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教學設計範文

《蜀道難》教學設計範文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整體感知詩歌意境並能熟讀成誦;

  2.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及重點名句的理解和翻譯;

  3.把握詩歌結構、主旨,學會鑑賞分析李白詩歌的內容和藝術特色,並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1.重點字、詞、句的掌握,背誦全文;

  2.詩歌內容及藝術風格的鑑賞分析。

  三、教學難點

  詩歌內容和藝術風格的鑑賞分析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資料,瞭解李白的思想及其詩歌風格,蒐集已學過的李白古詩句;

  2.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及課文註解解決字詞,略曉詩意;

  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詩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瞭解基礎知識,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讀,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1.匯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詩仙”李白已為大家所熟悉,上次課下課的時候,我佈置了一個作業,叫大家在課餘時間預習新課《蜀道難》,具體要做好兩件事情,你們還記得吧?不知道同學們都準備了怎麼樣了呢?那我們先請同學說說你們所知道的李白。

  (學生們起來說出自己對李白的瞭解。)

  師:那再請同學來說說你們都記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詩句呢?

  學生展示蒐集的詩句(節選備用)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4)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7)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師:非常好!看來大家都做了認真的準備。那麼,接下來,讓我們開始學習新課——李白的《蜀道難》。

  2.李白簡介(播放PPT上的音訊檔案,一段影片與幻燈片板書相結合來介紹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以驚世駭俗的筆墨,創造了瑰麗奇偉的意境,又毫不矯飾,真誠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巨大的影響。代表作如《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

  (提醒學生,劃線部分為識記點)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資訊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利用影片與文字結合的方式介紹作者新增趣味,吸引學生。

  3.解題及誦讀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

  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

  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誦讀

  ① 欣賞《蜀道難》錄音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斷句和語氣);

  ② 同學自由朗讀,然後請同學個別朗讀,當該同學朗讀完以後,由同學們對他的朗讀做點評,指出優缺點;

  ③ 老師在最後做出明確,對於詩歌中的重點字音加以強調。

  ④ 結合課後練習第一大題,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老師提點,然後全班齊讀。

  說明:李白的詩感情充沛,語句通俗,音節響亮,節奏明快。非高聲誦讀不能傳達其情感氣勢。這裡以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體會,透過讀是學生感知到詩歌的感情基調,體味了李白詩歌飄逸豪放的風格。進一步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開放問題:

  ①根據課前預習和剛才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

  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嘆之意。

  ②談談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自由發揮)

  4.對同學們回答的點評及該課時的小結

  課堂小結(即對詩的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至於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詩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5.佈置作業

  1)識記本節課中學到的文學常識,學習文中重點字詞,下節課提問;

  2)試著自己翻譯詩歌。

  (三)、第二課時

  1.複習式匯入

  1)提問:①作者的字、號是什麼?

  ②本詩是近體詩嗎?

  ③就文中重點字詞的音、義進行提問。

  2)齊讀課文

  2.把握文章結構

  1)提問回答式

  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學生思考並簡答)

  老師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呢?如果不是,那麼它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你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給詩歌分段並概括大意(學生思考並簡答)

  老師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2)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3. 簡單講解詩歌內容,並提醒同學們適當做筆記。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詩人仰望蜀道時情不得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情的強烈。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難於上青天”,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蜀國開國久遠,事蹟難考。茫然,難考)!爾來(開國以來,極言時間之漫長)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人員往來)。

  ——寫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

  西當(對著,向著)太白有鳥道(只有飛鳥才透過的道,形容道路險峻。),可以橫絕(橫越)峨眉巔(頂峰)。地崩山摧(倒塌)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寫蜀道來歷,開闢蜀道的艱難。敘述蜀過長期閉塞的情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最高峰),下有衝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渦)。——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黃鶴(天鵝)之飛尚不得(能)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山路曲折迴旋的樣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縈(盤繞)巖巒。捫(摸)參歷井仰脅息(屏住氣,心情緊張的樣子。),以手撫膺(胸)坐(因)長嘆。

  ——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景。 “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雖有道,而人難行。

  問君(入蜀的友人)西遊(入蜀)何時還?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巖(險惡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見(只聽見)悲鳥號古木(在古樹叢中大聲啼鳴),雄飛雌從(跟隨)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衰謝)朱顏(使人臉色變白)!

  ——蜀地不可行。

  連峰去(距離)天不盈(滿)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飛奔而下的激流)瀑流爭喧豗(hui,轟鳴聲),砯(ping,水擊岩石的聲音,撞擊)崖轉(翻動)石萬壑雷(千山萬谷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為什麼)來哉!

  ——蜀道險惡,暗含“何苦而來”之意第二部分,寫跋涉攀登之難。劍閣崢嶸而崔嵬(山勢高大險峻的樣子),一夫當關(守關),萬夫莫開。所守(把守關口的人)或匪親(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化為狼與豺。

  ——告誡西遊人,劍閣為蜀之門戶,形勢險要,自然易發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猛虎長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現的不服從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亂者。);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後的殘酷景象。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第三部分,寫蜀地形勢的險要環境的險惡,亦即居留之難。

  4.探討詩歌主旨

  討論課後練習4:最後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時有哪些典故?這段描寫有什麼意圖?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討論後明確:

  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老師講解:據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這首詩以詠歎為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於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

  5.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

  1)小結: 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兩處用典: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

  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三種主要情感: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②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③表達入署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2)課後作業

  ①思考:詩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②試做課後練習

  (四)、第三課時

  1.誦讀全文,然後回答課後思考題——詩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結合課文後的練習來思考和回答。

  學生回答以後,老師總結:

  1)善用反覆:由課後練習三得出,解釋略。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致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2. 對比思考鑑賞藝術特色

  問題:《蜀道難》和《將進酒》這兩首詩都感情熱烈奔放,風格豪放飄逸,這種浪漫主義風格是如何具體體現出來的?

  (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

  參考回答:《蜀道難》把想象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從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雄渾的藝術境界。詩人寄情於筆下的飛流急湍、奇峰險壑語言雄放,句式參差,把大自然,神化、歷史和現實融為一爐,激情奔放,氣勢雄渾而富有變化。

  《將進酒》大量運用大膽的誇張,藉以表達用平常語言不足以表達的激情,造成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詩歌的開頭藉助想象寫黃河從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是朝暮間事,浪漫色彩極濃。還有大量數量詞“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現出豪邁的詩情。

  綜合:這就是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和神話傳說的融為一體,再加上巧妙的構思,流轉自然的語言,使詩作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也有曲折,縱橫捭闔,跌宕起伏。

  附:《將進酒》原文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說明:這一環節旨在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透過討論,使學生再次感受李詩誇張的手法,豪放飄逸的風格。

  3.給出餘下的課後練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題

  ①第一問:分三層: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誇張敘述;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第二問: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②此題涉及點面結合的寫法和誇張的運用,也表現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③此題涉及細節的運用和誇張寫法。

  4.課堂總結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蜀道難》這篇課文的重要方面,包括寫作背景、作者簡介、重點字詞音義、詩歌內容主旨、篇章結構以及它的藝術特色等,其中以重點字詞句、篇章結構和藝術分析為重中之重,希望同學們在課餘時間把這些內容加以鞏固。有不懂的地方大膽提問。

  5.課後要求

  1)背誦全詩;

  2)擴充套件性閱讀選修教材上李白的其他詩歌;

  3)根據上課時對於《蜀道難》和《將進酒》的討論,就其藝術特色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小短文。

  六、教學評價

  (一)、本教學設計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第一,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字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情感的把握,都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透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生作為真正的主體被鼓勵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共同發現探討研究問題。

  第二,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資訊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透過佈置課外作業,逐步加強學生的自學、預習能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第三,強調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之間的討論、探究,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增加課堂學習樂趣、提高教學效率。我覺得,這對於古詩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重視誦讀,透過大聲朗讀感受詩文的情感,激發學習的興趣,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透過反覆朗讀理解文意落實知識,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

  (二)、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較多的討論和互動,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路,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