”的氣概和品格,從而又為第三聯進一步講“知己”奠定了基礎。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在前一聯的講析中就已經說了,不是對仗句,反而用的是散調,打破了一般五言律詩二、三聯對仗的格式。這種別具一格的處理方式,為全詩增添了別樣的風韻。首聯對仗精嚴,氣魄雄大。頷聯以散句承之,情感深摯,如同一段昂揚的旋律奏完,忽然換成了輕柔的小夜曲,詩情富於變化,動靜相生、互襯,文情激盪多變。從而避免了第一聯的“工對”和這一聯又來對仗,在句式上形成的呆板,使詩歌顯得靈活多變,跌宕有致,另有一番新的風格和情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