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

《水調歌頭》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

  引導語:《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水調歌 》,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下文是小編收集的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我們一起閱讀了解吧。

  《水調》,乃唐人大麴,凡大麴必有歌頭,《水調歌頭》乃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也。

  調創始於隋唐間,《隋唐嘉話》載:“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

  唐朝大麴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麴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的思念,對世事的豁達,全詞心情從傷心抑鬱,心有鬱結到樂觀豁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為一個過渡句。

  名篇有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和《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隋大業元年八月,剛剛挖好的大運河上,一隻浩大的船隊徐徐而至。隋煬帝正站在船頭欣賞著千里堤路和盛大的船隊。

  春風綠過江南,岸邊,翰林學士虞世基出主意栽下的翠柳,早已青枝綠葉如同柳巷一般,清陰覆地,碧影參天,風過嫋嫋生涼,月上離離瀉影。所乘坐的龍舟,由一千零八十個殿腳女用青絲絛繩牽引前進。眾殿腳女從綠柳叢中行過,絳紹彩袖,翩翩躚躚。(殿腳女,牽挽龍舟的女子。)

  殿腳女中有一個女子,生得十分俊俏,腰肢柔媚,體態風流,雪膚月貌,純漆點瞳。隋煬帝偶然一見,為之大驚:“這女子嬌柔秀麗,西子王嬙之美,如何雜在此間?古人云:秀色可餐。今此女豈不堪下酒耶!”

  妃子袁寶兒在旁邊湊趣說:“這女子果然與眾不同,萬歲賞鑑不差。”蕭後也道:“陛下且不要忙,遠望雖然有態,不知近面何如,何不宣他上船來看?”

  煬帝遂叫內相去宣,頃刻宣到面前。煬帝起初遠望,不過見她風流嫋娜的態度,等走到面前,仔細端詳,只見她畫了一雙長黛,就如新月一般,更覺明眸皓齒,黑白分明。一種芳香,直從骨髓中透出。煬帝看見,喜出望外,煬帝便問她:“你是何處人?叫甚名字?”那女子羞澀澀的答道:“賤妾乃寧陵人,姓吳,小字絳仙。”煬帝又問道:“今年十幾歲了?”絳仙答道:“十七歲了。”煬帝道:“正在妙齡。”接著問道:“何人引薦與孤來做殿腳女,心中可否願意?”聽到此言,吳絳仙愁雲上眉,頓時秋水降露,臉含忿色。雙膝跪下:“萬歲,民女不敢說啊。”煬帝詫異,說道:“難道有什麼隱情不成,但說無妨,孤為你做主,赦你無罪。”

  這一番話,引出了當時一件驚天的大案,只教世人傳流至今。也就是歷史上麻叔謀吃人事件 。

  事情是這樣的,負責開挖此次運河工程的總負責人叫做麻叔謀,當時職務叫做開河督護,乃是個心狠毒辣的貪官,他借開河徵地之機,廣挖古墓,比如張良墓啊、宋襄公墓啊,他見一個挖一個,發了很多橫財,但他到達寧陵後卻得病不能走了,也可能是心虛的原因吧,老是夢到挖過的古墓裡的幽靈來找他討債,那時候的人都很迷信,這一尋思,病情就更加嚴重了,臥床不起,滿身疼痛難忍。隋煬帝派遣太醫來給他看病,太醫給他開的'藥方是用肥嫩羊加草藥吃,不久就好了。從此後,麻叔謀怕犯病,便每天殺羊羔,加杏酪五味蒸熟,並取名為“合酥臠”。這一來,名聲就傳了出去,當地的官僚爭著進貢給他獻來羊羔。吃羊羔,對於荒淫的官僚自然算不了什麼,但卻偏偏引出了一段荒唐與殘忍的故事。

  寧陵下馬村有個叫做叫陶榔兒的人,家中很有錢,兄弟五人十分兇悍,應該算得上地方一霸。說來也巧,挖河工程路線正好要經過他們家的祖墳。雖然他們橫行鄉里無人敢惹,但皇帝和官家他們是惹不起的。他們害怕壞了自家的風水,不肯搬離。於是想到了麻叔謀的這個嗜好,便尋思著做開了名堂。他認為,只是晉獻羊羔還不足以買通麻叔謀,那誰都可以獻啊。他挖空心思的想起,嬰兒的肉比羊羔更細膩,更上口味,久吃還可以成癮。所以,他就偷了一個四歲的男童,去掉頭和腳,蒸熟後獻給麻叔謀。按照書中所寫,說是“咀嚼香美,迥異於羊羔”,麻叔謀“愛慕不已,召見榔兒”,別有用心的陶榔兒,故意裝著醉酒,而告訴他真話:“剛吃的不是羊羔,而是嬰兒,將軍覺得口味如何啊?”生性殘忍的麻叔謀並沒有感到驚奇和害怕,因為實在是太好吃了,不但沒有責備他,反倒賞賜給黃金十兩,並囑咐他多多獻上這樣的美味,把河道自然也就繞開了他家的墓地。而陶榔兒呢,以後也就源源不斷地盜去嬰兒供麻叔謀服用,從此,這裡便經常有兒童失蹤。

  而麻叔謀第一個吃的孩子就是吳絳仙的小弟弟。吳絳仙父母查到線索後,找到陶榔兒去論理,可這老實厚道的民間樂師哪裡是這些惡霸的對手啊,一言不合,就被打出門外。他們又去縣裡告狀,可縣官又怎敢惹欽差大人?他怕惹起麻叔謀的不快,便加個不守法度誣告鄉紳欽差之罪,收監去做了苦役。陶榔兒還想強霸吳絳仙,她只好跑了出來,遇到了徵殿腳女的官差,便糊里糊塗被抓了來,就這樣做了煬帝龍船的殿腳女。

  煬帝聽完大怒,世界上竟有如此惡人惡事,這還了得,馬上傳旨中書令令狐達前去查實處理。後來果然如吳絳仙所訴。麻叔謀、陶榔兒危害鄉里,眾人告發,就與現在很多人一樣,經煬帝親筆御旨,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譴賊盜寶,擅易河道”四大罪將麻叔謀處以極刑,斬為三段。惡霸陶家五兄弟等受鞭刑死。而民間也留下了那首童謠“楊樹葉,嘩啦啦,小孩兒睡覺找媽媽。乖乖寶貝兒你睡吧,麻胡子來了我打他!”

  煬帝本是千古風流皇帝,不但文才出眾,對樂理更是深有研究。當聽到吳絳仙說是民間樂師之女,愈加興趣。命人取來秦箏,聽吳絳仙彈奏一曲《漢宮秋月》,只見絳仙纖手撥絃,將個《漢宮秋月》彈弄的纏綿哀怨,如泣如訴,將漢宮幽女悲鬱的愁緒表達的淋林盡致……

  一番演奏,將那風流才子皇帝聽得如醉如痴,半晌說不出話來。樂曲完畢,他連聲叫好,又說道:“孤家昨夜無眠,剛作一曲《水調》方欲傳王令言演奏,卻遇卿家,來,來,待孤稍微修改,與你奏演。”原來煬帝夜來激動,信手作一曲子,剛聽到吳絳仙撥出那悲憤之音,深受啟發,去修改曲子了。當時民間早有《水調子》曲子,但不規範,屬於老百姓信口唱的小曲。由於激動,他將聽到的《水調子》做一番改良,成一首大麴《水調歌》。

  片刻,吳絳仙接過煬帝的曲譜,纖手十三絃,輕輕撥動,接著伴歌應聲而起:“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此乃隋煬帝所作之《無題》詩。

  許是對麻叔謀吃人的故事心有感觸,一曲《水調歌》憂傷悲慼。據說,隋煬帝巡幸揚州,帶去了許多樂師。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令言的樂師,當他聽到此曲,感覺悽哀之下沒有回婉之音,去則無回,曰為不吉之聲,預測隋煬帝肯定會死在江南。

  (《樂苑》:“隋煬帝幸江都時所制,曲成,奏之聲韻怨切。王令言聞而謂其弟子曰:‘但有去聲,而無回韻,帝不還矣。’後竟如其言。”)

  我們熟悉的詞牌《水調歌頭》,便是擷取《水調歌》之曲首部分“另倚新聲”而成。

  《水調歌頭》作為詞牌最早見於北宋蘇舜欽,他號稱蘇學士,性格豪放張揚,自視很高,在政治上傾向於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後因政見不同,受排擠乃至遭誣陷,年紀不大罷居蘇州,建了後來那個著名的滄浪亭,意取屈原《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水調歌頭滄浪亭

  <北宋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

  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閒。

  壯年何事憔悴,華髮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

  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一個慷慨、豪邁、積極要求改變現實的人,即使寄情山水,表露微婉古淡、含蓄深遠的意境也總是帶了憂憤和不甘。范蠡歸隱,張翰回鄉哪一個是出自心甘情願,不過是入世不能,退隱也不寧罷了。

  《水調歌頭》後代佳作甚多,最著名的自然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了,《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水調歌頭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另:

  毛滂詞,名《元會曲》

  張榘詞,名《凱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