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遊覽》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水調歌頭·遊覽》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水調歌頭·遊覽》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調歌頭·遊覽

  【宋】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微。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雲,明月逐人歸。

  【注:拂金微,指彈琴。】

  ①此處開始作者展開想象。

  ②“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詞人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豔,所貴心之珍”。

  (1)有詩家評“紅露溼人衣”句中“紅露”一詞貼切恰當。請作簡要分析。(3分)

  (2)下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根據原詞句進行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寫出了花叢中仙露之晶瑩欲滴,二是寫出了桃花色澤之美豔奪目。二者互為輝映,相得益彰,突出環境之美。(大意對即可,答對一點得1分,共3分)

  (2)寫出了此詞人超脫世俗的人生觀和孤芳自賞、不肯媚世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逸絕塵、遊於物外的審美理想。(2分)

  二:

  (1)採用爛漫主義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詞突出的特點,試結合次的內容作具體分析。

  答:上片開頭一句,詞人採用比興手法,把讀者不知不覺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去。然後,第二句運用 想象和聯想的手法層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下片繼續採用浪漫主義筆調,抒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 金徽”表現他的7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想象大膽而新穎,較好地表現他對現實的不滿,極其苦悶的情懷。整首詞呈現出一種浪漫 主義筆調。

  (2)最後兩句“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生動、形象、含蓄,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濃郁的詩味。試分析。

  答:最後兩句不僅描寫詞人酒後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尤其是表現他想逃避現實而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作者以此作結,為醉後的感覺,體現了獨處無友、唯月相隨的孤寂心境,有應接了前文。既生動形象,又含蓄深沉。

  三:

  4.“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典出於《 》,表達了詞人(2分)

  5.對這首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喻高潔的品行。

  B.“謫仙”指李白,此句表達作者對李白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C.“長嘯亦何為?”意為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嘆息

  D.“明月逐人歸”有回到現實之意,寫得很有情趣。

  6.這首詞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請從此角度加以鑑賞。 (3分)

  參考答案:

  4.《桃花源記》 歸隱出世之念(2分)

  5.B (3分)

  6.作品中游歷桃源是非現實的。作品透過浪漫主義的想象來寄託的理想。借托武陵桃源、白雲、玉石、玉枕、金徽來表達自己欲脫離世俗羈絆,追求高沽的理想境界之念。詞末的“醉舞”、“明月逐人歸”等都表現出作者放達飄逸的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3分)

  註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麴, “歌頭”就是大麴中的開頭部分。

  ⑵瑤草:仙草。漢東方朔《東方大中集 ·與友人書》雲:“不可使塵網名鞍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⑶武陵溪:陶淵明《桃花源記》稱晉太元中武陵郡漁人入桃花源,所見洞中居民,生活恬靜而安逸,儼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淨、遠離塵囂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當於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後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傳說混雜在一起。

  ⑷枝:一作“花”。

  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齋古今紅》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雲:‘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蛻。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蓋效坡語也。”

  ⑹“紅露”句:化用唐代王維《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詩句。

  ⑺倚:依。一作“欹”。

  ⑻金徽:金飾的琴徽,用來定琴聲高下之節。這裡指琴。

  ⑼謫仙:謫居人間的仙人。李白《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知章)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

  ⑽螺杯:用白色螺殼雕制而成的酒杯。

  ⑾靈芝:菌類植物。古人以為靈芝有駐顏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稱仙草。

  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譯文

  瑤草多麼碧綠,春天來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無數桃花,花的上面有黃鸝。我想要穿過花叢尋找出路,卻走到了白雲的深處,彩虹之巔展現浩氣。只怕花深處,露水溼了衣服。

  坐著玉石,靠著玉枕,拿著金徽。被貶謫的仙人在哪裡,沒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為了尋找靈芝仙草,不為表面繁華,長嘆為了什麼。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彷彿在驅逐我回家。

  創作背景

  此詞為黃庭堅春行紀遊之作。黃庭堅曾參加編寫《神宗實錄》,以文字譏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後來又被誣告為“幸災謗國”,因此他晚年兩次被貶官西南。此詩大約寫於作者晚年被貶謫時期。

  作者背景

  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風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圍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諡號文節,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省金華市。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蘇軾稱為“山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書法家蘇軾、米芾和蔡襄齊名,世稱為“宋四家”。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歷任葉縣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泰和縣知縣、德平鎮監、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編修官、集賢校理、國史局編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別駕、宣議郎監鄂州、奉議郎兼寧國軍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員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職。1105年,黃庭堅病逝於宜州南樓,享年61歲。而後,宋高宗追贈黃庭堅為“龍圖閣大學士”。1265年,宋度宗追贈黃庭堅諡號:文節。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模垂範千古。

  賞析:

  《水調歌頭·遊覽》是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詞作。這首詞透過抒發一次春遊的感受,表現了鄙棄世俗的清高。上片描繪溪山美麗的春景;下片描述主人公高蹈遺世之情態,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飄逸和瀟灑。全詞情景交融,緩緩道來,靜穆平和,俯仰自得,反映了詞人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絕塵、遊於物外的審美理想,雖然也流露了詞人徘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矛盾心情,但仍不失豪縱之氣。

  此詞情景交融,詞人採用幻想的鏡頭,描寫神遊“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沖撞的`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願媚世求榮、與世同流合汙的品德。

  開頭一句,詞人採用比興手法,熱情讚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裡,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裡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雲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裡,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採用比喻和象徵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溼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說李白不在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時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豔,大抵略同,故這裡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徵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豔,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象世界中構築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於其中,並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