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教學反思

李白《蜀道難》教學反思

  引導語: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他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今天為大家分享幾篇關於李白《蜀道難》的教學反思。

  篇一:李白《蜀道難》教學反思

  從本單元開始,就接觸到最常考的詩歌階段了——唐以後的詩歌。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蜀道難》。這一課不好講。一是李白的詩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樣讓學生深刻體會李白的獨特風格;三是學生不感興趣。所以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參與理解分析。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明確要講哪些內容,同時分清哪些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哪些內容要老師講解。對於本課,李白的風格必須由老師總結概括,而詩歌詩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於是,參照袁行霈先生的總結,我從“氣”的角度,透過例子,讓學生體會李白豪放飄逸,充沛浩大的特點。主要是氣骨、氣象、氣勢三個方面,講氣奇、氣逸、氣壯三個特點。舉例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做了分析詩歌的範例。接著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他們從一句詩入手,選擇語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個方面,談談李白的詩歌風格是如何在這首詩裡展現的。

  第二,要求學生課堂交流討論,選十個學生具體講解。在師生互動中,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講解詩歌的要點。張同學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一句時,講到這裡體現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氣,就不是非常合適的,他忽略了後面“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一句,沒有顧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在其他同學分析手法和語言的時候,幫助他們梳理了分析的順序和方法。學生親自實踐,收穫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對於整體文意的`理解,最後一個環節指導學生藉助參考書,高效的完成。

  這次練習只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析詩歌的方法。經過多次訓練熟悉之後,還要指導他們去嘗試命題和編寫答案。以達到提升學習境界的目的。

  篇二:李白《蜀道難》教學反思

  與學生共同誦讀和研討完《蜀道難》後,,我頗有心得。我認為這次課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課堂教學氛圍輕鬆而熱烈,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溫故而知新,在教學新課之前聯絡已有的知識。我在匯入時,聯絡到學過的李白詩歌,既是複習,又是引入新課,同時為後面分析本課運用的藝術手法做了較好的鋪墊。在理解反覆出現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句時,聯絡到學過的詩歌中的反覆手法,讓學生在學習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也為以後的詩歌學習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學於法,誦讀為本。葉聖陶先生曾說:“學習文言文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誦才行。”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在誦讀時要講究形式多樣。我採用了聽讀、跟讀、個人讀、齊讀、評讀等多種方式,特殊是評讀和讀後的想象,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增強了讀書的效果。

  3)板書有綱舉目張,畫龍點睛。我的板書簡潔明瞭,又形象直觀,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色。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讓我迷惑的地方。比如結尾處我在一個班教課時,沒有將青藏鐵路的通車提出來,在第二個班我加上了這麼一個收尾,我的目的是想與“蜀道難”對比,讓學生感受人類力量的偉大。這樣的拓展是否是與課文聯絡緊密的拓展,因為現在幾乎每次語文課中都有一些拓展,似乎成了一種思維的定勢。

  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著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後思考的問題。

  篇三:李白《蜀道難》教學反思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就在於讓學生探究“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麼?”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敢於在學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讓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下,有更多的發現。

  一、勇敢捨棄才能得到更多

  從對高中教材的解讀來說,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範性。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曾設想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李白的身世經歷相結合,進而從情感層面對詩作作出解讀。但是,在翻閱各種資料並對文字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後,我決定忍痛割愛,捨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難”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並進行鑑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為了做好鋪墊,我把教材安排的《將進酒》放在《蜀道難》之前講,使得學生在第四部分“拓展與延伸”環節中的討論與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順利。

  二、傾心投入帶動整個課堂

  本單元學習提示反覆強調詩歌教學要反覆誦讀。具體到這一首詩來說,相對較為抽象難懂,所以我就用一個早讀時間讓學生預習,透過交流與檢查發現這種充分預習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課時,我較為注重教師自己的朗誦示範作用。在《悲壯的大提琴》的沉鬱又昂揚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絕的險與美之中,面對著同學們朗誦完這首詩後,我的眼睛幾乎溼潤,竟忘了這是一節有很多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這種投入也感染了學生們,他們給我最熱烈的掌聲,並將這種氛圍一直延續到下課鈴聲響起。

  三、交流探討衍生無限生機

  在講課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唯恐學生不能領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寫的教案預設性過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讀時學生讀書的熱情給了我嘗試的勇氣與信心,所以我決定把設計好的整體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讓學生自己去組合。正式上課時學生的創造力與潛能令我驚異,他們不僅很好地悟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聯想到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聯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經歷與理想追求,大大豐富了課堂構成,使預設的課堂煥發出意料之外的無限生機,這是我的意外收穫,也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