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藝術思維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藝術思維

  一、詩言其志

  《尚書舜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孔子說: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此志與意皆指人的情感,詩表達作者的感受,揭示作者的內心世界。分析書法作品不能脫離它的內容,文字是作者內心世界最直接的體現。《黃州寒食詩帖》分為上下兩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是兩首遣興詩,表達詩人在人生困頓中無奈、憂愁、悲傷、煩悶的心情,在人生的顛沛流離中心如死灰、不復燃燒。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跋》中感嘆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對此詩的藝術成就給予極高的讚揚。

  蘇軾仕途坎坷,一生宦海浮沉,先後被貶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又到黃州,在黃州名義上是黃州團練副使,實際上處於地方官的監管之下,言論行為受到束縛,政治抱負難以施展,儒家入世的思想難以實現,此時詩人心中矛盾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黃州寒食詩》二首聊以排遣精神上的寂寞。此時蘇軾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被寒食節的清冷之境所籠罩:夜晚風雨中被摧殘凋落的海棠花,正像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命運,濛濛細雨中破舊的居身之所也是岌岌可危,廚房裡空空蕩蕩,引火的柴草也已被雨淋溼,心中的儒家價值觀也難以實現,此時想效仿阮籍窮途當哭,卻發現自己心如死灰、不能復燃。在這樣的心境下,蘇軾提筆著墨寫下心中所感,心中之境流注筆端,字是心情的外化,情義的醞釀無意中流傳千古。

  二、結體奇特

  結體即字的間架結構,積其點畫,乃成其字,《黃州寒食詩帖》結體奇特,大小疏密、輕重寬窄隨心情而變,通篇參差錯落,變化萬千。總體上來看,字勢偏扁,縱向密橫向疏,從左下方到右上方呈斜向的平行四邊形。經歷人生悲苦的蘇軾,自我解嘲地稱自己的書法為醜書石壓蛤蟆體。

  黃字,橫向筆畫較多,第一個橫稍平,第二個橫向上傾斜,第三個橫再極力向上,打破平行。

  州字,避免雷同,三個豎畫走向不同,長短不同,粗細也有變化。

  三字,打破常規的三個橫畫,用三個點來概括三個橫畫。

  兩字,橫畫的下半部分改變向右伸展的思維慣勢,極力向左伸展。

  秋字,縱向筆畫寫得很短,橫向又拉長,造成石壓蛤蟆的效果。

  臥字,縱向筆畫短,左邊結構結束後右邊筆畫向右上方伸展,形成平行四邊形結構,避免字過於方正。

  寒字,第一筆點畫不在寶蓋中間而是靠右側。

  這些結字因素構成蘇字的字形特點。蘇軾認為,作字的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從大處著眼,正所謂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這一結字命題也是對前人結字理論的超越,體現了他不與人同的創新精神。

  三、無意創作

  宋人書法尚意,此意為重哲理性,重書卷氣,重風格化,重意境表現。在這種書風的影響下,書家尤其注重創作中的個性化和獨創性,書法更能表現個人意趣、情懷和審美取向。宋人尚意書風打破了唐人尚法書風的嚴謹法度對書家個性的束縛。

  字是情感的外露,蘇軾在書寫《黃州寒食詩帖》過程中思緒跌宕起伏,通篇也彰顯動勢,蒼茫惆悵。蘇軾將心境的起伏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中鋒,或側鋒,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蘇軾從自我來黃州開始書寫到兩月秋時,字形較小,書寫上也比較平穩從容,秋字之後,詩人的情感有了一個起伏,字形變大,筆墨濃重,到夜半真有力至第一首詩的`結尾,心情逐漸平靜。第二首詩開始詩人重新提筆蘸墨,內心悲苦無法抑制,用筆尺度更大,著墨更多,似乎要將心中的壓抑一鼓作氣全部發洩出來,當寫到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時,又有內心悲憤卻又無語凝噎之感。詩人落款處只寫了右黃州寒食二首,未錄姓名和寫作時間,讓我們看到一個在困頓中蕭然離去的身影。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因詩人灌注的情感,增加了更多的魅力,我們臨習此帖時,似乎能看到千百年前蘇軾在風雨漂泊的小屋中記錄此詩的情景,與蘇軾直接對話,讓不會說話的漢字更加鮮活。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啟示。書法的魅力在於藉助漢字這個載體書寫心中之情。縱覽流傳後世的書法名作,其書寫內容皆是身邊事,皆是有感而發,今人的創作亦不必只抄錄古人詩詞、古代書論,用毛筆書寫自己有感而發的事才能為今人的書法創作增添活力,否則書法只是抄書的工具。

最近訪問